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那些事

人的一生中會有兩個家庭,一個是我們從小成長的家庭,這個家庭裡有我們的父親母親、兄弟姐妹;另外一個是我們成年後自己組建的家庭。我們稱前者為原生家庭,後者為再生家庭。

原生家庭那些事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影響,讓我們從一個最常見的現象來看看,在中國人的觀念裡,被父母打和被老師批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考試成績差,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一頓,回家再挨一頓打,是多少國人記憶中習以為常的事情,多少人還記得因為調皮搗蛋,把父母氣急了還會在家裡上演的男女混合雙打的動作大戲。但與外國做對比,國外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有一個常見現象就是主人公因為父親母親的一頓打或者老師的一次批評而導致主人公心理陰影、心理創傷或者自閉抑鬱,這是一種很奇怪也很有趣的現象,是國人太抗揍了還是外國人太矯情了?或許都不是。人是環境的產物,原生家庭的耳濡目染能將父母的個性和行為很大程度的傳給孩子。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童年中受到的家庭方面的影響,會對個人的性格、行為、心理起到決定性作用,甚至會長期、深遠、持續的產生影響。

原生家庭那些事

回首看自己的家庭,70年代的農民家庭,可以說是樸素的一塌糊塗。父母性格里最耀眼的兩點是樸素和堅毅,無論歲月多麼艱難,都沒有聽他們說過放棄。父親讀過書,年輕時在學校教書,村裡分的地自然不能荒廢,一家人的口糧大部分還是來自這裡的。於是每年農忙的時候,父親照常教書,待到放學再抓緊時間回到地裡接替母親,而勞累了一上午的母親抱一個孩子再背一個孩子抓緊時間回家做飯,吃過飯再到地裡接替父親。在這樣的背景下,父母自然是不捨得多花一分錢的,除了必要的花費,其餘的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甚至是必要的花費也是一再節省。我們兄妹幾人就是在父母的勞碌、節約下長大的。

原生家庭那些事


直到自己成家立業後,需要自己操持一個家庭的所有開支,才發現父母的身影已經深深地烙進了骨子裡。除去日常的開支、孩子的教育,自己也是能省則省,幾年不捨得買一件新衣服,總覺得衣服還好還能穿。當自己意識到這一點時,已是而立之年。面對日益增多的消費,總覺得自己與這世界格格不入。這恰恰是原生家庭影響的延續,過度的節儉與不合理的節約。當自己意識到這一點時,並沒有選擇抱怨,而是坦然面對並嘗試著積極去改變。

原生家庭那些事

事實證明,改變還是很有效的。所以當你意識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仍然在你身上延續時,不要抱怨,學著理解,學著改變,努力打造一個全新的理想的自己。

原生家庭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