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的待遇,恐怕是我們想象不到的!

從隋煬帝開創科考制度以來,在這一千多年中,有無數的學子,為了改變命運,寒窗苦讀數十年,只為求取功名,真的是撞破了腦袋也要擠進去。但是名額還是有限的,在明清兩朝,每次錄取人數也不過就兩三百人。那時候可真是比現在的高考要殘酷的多呀!

古代秀才的待遇,恐怕是我們想象不到的!

但那些考不上的,只能以舉人的身份,三年以後再參加考試。而秀才卻比舉人還要低一等,得先中舉人,才能繼續參加考試。然而秀才也並不好考,《儒林外史》中范進就是個好例子,他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卻仍然是一個白丁。也許是他運氣好,遇到了善心大發的提學周進,這才中了,否則他恐怕連秀才也沒考不上。

而秀才才是前進了一點,對於自己的功名來說還是差的很遠,還是需要繼續努力的,但是待遇卻是天壤之別呀。但是秀才對於一般人來說,還是有不錯的待遇的,比如說,他們可以免除徭役,還不用給官府當免費勞動力,房子也要比普通人多的高。所以如果就滿足於此,那隻能坐吃山空了。

古代秀才的待遇,恐怕是我們想象不到的!

封建社會中,等級制度非常嚴格,而秀才有了功名便可見官不拜;秀才犯了事必須把功名先割除才可以用刑。至於穿戴方面,秀才能穿盤領長衫,戴方巾,蹬長靴,在明朝是秀才還可以佩劍,外出遊玩很隨意,但普通老百姓就不可以了,必須有官府出具的路引才可以出行。

古代秀才的待遇,恐怕是我們想象不到的!

在明代,秀才的物質福利還是比較優厚的,每月可以從官府領取白銀和米,偶爾還會有魚肉和油鹽。有這樣的待遇,那“窮秀才”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呢?因為他們雖然餓不死,但是也不能每天坐吃山空,就拿著點福利來過光景,一旦有點別的事,就這點福利那是遠遠不夠的,估計也只夠一日三餐,所以有了“窮秀才”這麼一個稱呼。

秀才們如果科考不順利的話,他們也會另謀出路,比如做塾師、當幕僚、做醫生、當訟師、看風水、下海經商等,蒲松齡在清朝時是著名的小說家,他可以說運氣不好,總是落榜,於是他便改行到官宦人家去做塾師了,這一做就是幾十年,一直到他70歲。所以只要肯努力,不懶惰路還是很多的。

古代秀才的待遇,恐怕是我們想象不到的!

當然,秀才這個身份也是高不成低不就,比較尷尬,如果想要進一步那隻能去參加科舉考試。根據明朝筆記小說《雲間雜識》記載:有個叫吳平坡的秀才,立下三個願望:第一個是蕪湖抽分,第二個是買楊千戶房屋,第三個是買某娼為妾。然而在弘治十八年,他果然考中進士,三個願望也都實現了。雖然有時候也是需要一部分運氣,但還是得努力,這也悟出一個道理來,人要想富,還是先立理想,然後踏實走路。

古代秀才的待遇,恐怕是我們想象不到的!

這個秀才的三個願望看似低俗。但是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古代,才是最現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