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失敗最終都是因為人不行!學會這三招將“人才”變成“人財”

這篇乾貨只需1分鐘閱讀,讓您高效率收穫搞定人的技巧,從而把“人才”成功變成“人財”!

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正如劉強東所言:最討厭心靈雞湯,失敗最終都是因為人不行。既然人才是企業的生命所在,那麼如何搞定人?只要懂得如何招人、用人、留人之道即可。

創業失敗最終都是因為人不行!學會這三招將“人才”變成“人財”

一、 如何招人

通過4S模型提升找到傑出人才的命中率

▲ 標準(Standard):看重學習能力、激情和文化匹配度;高標準,嚴要求,持續提升基準

▲ 搜尋(Sourcing):鎖定目標人群,主動搜尋;突出企業品牌,讓員工成為伯樂

▲ 篩選(Screening):運用有效的測評工具;嚴格規範面試官的質量管理及審核過程

▲ 鞏固(Securing):聘書階段,關注感情投資,以情動人;融入階段,管理期望,提供機會

二、 如何用人

▲ 權——對中層的"授權"以及對事情的"授權"

對於中層幹部不予以授權,就會出問題。您想他們擔責,又不給予其權利,或是事必躬親,或是跨級安排工作,則會導致"空心"。中層幹部會陷於"等待指令"狀態,出現不主動擔當和無作為的狀況。

創始人和管理者通常都偏愛"結果",認為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然而結果往往會不免於偏向後果,還耽誤了時間。為了高效率,創始人和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能"授人以漁",能充當"教練"角色,授予思路和方法,使得員工主動往正確的方向去思考,並高效率完成工作。

▲ 責——責任要清晰,且又不要太清晰

責任不清

一件事情交代多人去做,結果就會不了了之或無限制拖延。因為沒有人會去擔責,或是推諉耍賴,或是隻負責交代的小部分,不重視最終目的。

責任太清晰

如果過於強調每個崗位的職責,就有可能會形成"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氛圍,而"灰色地帶"的工作或者外部變化導致的新增任務則會出現沒人來做的狀況。

▲ 利——捨得,舍了才有得

任正非說過:錢給夠了,不是人才都是人才。只有利益得到滿足,人才會"自主奮鬥"。如果是"沒有給夠錢"卻又不斷企圖"壓榨"人才的勞動力和利益,這會導致企業不可持續發展,人才也會流失。

三、如何留人

▲ 打造利益共同體

有競爭力的報酬並不等於重金、高薪。在小米創業初期,雷軍定了一套組合方案,在邀請任何人加入的時候都會給三個選擇條件,他們可以隨便選擇:第一,你可以選擇和跨國公司一樣的報酬;第二,你可以選擇2/3的報酬,然後拿一部分股票;第三,你可以選擇1/3的報酬,然後拿更多的股票。

實際情況是:有10%的人選擇了第一和第三種工資形式,有80%的人選擇了第二種,小米工資"2/3的報酬"也是不低的數字,足夠員工照顧生活。由於他們持有股票,非常樂意與創業公司一起奮鬥,共同成長,戰鬥力也會很足。

▲ 將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創業公司都清楚人才重要,所以很重視內部培訓與提升,但是往往做不好。

主要問題是沒有設置專項的培訓費。沒有費用預算,人力資源部不會當成專門的事情來做,也沒有辦法引進好的講師和好的課程,而落實培訓工作,必須有專門的預算和專人負責;唯有如此,才能保證企業有綿綿不斷的執行力、創造力。

▲ 用人,要懂得包容

大多創業者找到人以後,會有一個新問題出現。企業在發展,而創始人追求的目標總會比在崗人員的能力要高很多,就會發現很多崗位的人都不合適,然而又付不起很高的價錢來請人,只好小馬拉大車。

如何讓小馬能夠拉大車,核心就是寬容。要容忍下屬現在的能力和他身上一些不完美的東西,且要拿放大鏡看其優點,告訴他其實可以達到怎樣的高度。不過,光看到這個人有學習能力還不夠,關鍵還得給他足夠的培訓和方向指導,一步一步讓他提升能力去適應。

創業失敗最終都是因為人不行!學會這三招將“人才”變成“人財”

無論招人還是用人,最終都是想把"人才"變成"人財";但如果花大成本招人進來,卻沒有用好、留好,就是為競爭對手培養了人才。

更多的商業之道敬請關注,我們將會繼續提供更多優秀的商業之道與案例!

創業失敗最終都是因為人不行!學會這三招將“人才”變成“人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