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平:湄江“活字典”校長

“湄江哪個村的水井最多?”

“湄江哪裡可以找到化石?”

“湄江煤矸石有什麼用處?”

“湄江為什麼用樹葉當茶葉?”

…………

湖南省漣源市湄江鎮居於湘中腹地,在外地人看來,該鎮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可是在劉喜平眼裡,這兒卻蘊含著巨大的自然資源,是科學教育的“基因庫”。作為湄江鎮長春聯校的校長兼“老牌”教師,劉喜平一直在創新校本課程,而他依託的課程資源,就在這湄江的一山一水之間。

鄉村教育——在身邊發現資源

漣源市湄江鎮長春聯校(下文簡稱“長春聯校”)的前身建於1945年,是當地歷史最悠久的一所小學。1999年,劉喜平畢業後被分配到離家百里的湄江鎮。那時,進入學校要坐拖拉機,路的一邊就是懸崖峭壁,可謂路險道遠。可是再往遠處看,九曲迴環的湄江秀水盡收眼底,身為自然課的老師,劉喜平第一眼就愛上了這裡。

那段日子,生活雖然清苦,但也有別樣的樂趣。劉喜平常常利用週末,翻越湄江的每座山頭,探訪每個溶洞,尋覓每處文化遺蹟……幾乎稱得上是湄江的“活字典”。

可是,越是瞭解湄江,他就越是生出一種無力感。雖然當地早在1993年就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但大多村民仍選擇外出打工,就像湄江的教育,總在羨慕城市學校,卻無視自己擁有的資源。

看著自己手上積累的厚厚資料以及拍攝的近萬張考察照片,劉喜平冒出一個想法:為什麼不開發屬於湄江自己的鄉土校本課程呢?2006年,劉喜平被任命為長春聯校校長,他著手啟動了鄉土校本課程的開發。

“我們沒有公園,但我們有田園;我們沒有博物館,但我們有大自然。”湄江地形集山、水、洞、石、崖、坑、澗、泉、湖、瀑、峽、沙灘、綠洲於一體,被專家學者讚譽為“天然的岩溶地質博物館”。從2006年開始,劉喜平帶著學生遊覽湄江的每一處景點,研究岩溶地質。

同時,劉喜平還在湄江國家地質公園“擺”下課桌。“這是距瓣尾囊草,是國家一級珍稀保護植物……大家都聽說過楷樹嗎?它就是我們當地常見的黃連木……”從植物的生長到植物的保護,從植物的趣聞到詩詞賞花,劉喜平都介紹個遍。這些平淡無奇的小草,就成了載滿故事的課本。孩子們興奮地記下這些小草的名字,畫出它們的輪廓,寫下關於它們不為人知的習性,每一次科學實踐都收穫滿滿。

自然研究——在實踐中獲得提升

湄江鎮馬方溪村,是一個面積不大的村落。村裡保存著數間上百年的木板房,不同於泥地上建的房,這些木板房都鋪上了整齊的“地板磚”。而這些“地板磚”在當地隨處可見,它們表面光滑,卻質地堅硬,是當地“時髦”的建築材料,不僅可以鋪地、當瓦,甚至村裡修路護堤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為什麼村民們對這種石材情有獨鍾?而它為什麼在湄江如此常見呢?劉喜平提出疑問,並組織學生成立了科考小組,去村裡找答案。

他帶領學生尋訪木板房的主人,諮詢石材的來源地,還多次前往當地採石場,比對石材樣本。遇到當地人也解釋不清的問題,劉喜平要求學生抱著求知求真的態度,通過圖書館和上網撥開迷霧。

經過調查發現,原來,馬方溪村的岩石屬於沉積岩,形成於幾億年前海底沉積的泥沙,一層一層堆積起來,所以很平整。同時,在地殼運動中,岩石受到擠壓破碎,很容易被開採出來。於是當地人就地取材,拿它當建築材料。

2010年,劉喜平將他和學生的科考成果,收集整理成《湄江馬方溪地質科學考察記》,並在第30屆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他從開發校本課程中獲得靈感,將課程目標從認識自然轉為研究自然。“尋找植物大熊貓——距瓣尾囊草”“探尋千年古棕”“製作黃連木芽茶”“石頭上的植物園”等科學調查體驗活動,豐富著農村孩子的校園生活,同時還將自然與環保的理念,根植在孩子們的腦海中。

2014年,長春聯校成功申報為“全國農村課外科技活動試點學校”“全國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試點學校”。同年9月,長春聯校與湄江地質博物館聯合建立了“湄江青少年科學工作室”,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地質科普教育活動。

從單純的科學課,到大型的課題研究,劉喜平說,是湄江給了他教育智慧和靈感。

鄉土育人——在引入中實現優質

“鄉村教育要讓走出去的人有鄉愁,讓留下來的人有胸懷,讓所有的人有創新思想!”這是劉喜平常常掛在嘴邊的教育夢想。一名從長春聯校畢業的學生,在大學攻讀了旅遊管理專業。回到母校的他總是感嘆,如果不是劉喜平的湄江旅遊課,他不會發現家鄉這麼美,“身為導遊,我會對每一個客戶說,去湄江看看吧,那裡挺美的!”

長期以來,鄉村教育一直以“讓孩子走出大山”為目標,可是劉喜平開發的鄉土校本課程卻讓更多的學子回到家鄉、熱愛家鄉。“湄江80%的導遊詞出自長春聯校,校長劉喜平就是湄江的金牌導遊!”湄江風景名勝區管理處主任周利玲說。

然而在教育升級、城鎮化以及信息化迅猛發展的今天,鄉村教育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如果繼續走‘鄉土教育’這條路,是否導致城鄉教育差距越來越大呢?”解決了教育資源“從無到有”,劉喜平開始著眼於“從有到優”。

2020年,長春聯校正與北京的教育科技公司合作,籌建基於5G技術的教育“室聯網”,讓農村學生能夠直接享受城市優質的課堂教學,實現“城市課堂教學+鄉村自然教育”,發展出優質鄉村教育。

“學校是有生命的。你讓她完善,她讓你成長;你讓她完美,她讓你成功!”劉喜平說,他愛上湄江,所以要時刻“翻閱”它。可愛好背後還有責任,所以他要成為一本“活字典”,為湄江的教育添上“註解”,讓更多的人“讀懂”它。

《中國教育報》2020年05月06日第6版

作者:本報記者 賴斯捷 通訊員 李青平 曹雪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