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新規扼殺德國自產口罩?

由於來自全球口罩生產大國中國的供應一度難以保障,德國各界紛紛疾呼應在德國生產口罩。許多企業已響應轉產,但業界擔心好景不長。

環保新規扼殺德國自產口罩?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德國對口罩的需求暴增。本週各州全面實施口罩強制令,民眾在購物即乘坐公交工具是必須戴口罩。

除了普通民眾,醫院、護理機構、公共服務機關也是口罩需求大戶。德國衛生部已啟動招標,計劃購進共20億隻外科口罩。政府鼓勵德國企業開動生產,並推出了相應的扶植政策。

500多家德國紡織企業已經開始轉產口罩,包括普通外科口罩、FFP規格的帶濾芯醫用口罩以及多次使用的自用織物口罩。


入行有風險


但這一勢頭"方興未艾"之際,業界已在為自己的前途發出警告。德國紡織和時裝業聯合會稱,一系列計劃中的環保法規出臺後,幾乎不可能在歐盟生產口罩等醫用防護品。

據《世界報》報道,被業者視為阻礙防護類紡織品生產的法規涉及計劃2021年實施的二氧化碳排放稅、歐盟計劃修訂的更為嚴格的原材料和化學品法規,以及垃圾廢物處理法規。具體包括限制使用全氟己酸等表面活性劑和塑料微粒、嚴格生物殺滅劑產品使用的法規,以及更高的廢物回收標準等。

環保新規扼殺德國自產口罩?

口罩生產商面對諸多環保法規的限制

紡織工業聯合會認為,上述法規將使得在歐洲生產一般外科口罩和醫用FFP口罩變得幾無可能。尤其是針對防護用紡織品的新規,意味著歐洲自產口罩的末日。例如嚴格限制使用多種染色劑的規定將使滌綸染色難上加難;此外,按照新規定,目前通用的FFP規格醫用口罩中所含的塑料微粒比例早已超標,今後將無法在市場上流通。

紡織行業協會為此致信聯邦環境部長舒爾策(Svenja Schulze),疾呼這一生產行業的"生存基礎將不復存在",其後果是生產線流失、轉移到亞洲。


口罩不是環保產業


環境部對《世界報》的問詢做出回應稱,已經瞭解到業界的憂慮,並指出新法規對全氟己酸的使用限制並不包括防護用紡織品,因此不影響口罩等產品的生產。政府還強調,始終與業界保持對話,對立法過程中的問題有協商和溝通的渠道。

對含氟化學品的使用限制不僅影響到口罩。按照現有的生產工藝,其他一些防護品在歐盟也無法繼續生產,例如防彈背心、消防和救援人員專用的防護服裝,以及排氣過濾材料等。

《世界報》的報道指出,有關環保新規並非對是讓紡織業界措手不及的意外,歐盟層面的立法工作已進行了多年。新法的目的是減少有害材料的使用,讓生產更具可持續性。口罩的生產過程顯然並不環保,此類一次性使用後便被丟棄的產品更談不上可持續性。

此外,生產口罩從長期看是否能保持經濟效益,也值得加個問號。一旦疫情結束,比如疫苗上市後,對口罩的需求將一落千丈,而德國製造的口罩是否還有人問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