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象”如意嗎?在古代大象“寓意”的歷史變遷

大象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往往是溫和敦實又憨態可掬,雖然體型巨大,肌肉發達,但它們友好、溫順、易於親近,是力量與柔和的矛盾統一體,有著鮮明的“反差萌”。

然而在歷史上,“大象”的地位尊貴過,也人人喊打過。

  • 1、作為祥瑞之獸的大象

如今,大象只分布在我國雲南的南部地區,發現遠在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可能也是大象的活動範圍,可見大禹馭象的故事並非空穴來風;根據考古學的發現,更是明確地證實了夏末商初亞洲象的存在。殷墟、三星堆、金沙遺址均有象牙製品的發現,湖南醴陵出土有商代青銅象尊,又進一步表明大象在審美取向和精神生活方面也有重要傳統。

不過隨著環境和氣候的變遷,大象的宜居帶向南推進,直至漢代,大象已非尋常之物,中原地區主要靠進貢才能見到大象。此時的大象多了一層政治意味,包含著方國向中央政權進貢的自覺與“歸化”的政治誠意。

吉“象”如意嗎?在古代大象“寓意”的歷史變遷

上圖_ 滕州畫像石 六牙白象圖


吉“象”如意嗎?在古代大象“寓意”的歷史變遷

上圖_ 安徽蕭縣文管所藏石


物以稀為貴,大象作為“珍奇異獸”,其形象的內涵也發生改變。“大象”很快躋身於祥瑞動物的行列,與龍、虎、熊、翼獸、嘉禾、祥雲等處於同一畫面,出現於畫像石、墓室壁畫、器物裝飾中。

除了單獨的“象”圖外,漢代的大象圖像往往與人物圖像組合,且多為胡人或僧侶。這一現象基於張騫通西域之後,打開了中原人認識中亞或南亞的窗口,得知該地人民善於馴象,同時受到印度佛教的影響,因此,“胡人-象”、“僧侶-象”這一題材絲綢之路東傳至漢地,被固定為一種藝術模式並融入漢代的藝術傳統之中。畫面一般呈現馴象、騎象的場景。

吉“象”如意嗎?在古代大象“寓意”的歷史變遷

上圖_ 鄒城博物館藏畫像石


吉“象”如意嗎?在古代大象“寓意”的歷史變遷

上圖_ 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藏石 大象馱人圖


“祥瑞”的概念雖早在戰國時已經出現,但兩漢時最為盛行。如文獻記載,

“(秦彭) 在職六年, 轉穎川太守,仍有鳳皇、麒麟、嘉禾、甘露之瑞”。此時“祥瑞”品種豐富且限制寬鬆,太守都可以暢通使用祥瑞符號。平民也不甘示弱,都借鼓吹各種祥瑞之名,向旁人昭示自己的美好德行。

在這一過程中,來自異域的大象主要受到原始佛教的影響,本土化了之後混雜在神仙信仰中,以雜糅地形式表現出人們的樸素願望,作為祥瑞與當時常見的各種祥瑞龍、麒麟等一起刻繪於墓葬,以求福佑, 同時也趁機向神仙展示自己美好德行,祈求它們的收留。

吉“象”如意嗎?在古代大象“寓意”的歷史變遷

上圖_ 神木大保當漢墓畫像石 馴象圖


到了唐朝,“象”的娛樂意味更甚,這種娛樂也建立在皇家的尊貴之上,宮廷典禮和宴樂活動中經常可以見到馴象表演,在唐朝經常表演的散樂百戲中就有《巨象行乳》。武則天時期,還有對這些馴象設有專門的圈養、管理機構——閒廄。《新唐書·百官志二》典中記載,“聖歷中( 698—700 年) ,置閒廄使,專掌輿輦牛馬。……開元初,閒廄馬至萬餘匹,駱駝、巨象皆養焉。”

漢朝以來的祥瑞功能也唐代被延續,如“太平有象”、“太平吉祥(象) ”、“吉祥(象) 如意”等等,大都借用了“象”字的諧音。尤其珍貴的“白象”被視作聖物,在《唐六典》的等級劃分中被明確規定為“大瑞”,與龍、鳳等神物並列。重大的政治活動中,白象被派用來曳鼎,並有對其的稱頌,以此顯示皇家基業乃君權神授、天降符瑞,具有正統性與合理性。

吉“象”如意嗎?在古代大象“寓意”的歷史變遷

上圖_ 徐州銅山苗山漢墓畫像


  • 2、宋代對大象態度漸漸發生轉變

宋代重視象在禮儀層面的象徵意義,象日益成為君主標誌,不僅體現在具體的郊祀、儀衛、祭樂及山陵等儀式中,而且“象”的形象更泛化為旌旗、石像、詩歌等多種形式。而且還開始把石象置於皇帝陵墓的神道中,石象中的‘象’為北宋皇陵始設,併為明清皇陵所繼承。

雖然還是傳承“天人感應”學說下的“祥瑞”觀念,但是象的政治含義更加凸顯。從對比中可以看到,《五行志》只記錄了“象自至”,不涉及《太祖本紀》中提到的“獻馴象”,這表明其與傳統史書的觀念相同,以“象自至”作為祥瑞事件的基本框架,但“馴”這一細節則包含著重大的轉變。

吉“象”如意嗎?在古代大象“寓意”的歷史變遷

上圖_ 《宋史》裡的《五行志》和《太祖本紀》關於馴象的記載


“象自至”多為野象,主要表現“天降祥瑞”的不定向行為;而人工捕獲與訓練的馴象是很難自由遷徙到北宋都城,這背後則意味著馴養象的主體的自覺性行為。如張洞玄《玉髓真經》中對馴象圖的分類,“馴象貢珍形”“番奴馴象形”“番王騎象形”“馴象駕輅形”,都折射出一種自尊自貴,居高臨下地接受邊域的朝貢與歸服。可見,此時象化身為非正統文化的象徵,邁入中原的步伐也踏響著太平天下之音。

不過“象”的尊貴身份還沒有坐穩,就在南宋士人群體的打壓中翻身了。史料中記載,象在南宋重建禮儀的過程中,被視為接續皇朝正統的體現,南宋初仍有大規模貢象,這恰恰成為此後士人反對的把柄。

吉“象”如意嗎?在古代大象“寓意”的歷史變遷

上圖_ 皇帝鹵簿寶象圖


宋高宗時期盛行的是“違物性”的言論,君主在放歸進獻的珍禽異獸時多以“違物性”為依據,逐漸形成定式,意思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也都必須效法自然;豢養本該自由奔跑的大象違背了自然之道,也就喪失了存在的根據。而至於祥瑞傳統,則應該以內心之誠來替代“天人感應”下對祥瑞的需求。

宋孝宗時期停止用象的緣由又有了新的論據,大象因踩踏莊稼被視為害獸,朱熹擔任漳州知府時,象群蹂躪莊稼,“本州管內荒田頗多,蓋緣官司有表寄之擾,象獸有踏食之患。是致人戶不敢開墾。”本來只是好心提醒農戶注意大象,但在農害多發後,人們變本加厲地妖魔化大象的形象,給無辜的野象也招來了殺身之禍。

吉“象”如意嗎?在古代大象“寓意”的歷史變遷

上圖_ 蘇漢臣 《洗象圖》


宋朝理學興盛,在理學確立的新天觀與君主論中,“天”本身無意志,其實無法判斷君主政治的良善與否,只有通過君主主動地將義理化道德內化才能構建上天與君主之間的聯繫,因而君主統治的優劣其根本也在於約束君主的道德水準,而不需要講究一些虛無的形式主義。

在頗為實用的思潮中,大象就卸任了祥瑞的功勳,但比較損失的一點在於,大象淪為變革中的犧牲品,被視為“害獸”而被殘酷捕獵和折磨。

吉“象”如意嗎?在古代大象“寓意”的歷史變遷

上圖_ 清朝繪畫中的鹵簿寶象


  • 3、結語

朝代不斷更迭,元明清時,大象又恢復了其“祥瑞”的地位。而大象也因人們追求獵奇被覬覦象牙,承受了血腥的殺害與買賣。

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往往有很多“符號”服務於特定時段的政治、社會、文化的需求而被賦予相異的解釋,而人類在一念之間強加的這些“寓意”則會對處於被動地位的無辜物種產生奇妙的影響。

[1]鄭紅莉:《漢代畫像石所見“象圖”再考》,漢畫與漢代社會生活——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 中國河南鄭州 2011

[2]王永平:《唐高宗-武則天時期中國與林邑的關係》,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 第1期 P23-27

[3]李凱:《祥瑞與害獸:象在宋代禮儀中的內涵之爭》,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第2期 P182-19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