《溝通的藝術》——不止於“你說我聽”的溝通聖經


我曾經在一家廣告公司從事文案工作,文案總監是領我入門的師父,比我大兩歲,工作上雖然嚴厲,但人並不壞。她教了我很多廣告業的知識和技巧,雖然偶爾有些脾氣,但日常工作還算愉快。

後來,公司開始分裂,師父作為股東之一自然也牽扯其中。我算是她的人,日常工作經常被其他大佬刁難,終於忍受不住,辭職了。師父當時很生氣,認為我是臨陣脫逃。我當時什麼話也不敢說,收拾個人東西溜之大吉。

其實現在想起來,我就算辭職,也應該與師父好好溝通一下,一則表明我的立場,二則對她支持和鼓勵,至少也能寬慰她一二。但當時,我實在不知道怎麼說,如何說。直到現在,這事是我的一個遺憾。

在經歷這件事之前,我一直以為我是一個會較高溝通技巧的人。經歷後才發現,書到用時方恨少,溝通的技巧在需要的時候也是非常捉襟見肘。溝通是一門藝術和技巧,很多問題,可以通過溝通解決。但是,你要用什麼樣的溝通方法,實現什麼目的,這就取決於溝通技巧錦囊有多少了。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就是這樣一個錦囊,而且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錦囊。


《溝通的藝術》——不止於“你說我聽”的溝通聖經

初拿到書,我著實嚇一跳,兩釐米厚的書,說是大學教材也不為過。內容也都是乾貨居多,從分析溝通者自己到分析溝通對象、溝通方法,再到分析溝通過程,最後是溝通反饋的過程,幾乎囊括了日常溝通中所有的溝通情形和問題。溝通雖然是比較感性化的話題,但每章節內都附有圖表,將溝通的過程明瞭化。

本書把溝通分成了三個部分,從溝通的主體、溝通的媒介、溝通的方式進行分析。

第一部分是“看入人裡”,即溝通的主體。

不可否認,溝通是一件非常主觀,且個性化十足的社會活動。一個人的年齡、性別、自我認知,對他的溝通方式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更要知道的是,文化也是塑造自我中的十分重要的一環。“孕育我們長大的文化以不著痕跡的方式塑造者我們對自我的理解。”作為溝通主體的個人,選擇哪種溝通方式,實質上更像是被動的挑選。所以,無論是溝通發送者的我們,還是研究被溝通者,都應當注意到社會這個重要的背景。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溝通是一件苦差事,一句話不對,或者一個字沒說好,勾起了對方的負面情緒,所有的努力付之東流。其實,情緒也是溝通時必須注意的要素。在本書第五章《情緒:感覺、思考和溝通》中指出,

情緒是成為溝通的助力,亦會成為溝通的障礙。情緒是否能控制,或者說是否有什麼通用原則利用好情緒?作為溝通者,我們必須知道,適當的情緒表達更有價值,有效表達情緒也能增進人際關係。比如,在日常溝通中,可以適當表露一些情緒,獲取傾聽者的感同身受,能積極地拉進溝通雙方的距離。但是,要記住,過度表達消極情緒的溝通者,可能會遭受生理上的痛苦。所以,情緒的表達要適度。

書的第二部分叫“看出人外”,指的是溝通的媒介。

我們通常見到的溝通媒介便是語言,但在溝通中起作用的媒介,不止是是語言。非語言溝通也是溝通技巧之一。從溝通者本身來說,身體動作、聲音、微表情,乃至溝通的物理空間、物理環境和選擇的時機,都應算是溝通媒介中的一個部分。恰當的溝通媒介細節,能為有效溝通增加籌碼。比如,不恰當的聲音停頓,類似“嗯”“呃”等,或者無意識的口頭禪“你知道”等,給受眾帶來並不愉悅的溝通體驗。

肢體語言在溝通中佔據很重要地位。社會科學家認為,觸碰就是一種有力的溝通方式,“觸碰可以傳達許多信息,並且表示出不同種類的人際關係。”觸碰可以表達出語言無法傳遞的信息,比如用身體什麼部分去觸碰他人,身體的什麼部分被觸碰,觸碰的時間持續多久,用力多少力氣,行為實施前後的其他行動是什麼。每一個小行為,都能為溝通這個大事加分或者減分。

書的第三部分是“看人之間”,即溝通的類型。

溝通關係也分為很多種,有什麼目的,與什麼人溝通,溝通的場合等等。這些因素也會對溝通產生印象,家庭內部的溝通與職場溝通的方式定然不同。特徵不同,需要達到的目的不同,需要考慮的溝通因素。

另外還有一種溝通,是非常常見的,就是衝突。在職場和家庭中,與他人的矛盾衝突無可避免。人們往往對沖突束手無策,甚至為了逃避衝突,對沖突視而不見。其實,我們需要正確認識衝突的本質,並非所有的衝突都是負面。作者為我們講解了衝突的含義,以及衝突的類型和處理方式。其實,人類千差萬別,處理衝突的方式也並非幾種定式,歸根到底,選擇最合適的才是最重要的。

在本文開頭,我就說了,這本書本質上是教材。《溝通的藝術》一書,剖析溝通的本質,並且努力教會讀者如何更加有效、有藝術的溝通。但是,本書的不足還是很明顯,引用的案例多是西方人更熟悉的,在國人看來可能就有一定的距離。當然,書還是好書,希望每位讀者都能在《溝通的藝術》中,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溝通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