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戰疫,城市規劃助力抗疫下半場

當前,全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嚴峻,我們需要共度時艱,一起“抗疫”;也需要科學理性思考本次疫情的多個方面,反思和展望。


世界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OECD)將研發(R&D)活動劃分為三種類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對於基礎研究之外的應用研究,中國科學研究院將其細分為兩類,即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而城市規劃作為交叉學科,是將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聯繫到一起的一個廣闊的學術與實踐領域。城市健康規劃是其中越來越受到國內外規劃界重視的一個發展方向,這次的新冠肺炎將城市應急防疫規劃推到了最為緊迫的建設方向上。


應急戰疫,城市規劃助力抗疫下半場


在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基本上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應急防疫體系,在1988年上海爆發甲肝病毒,2003年廣州爆發非典(SARS)病毒時都經受了考驗。而在全球化日益發展,中國城市化不斷深入,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國內外的聯繫日益緊密的現實條件下,2019年底在武漢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給我們的城市應急防疫系統及規劃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暴露出了現行系統的種種問題,急需改進。


作為全球領先的規劃設計機構,思納設計股份對疫情帶來的問題進行了彙總與思考,從城市宏觀規劃、城市應急措施和城市基礎設施三個方面探討對應急防疫與城市規劃的關係。


城市宏觀規劃方面


包括轉變城市發展思路、協調城鄉發展、打造韌性城市。

應急戰疫,城市規劃助力抗疫下半場


要反思增長主義,轉變社會經濟與城市化的發展理念。


一直以來,我們比較多地沉浸在經濟數字增長所帶來的滿足,忽略了發展上的“泰坦尼克效應”:以為災難不可能發生往往會導致不可想象的災難。我們將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經濟增長、生產規模和消費,忽略了健康生活習慣的養成和公共衛生服務水平的提升。相比增長,發展的理念更需要系統觀、全局觀,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


應急戰疫,城市規劃助力抗疫下半場

例如,城市的擴張、工業化的發展帶來更長的工作時間,持續的心理壓力,社會網絡的缺失,社區生活的匱乏。例如,伴隨消費社會、消費文化的興起,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炫耀性消費,包括食用各種稀有野生動物,成為部分人的消費狀態。對大自然缺乏敬畏之心,加上盲目的消費觀,以及對於醫學常識的缺乏,為病毒傳播和疫情爆發埋下了伏筆。


例如,老齡化社會的巨大挑戰。這次疫情打擊最大的是武漢的離退休老人們。重症、危症的發生與具有慢性病、基礎性疾病的人群密切相關,老人往往有這些基礎性疾病。我們還沒有為即將到來或已經到來的老齡化社會做好準備。讓老人們擁有更健康的身體、更高的生活質量,為老年人配置最好的生活設施、醫療設施、醫護條件,理應成為社會的共識。成為老年人將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歸宿,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每一位盛年者的明天。


應急戰疫,城市規劃助力抗疫下半場


延伸閱讀:結合新冠疫情淺談養老設計


要協調城鄉發展,進一步推動“燈下黑的”城市化。


與上一點相關,未來需要更加協調的城鄉發展。傳染病的危害性和個體面對疫情時的脆弱性(volunerability),主要與個體社會經濟地位相關聯,對於地方而言,同樣如此。本次疫情的最高病死率一度發生在湖北天門。天門的經濟發展在湖北處於末尾,卻是典型的農業大市、人口大市和人口外流大市,大量的回鄉人口伴隨著有規模的染病群體,與當地人才、醫療水平和防疫能力的矛盾突出,造成很高的病死率。


武漢近年實施的“1+8”都市圈戰略,不同於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的一體化進程。武漢周邊實際長期處於人口、資金向武漢流失的“燈下黑”局面,區域空間極化的趨向是明顯的。因此,如何讓大都市的功能更多、更好地溢出,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提升相對落後地區的發展質量和設施水平,無疑將是疫後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應急戰疫,城市規劃助力抗疫下半場


其中,本地城市化是可以考慮的重要戰略。根據我們的調查,漢川、仙桃、天門等地近年已經開始零星地承接從武漢漢正街等地溢出的服裝產業,有了農民工和投資者回流的跡象。在目前鄉鎮地區“自下而上”自發努力的基礎上,湖北省政府如能因勢利導地予以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實現大規模的本地城市化並非不可能。


本地城市化的優點包括:一方面可以大幅提升農民工的生活質量、健康水平,一方面可以有效推動落後地區的地方發展,實現鄉村轉型。本地城市化也有利於減少不必要的大規模人口流動,降低流動性帶來的社會治理和疫病傳播風險。


進一步提升城市“韌性”、打造“韌性社區”。


韌性的概念源於心理學和生態學,指的是系統在消化干預、適應和復甦方面的能力,多用於指代個體或組織在危機後的恢復力、應對壓力和災害的能力。從個體到城市,其韌性特徵包括:應對干擾的能力,自組織能力,以及學習和適應能力。


應急戰疫,城市規劃助力抗疫下半場


有韌性者,不畏變化,不懼將來。為此,應通過規劃為城市塑造“韌性”,提升城市應對疫情、在危機中恢復乃至提升的能力。研究表明,韌性與“社會資本”有關,與社會聯繫、信任和支持狀況相聯繫。武漢防疫表明,地方防疫能力不僅取決於政府的要素投入,也取決於社區的組織能力和治理水平,防疫的決勝尺度在社區。發揮我國在城鄉社區建設和組織上的優勢,對於防疫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要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和民間力量的作用,讓民間組織更好地發揮自主性和積極性,民間組織的特點在於靈活性和彈性,對具體問題更善於具體處理,可以很好地發揮補充作用。在硬件上,應在規劃中更多考慮空間的多樣化角色與可能性,提升城市空間的彈性化利用水平,讓空間在危機中發揮重要效用。以本次防疫的方艙醫院為例,就是很好利用了空間功能的彈性。


應急戰疫,城市規劃助力抗疫下半場

在規劃上,一方面要建好風險防範機制,完善佈局基礎設施和信息網絡系統,做好防災減災規劃設計,一方面要強調功夫在平時,大力開展“社區規劃”,齊抓共管,讓各方利益相關者的決策參與、信息分享和責任共擔成為常態,提高居民主人翁意識,打造“韌性社區”。此外,對於空間和規劃工作本身的理解也應進一步提升:

空間所涉及的不僅是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更是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空間規劃應是面向人民美好生活的規劃,首先是面向健康的規劃。


城市應急防疫措施方面


包括合理預案、簡潔平臺和有效信息構建。

應急戰疫,城市規劃助力抗疫下半場


本次新冠疫情,也使我們城市規劃工作者對城市應急防疫規劃有了一定的理性認識,彌補了書本與實踐之間的差距。


制定合理預案


城市應急防疫和抗疫是一場不見硝煙的戰鬥,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一定要有預案,並且指揮官需要根據不斷變化的戰場形勢,及時調整方案,做出準確的判斷,來指導防疫和抗疫行動。病毒無孔不入,城市變得如戰地一樣慘烈,規劃和管理中的薄弱環節,在病毒的不斷攻擊下,很容易暴露出問題。傳統的研究方法和實踐手段,在形勢瞬息萬變的戰場上,缺乏靈活應對的能力


應急戰疫,城市規劃助力抗疫下半場


例如,如何運輸捐贈物資、打通國際國內的物流等,只能自己去開創新的線路,在行動中比較多種線路的優劣。將貨物成功運送到指定的醫院是我們最終的目標,這些路線需要很強的韌性和靈活性,指揮官需要提前預判戰場形勢的可能變化,及時做出調整,以確保貨物運輸線路的持續通暢。


構建簡潔平臺


城市應急防疫和抗疫是一項系統工程,建立平臺非常重要。越簡單有效,越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平臺,其作用就越大,生命力也越強。對於應急防疫和抗疫行動來講,平臺可以簡單地分解為需求、供給、聯繫供給和需求的通道這三個部分。準確獲得信息非常重要,瞭解需求是第一步,也是決勝的關鍵步驟之一。例如,在救援行動中,將一線呼吸和傳染科室需要的口罩、其它N95口罩、普通醫務人員的一次性醫用口罩進行區分,定向滿足不同的需求,並根據需求的變化調整捐贈的種類。最後還要認真聽取使用我們捐贈物資的醫務人員的反饋,做到物盡其用,完成對所有捐贈人的承諾。


應急戰疫,城市規劃助力抗疫下半場


判斷有效信息


城市應急防疫和抗疫是一項信息工程,兵者詭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無所不在的病毒躲在暗處,伺機發動攻擊,而醫院是病毒無可遁形的地方,熟悉和了解醫院的情況對於城市應急防疫和抗疫至關重要。在對接醫院需求的過程中,網絡上充斥著大量不實的信息,即使是熟悉的人轉來的二手的信息,也需要時間去確認。有一個簡單實用的方式:可以通過身邊最熟悉、最值得信任的人獲得第一手的信息,在相互印證後再採用。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瞭解到不斷變化的戰場的實際情況。


城市基礎設施方面


可以吸取防疫的經驗和教訓,增加防疫的需求,做到有備無患,如環衛設施的設置。

應急戰疫,城市規劃助力抗疫下半場


垃圾箱措施


人行道上的垃圾箱無疑是城市道路上病毒、細菌最為集中之處,在炎熱的季節容易產生強烈的異味,是否可以讓氣味“鎖”在垃圾箱內呢?可考慮令垃圾箱內形成“負壓”。具體為,在路燈杆下預留電源接線井,鄰近路燈杆設置垃圾箱,在垃圾箱內安裝小型抽氣過濾裝置,有計劃地向內抽氣,令箱外空氣向箱內流動,減緩垃圾變質產生異味,同時空氣經過濾後再向外排出,從而避免垃圾箱內臭味向外擴散,為保障群眾健康提供多一道保障。


應急戰疫,城市規劃助力抗疫下半場

路燈杆淨化


路燈杆在淨化空氣方面的作用,建議在路燈頂部加裝噴霧裝置的辦法取代水霧車。該法優勢如下,一是路燈為城市道路空間的“制高點”,在高處噴霧對容易“飛得更高”的細微顆粒有更好的攔截作用;二是路燈分佈均勻,無論路上還是橋上均有分佈,配合噴細霧的霧化裝置可增加水霧對有害顆粒的吸附能力;三是不影響交通,可在任意時段進行噴霧,既可根據天氣隨時調整噴霧計劃以節約用水,也可根據交通量汙染量隨時調整噴霧計劃以重點除害。


供稿:思納設計股份 規劃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