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张爱玲生前,极喜一句名言,“一切好的文学都是传奇的”。这话,真有一语成谶的宿命意味:她自己,这位人称的“最后一个贵族传人”,恰恰就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现代中国的“旷世传奇”。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张爱玲一生,不只是传奇的,也是勇敢的。真的,她可能是我们已知的,现代中国作家中,最勇敢的那一位。“想爱谁就爱”、“想怎样过就怎样过”,“要的东西定规要,不要的定规不要”,“一个人可以晒着秋天的太阳,坦然忘怀全世界”,以至于连薄情的“前夫哥”都钦佩万分,传记中她永“不会跌倒”。

她有勇气,也有能力,让一切怪异都显得自然而然,同时也使得留给后人的一切都不清不楚。这当然包括为啥对唯一的亲弟不闻不问,明知他落魄不堪却不愿留下一分钱遗产,似乎极尽凉薄。


张爱玲唯一的亲弟,那个她笔下“很美”可“没志气”之人,名叫张子静。他1997年去世,庸淡了一生,平凡到要“低到尘埃中去”,后半生更是贫困不堪。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张子静与表弟孙世仁,1995年于张家老宅

张子静,这位同属李鸿章、张佩纶、黄翼升的名门显贵之后,终身未婚,无儿无女。因为贫穷,一直住在“那时简直就是乡下的乡下”的上海浦东,栖身于父亲与后母最后留下的14平的小破屋里,靠业余偶尔给人补习英文谋点生路,常常有了上顿没下顿。

1988年,张子静误信报上所传张爱玲病逝的消息,终于打听到了姐姐的住址,寄出了一封信件时,已30多年未曾联络的姐弟俩终于再度“接头”。在随后的一则通信中,痛感自己“风烛残年、来日苦短”的张子静按耐不住,曾请求姐姐在经济上施以援手。他说,自己60多岁了,想找个乡下人做老婆照顾自己,度过余生,但苦于没钱,希望姐姐帮衬一把。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张爱玲去世前

张爱玲立即拒绝了。回信很委婉礼貌,又很生疏客气,自云“没有能力帮你的忙,是真觉得惭愧”。似感意犹未尽,她又补了一句,“其实我也勉强够用”。不仅一分钱不愿出借,言语中也未曾有一句关爱之语,更从不提及是否要见面之类。

至此,张爱玲也再无回音,俩人再次失联于茫茫人海,直到彼此孤独死去——他们的奶奶,李鸿章之女李菊耦,当年面对繁花似锦,曾踌躇满志,写诗抒怀,“四十明朝过,犹为世网萦。蹉跎慕容色,煊赫旧家声”,其实是充满造化弄人式的反讽。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晚年张子静

只怕她永远想不到,自家如此显赫贵族门庭,不过三代就彻底分崩离析,甚至就此绝后吧。


本来,以当时大陆经济水准,张爱玲若能给个几千一万,其实都足以让年老窘困的弟弟,生活改天换地,但是她依然一毛不拔。

那时的张爱玲真的缺钱吗,真的“也勉强够用”吗,显然只是一句托辞:实际上,1980年代后的张爱玲,再度名动四海,版税源源不断,身后遗产单存款就有270万,可称“富婆”。这些钱,她立下遗嘱,全部留给了好友宋淇,是宁给外人也不愿拉扯把血亲,对弟弟只字不提,似乎从不存在一般。同一个秋千架上的童年,继续走完截然两种的人生旅途。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后出转精的《张爱玲传》

中国人最重视亲情,“祖师奶奶”如此做法,对普通人而言,未免寒心,也让很多人指责她自私凉薄。但张爱玲真是一味地刻薄寡恩吗,似乎又不是。当初,胡姓前夫背叛她,四处逃难,张爱玲去信分手,附赠30万,那可是她彼时全部身家了。她根本不是吝啬之人,也说不上完全冷酷吧。

张爱玲辞世后,张子静写回忆录,对姊姊倒无一句责怪,言语中反处处都是温情。他人到中年以后,其实一直在心底默默地记挂天涯之外的“天才姊姊”,不断地读她的书,缅怀过往种种。他与人合写的自传,不仅反复强调那一句“我不如姐姐”,对她漠视自己也百般维护,“姐姐有她的自卑,也有她的自卫”。他在结尾中如此说道: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童年姐弟

“姐姐待我,亦如常人,总是疏于音问。我了解她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不管世事如何幻变,我和她是同血缘、亲手足,这种根底是永世不会改变的”。

我读张爱玲,总觉得她终究是个奇特的,不拖泥带水的女人。她对亲人的冷漠,不是与生俱来,而是数十年的家庭变故、摧挫磨难、人世沧桑,早让她心肠极硬罢了,犹如寒风中的刺猬,全身盔甲,从不想去伤人,只是自卫,怕受伤害。很多人爱站在道德高地,指责她如何不近人情,其实多了解一点她的身世,并不难明白:这一切,对于她而言,都不奇怪。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张爱玲遗物:她晚年其实光头,爱戴假发

只是说,张爱玲的人生,以及她的弟弟,无疑都是一首人性悲凉的挽歌。正如她自己叹息的,“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张爱玲的性格,都说是薄凉寡恩。这显然与她的生长环境最相关。她自生及长,都受伤太重,于她而言,跟原生家庭和解太难了。她对弟弟如此冷漠,我们应该首先体谅到这一点。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张爱玲姐弟与父亲

海明威有句名言,“一个文人,最好的训练是不快乐的童年”,这真是张爱玲的写照。她是个很不幸的人,程度比之《都挺好》里的苏明玉,只怕还得是百倍级:出身破败大家庭,还是单亲家庭;母亲从小就抛弃了她;父亲,就知道抽鸦片,阴鸷着脸,动辄“一顿拳打脚踢,如果不是老佣人在,很有可能就被打死了”;后母也是千金大小姐,脾气古怪,对她直接扇巴掌;唯一的弟弟,小时也只知道嘲笑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亲人,她一心只想逃离,如何会有感情,又如何能够正常对待?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冯唐:张爱玲的人生,常让人想到李清照

张子静晚年写《我的姊姊张爱玲》,对于如何评价姐姐,用了很精准的16个字:“文采早慧,文笔犀利,性格孤傲,择善固执”,说都不免“病态”,可谓知姐莫若弟。何以至此,也是张子静的解释最得情理:他们自幼及长,都活在遗老遗少的大家庭里,屋顶上空都笼罩着腐败的气息,无非勾心斗角,不过蝇营狗苟。整日所见所闻,都是些病态的人,病态的事,如何会不跟着“病态”起来?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本可保送牛津,因战乱去不成:一生遗憾,也让她后来因缺乏这个文凭,在美受了很多波折

这说法,是有很充分的现代心理学依据的。她的孤傲,她的冷漠,一切起源都可以推导在这里。甚至可以说,血缘伦理在张爱玲这,自其父惨无人道的禁锢之后,就已在她内心死掉了。她此后的性格,也真时常冷若冰霜,不止是对弟弟如此,对生活、对父母、对感情、对陌生人,基本都如是态度。

谈及生母黄逸梵,她说, “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觉到任何缺陷,因她很早就不在那里了”;当薄幸的前夫辜负她时,尽管她曾爱的那么深,可绝对不会哭哭啼啼的,一封几行字的断绝信,足以彻底了断情丝,不会后头看一眼的。她的狠心,完全是世界对她太狠,她不抱怨,更不报复,但也矜持又戒备地,防范着外界一切可能有的伤害来源。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张爱玲喜读的词,其一是纳兰性德

她对家庭、对至亲,心情都是绝望的。她身为作家,半生辉煌,可生而为人,着实是“我很抱歉”那种:糟糕的童年,坎坷的感情,单薄的友谊,孤单的晚年,几乎归结了她的一生。她17岁离家,再没回去;32岁离开家国,再没回来。她从52岁开始自我封闭,整个世界无人能体会她的心情。她说,只有写作支撑着她,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上的。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祖母与外曾祖母

这样的性格,这样的经历,对弟弟置之不理,遗嘱也不愿意留钱,反倒才符合她一贯作风吧。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当是他们姐弟俩缺了共在屋檐下的生活经历,感情向来很浅。至少,张爱玲一直对他没有好感,甚至是厌恶的,晚年写《雷峰塔》直接把“弟弟”写死掉。

他们姐弟俩相差一岁,幼年时张爱玲对他也很疼爱。稍微长大,这种感情很快被彻底冲淡了:父母离婚,各随一边,聚少离多,而且弟弟不懂事,时常跟着大人欺辱她;张爱玲是重男轻女旧家庭的受害者,对于弟弟也有排斥之心;更何况,其弟性格作派遗传了她的父亲,懦弱颓废,纨绔子弟,完全是张爱玲一生最深恶痛绝的男人类型。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外曾祖李鸿章

1944年,张爱玲24岁,曾写过一篇题为《童言无忌》的文字,讲述过姐弟的相处:“我比他大一岁.......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一次”,指明生活中很少交集。到了1938年初,张爱玲有能力靠学业、靠写作离家出走,姐弟二人更是不怎么见面了,形同陌生人一般。

也因为争宠矛盾、弟弟顽劣等原因,张爱玲不但不太喜欢这个弟弟,甚至不免厌恶。还是那篇《童言无忌》,她直白地鄙夷,“我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我难得回家一次,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她是看不起这样的人的。而张子静似乎也没给过她温情,据说曾写信给二表哥,“控诉”张爱玲侮辱门楣云云。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后来,她写小说短篇《茉莉香片》,对弟弟称得上中伤。通行说法,里面的主角聂传庆,就是其弟原型:一个懦弱阴沉、精神颓废、四体不勤、好吃懒做,甚至不免猥琐变态的窝囊废形象。而她晚年的最后三部小说,即《小团圆》、《雷峰塔》、《易经》这“自传三部曲”,近些年得以出版,我们会发现,里面内容大量也是影射弟弟,描述的同样不堪。他们姐弟俩的隔阂,竟然严重到此地步,委实是让人惊讶,就连当事人张子静,其实都是懵然不知的。他至死都很崇拜姐姐,却始终不知道姐姐如何看待自己的,更不明白姐姐为何如此疏远自己吧。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老年张子静,在姐姐死后,讲述往事,只记得说,年少时去姐姐租房找她,十有八次见不到——尽管张爱玲是足不出户的。以至于到了最后,即1952年,在“浦东乡下教书”的他,“8月间好不容易回了一次市区”,去找姐姐,才发现她早已远走高飞,跟他也是连个招呼都没打。至此,万里之外生死暌隔:

“我走下楼,忍不住哭了起来。街上来来往往都是穿人民装的人。我记起有一次她说这衣服太呆板,她是绝不穿的。或许因为这样,她走了,走到一个她追寻的远方,此生再没回来”。


另外,有一个情况,是谈她们姐弟关系时得注意到的:张爱玲死前,遗留下的财产是不算菲薄,但细究起来也真不算多富裕。且她另有更好安排,不愿意让血汗钱给弟弟拿去挥霍。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其母

我们知道,张爱玲一介作家,孤身在外,只靠版税过活,有所余财,属于难得。从现有一些书信、传记材料——比如名作家、资深张迷含瑛那本名作《张爱玲传》所考证的,丈夫赖雅死后,张爱玲物质是渐有起色,但她依然跟“难民”一般节衣缩食。以至于近些好些报章,以“生活拮据”、“日子狼狈不堪”、“像狗一样工作”去形容她的晚年。中国历史上的三大才女,李清照、林徽因及她,日子委实越老越苦涩。

张爱玲病逝时,都传遗产颇可观,可这种可观,也仅是当时美国普通人家能过日子的可观而已。据张后来的遗嘱执行人宋以朗《宋家客厅》这本书披露,张爱玲过世时,经查点其银行所有户头共只有2.810771万美金,除去清理费、丧葬费、遗物运费用去1.168703万美金,实际只剩现金1万多美元。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再很快,宋家发现,张爱玲在港时,买过一些外币,还有一笔较大存款,金额高达32万多美金。可是,对于这些钱的用度,张爱玲显然深思熟虑许久了。她在给宋淇的遗嘱中,作了两项要求:1,给宋淇夫妇买礼物做纪念,感谢他们多年的照顾;2,最重要的是,她央请宋淇帮忙,利用这些钱请高手翻译她的作品,介绍到西方世界中去。这么设置下,这笔钱其实也所剩无多,如何会给弟弟?

更何况,我们还需知道的一个隐秘是,根据张子静自己的陈述,他一直染有赌瘾,身上根本留不住钱。这也是他为什么此前在银行、中小学上班工作,待遇并不算菲薄,却始终留不下钱,以至于连老婆都娶不到的原因。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幻光丽影\\摄

他的这一恶习,张爱玲显然是清楚的,只是没有点破。试想,她用了大半辈子,煮字疗饥,熬肠刮肚,花费血汗省下的那点钱,如何会犯傻送予这么一个没啥感情,又有恶习的亲人?


张爱玲的命运,总能让当代读者感受到人生的苍凉意味——就像她喜欢的仓央嘉措、纳兰性德、李清照等文学天才那样,即便只是八卦她的遗嘱问题。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仓央嘉措:是梦就该醒来,是爱就该延续

在我看来,张爱玲表面上,是如此人情薄凉,可是她的一生,最念兹在兹的,还是这两件“俗事”:其一,渴望家庭的温暖,期盼亲人的关爱,“像生老病死一样唤起人生的亲切与安稳,并不想要回避,相反倒是有可能就准备接受”,不然她不至于对胡、对赖雅都那么飞蛾扑火;其二,她对自己的唯一定位,是“作家”,“终其一生都在尝试写出最满意的'那一本'书”。可就这些挺卑微的人生愿望,她似乎都未完全实现,在她自己看来。不管外界中的她,是如何风光,她其实都是悲惨过了一生。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中国史上文坛,有7位“天才作家”,李煜、李清照、仓央嘉措、纳兰性德、林徽因、徐志摩及她,都是才气又让人欲罢不能,生命之坎坷令人唏嘘不已的。他们的文章,名动一时,传诵不已;恋情绯闻,令人八卦至今;而各自生涯,更是很一致的凄凉又神秘,身后留下太多话题,任人评说!读懂他们的文字,读懂他们的人生,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足以读懂中国文学,读懂生命的所有奥秘,与鬼祟。

晚年暴富的张爱玲,对落难弟弟见死不救?表面刻薄,隐情令人心酸

作为一介读者,我一直希望有分量的作者,讲他们的作品、遭际融为一炉,出一套系列,让年老高深者、初涉人世的懵懂少年,都能陶然期间,获取文学、写作乃至人生最深切最受用的感悟。他们,可都是中国文学绕不去的巨峰存在啊,多少代多少人多少因缘际会才能成就这些天才啊!还好,这样一套好书,终于得经闫晗、聂小晴等名家通力合作,结集出版。

而且,这批书因平台“图书节”活动,原价258,如今3折不到,7大本88元,全网最低。想区区一两碗早餐钱,就可以拿下,立即给一家老小提供一个庞大的精神家园,难道世间还有比这更划算的美事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