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瀏陽譚嗣同與其家族瀏陽梅花巷譚氏

瀏陽梅花巷譚氏

始祖孝成公,宋靖康間由江西洪州新建縣樵舍避金兵之難,徙居福建汀州長汀縣,十七世綸公,四子功安公,明嘉靖間隨父任湖廣,因立業長沙。天啟七年(1627)安公長子國垣之孫逢琪公覽瀏山川毓秀,兄弟四人卜遷瀏邑,逢琪居邑治東城梅花巷丹桂坊,逢琳居邑治東鄉七都橋頭市(今沿溪鄉流花村),逢琅居東鄉七都磨盤嶺,逢玓居東鄉七都五斗壩。清順治十三年(1656)、乾隆十四年(1749)、光緒六年(1880)、1915年、1997年纂修族譜。

字派:

孝敬承先代,良才啟後人。

如水心源蔭,宗功國懋逢。(以上為宋元舊派)

國懋逢世之文,經學繼嗣傳恆。

志士希光祖德,象賢克振家聲。(以上為前清續派)

世系

譚孝成(自江西新建前福建長汀)——譚敬某——譚承新(遷安徽滁州清流縣)——譚先某——譚代某——譚挹——譚才某——譚啟寰——譚慶

(以曾孫淵貴,追封崇安侯)——譚富(以孫淵貴,追封崇安侯)——譚勝(字如嵩,洪武間官燕山右護衛,副千戶,以子淵貴,追封崇安侯)——譚淵(字溥泉,號時葊,贈都指揮使,夾河戰死,諡壯節,追封崇安侯,由安徽滁州清流宦居湖南長沙)、譚漢(字楚川,夾河之難殉)——譚忠(字藎臣,以功封新寧伯,宣德八年卒)、譚恕——譚璟(宣德十年二月丁卯襲新寧伯,正統十四年六月卒)、譚瑛(字彥華)——譚裕(正統十四年十月丁巳襲新寧伯,景泰三年三月卒)、譚祐(一作佑,字元勳,別號云溪,天順元年六月癸巳襲新寧伯,成化十七年領前府,屢輿軍職,加太保,正德四年七月管五軍營,累加太傅,嗣伯六十九年,嘉靖四年卒,諡莊僖),譚祿、譚禮——譚綸(派名宗綸,嘉靖四年閏十二月甲戌襲新寧伯,十一年三月領南京前府,十四年鎮湖廣,剿九溪蠻有功,二十七年卒,平蠻將軍,鎮守湖廣)、譚綱(錦衣都指揮使)——譚功承(一作功成,字師謙,別號東泉,嘉靖二十七年八月辛未襲新寧伯,三十六年二月領南京左府,隆慶元年二月丙午卒)、譚德承(功承弟,號西泉)、
譚功安(定居湖廣長沙)、譚功完——譚國柱(殤)、譚國佐(隆慶元年七月戊午襲新寧伯,萬曆二十七年六月甲申卒)、譚國禎、譚國器、譚國卿、譚國材、譚國相;譚國垣——譚懋勳(萬曆二十七年八月乙酉襲新寧伯,天啟三年卒);譚懋武(一作茂武,以軍功升副將,宅長沙四方坪八角亭)、譚懋寧(一作茂寧)——譚弘業(天啟中襲新寧伯,崇禎末死於賊,欽定續文獻通考,封建考);譚逢琪(遷瀏陽梅花巷丹桂坊)、譚逢琳(遷瀏東七都橋頭市)、譚逢琅( 遷瀏東七都磨盤嶺)、譚逢玓(遷瀏東七都五斗壩);譚梧(茂寧之子,遷瀏西之南山衝)——


瀏陽譚氏淵源

譚氏以國為氏,春秋時有覃阝國,清段玉裁雲:覃阝譚為古今字也。瀏陽譚氏,明初為閩人,著籍福建清流縣,遠祖淵佐明成祖與靖難之役,死來河之戰,事定,敘功追封崇安侯,故後世以武功顯。四傳宗綸公官湖廣行省總兵官,佩平蠻將軍印,剿九溪蠻,久留湖廣,故其子功安、功完留居焉。功安公定居湖廣長沙縣,又三傳逢琪公避明季流寇之難,肇遷瀏陽縣,遂為瀏陽人。遷居瀏邑後,卜居瀏城梅花巷,故邑人稱梅花巷譚氏。世代以教讀為生,篤學固窮,不改厥志。至先祖之王父學琴(貴才)公,以父病家貧,屈身為縣吏。學琴公有四子,長繼升(海嶠),次繼墉(子樸),三繼洵(敬甫),四繼猷,除繼猷幼殤外,三子均卓然有建樹。譚繼洵為譚嗣同之父。清同治四年乙丑(1865年3月10日)二月十三日譚嗣同生於京師宣武門外爛眠衚衕寓所,時譚繼洵方官戶部主事。譚繼洵生於道光三年(癸未),咸豐庚申科進士。(徐五緣)生於道光九年(己丑)時譚繼洵年四十二歲,徐無緣年三十八歲,同邑北鄉蘆煙洞人,勤儉和肅,持家有節度。伯兄嗣貽十三歲,仲兄嗣襄九歲。同懷兄姊四人:長兄嗣貽字癸生;仲兄嗣襄字泗生;長姊嗣懷,字同邑宋氏,在室殤;次姊嗣淑,適翰林院庶吉士灌陽唐景崶。異母弟妹五人,弟殤二人,幼弟嗣冏字秦生;妹殤一人,幼妹嗣嘉適湘鄉劉國祉。




“戊戌六君子”瀏陽譚嗣同與其家族瀏陽梅花巷譚氏

譚嗣同

譚嗣同,譚繼洵三子,字佛孫,亦字復生,自號壯飛。清花翎江蘇補用知府四品卿銜,軍機章京上行走。同治四年乙丑二月十三日卯時生於北京宣武門外爛眠衚衕寓所,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八月十三日午時卒於京師,年三十四,歸葬南鄉唐家鋪對門石山下(今瀏陽荷花街道嗣同村石山組),莊屋上手山嘴,艮山坤向。內志外碑記,華表忠孝性成學貫夫人事實見家傳。民國三年甲寅正月初四日奉大總統令,交務部從優議恤,旋由部懇請明令優獎恤在京師建立祠宇,並講事實宣付清史官立傳,以彰崇報,七月二十二日奉大總統令準如所擬辦理事實,有傳。

配 李氏,閨字閏,亦字韻卿,晚號叟生,長沙河西杉木橋清花翎二品頂戴,歷署湖北江漢關道及蕪湖道,清咸豐六年(1856年)進士李壽蓉(字篁仙)次女。同治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日生於北京,康有為、梁啟超贈“巾幗完人”四字匾額,民國十四年(1925年)卒於瀏陽大夫第,享年六十一。安葬在譚嗣同墓上方。



順便提一下,譚嗣同應該是最有名的瀏陽人之一,在瀏陽縣城北正路有譚嗣同故居(大夫第)、嗣同路有譚烈士專祠(梁啟超題寫“民國先覺”),而在瀏陽南鄉荷花街道嗣同村石山下有譚嗣同墓、譚嗣同夫人李閏墓。由於離譚嗣同墓近,在末齋小學時,每年的清明節,學校都會組織全校的學生步行去掃墓,獻上同學們親手做的白花。到了初中,學校每年清明也會組織團員代表去掃墓。


“戊戌六君子”瀏陽譚嗣同與其家族瀏陽梅花巷譚氏

瀏陽市荷花街道嗣同村石山下譚嗣同墓


“戊戌六君子”瀏陽譚嗣同與其家族瀏陽梅花巷譚氏

石山下譚嗣同夫人李閏墓


譚嗣同家族世系


譚逢琪——譚世昌(府學生)——譚之美——譚文明——譚經義——譚學琴(字貴才,遷回縣城梅花巷丹桂坊)、譚學新——譚繼昇(字海嶠)、譚繼墉(字子樸)、譚繼洵(原名繼淳,字子實、號敬甫、又號劍英,兼祧學新公)、譚繼猷(殤)——

譚繼洵,字子實,號敬甫,又號劍芙,生於道光三年(1823年)九月二十九日,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己酉科舉人,咸豐十年(1860年)庚申恩科進士,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官戶部員外郎,瀏陽歐陽中鵠(號瓣姜)主其家,譚嗣同及仲兄俱受業焉。徙居庫堆衚衕(今 )。光緒元年(1875年)乙亥升任戶部郎中,監督坐糧廳,駐通州。三年,外放補授甘肅鞏秦階道,加二品銜。九年,升任甘肅按察使。十五年冬升任湖北巡撫,二十年甲午兼署湖廣總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因戊戌變法受株連罷官,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十二日卒於瀏陽,葬瀏陽集裡筱水毛坪(今瀏陽市集裡街道辦事處龔家橋社區毛坪組)。

配 徐五緣,瀏陽北鄉蘆煙洞人,生於道光九年(183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卒於光緒二年(1876年)二月初一日。其父徐韶春,國子監生,從九品職銜,朝廷貤贈中憲大夫。其母熊氏,朝廷貤封恭人。


“戊戌六君子”瀏陽譚嗣同與其家族瀏陽梅花巷譚氏

譚繼洵墓


譚繼昇——譚嗣棨譚嗣渠譚嗣棐——

譚傳箕譚傳笈(字雲閣)、譚傳箴譚傳筠譚傳笏、譚傳籛、譚傳第、譚傳篤、譚傳符,譚傳星譚傳籌譚傳簡譚傳篪——譚恆【守朱】,譚恆蔭,譚恆茀,譚恆若,譚恆盡;譚恆莊,譚恆菁;譚恆蔚,譚恆蔌——

譚繼墉——譚嗣穆(曾任北鄉嵐煙兩等小學堂堂長,輸家產十之八辦學,學堂附設鐵工廠和粉筆廠民國初年外購縫紉機、打襪機,招收女工,另聘技工定期文實兼授。葬北鄉北盛丁茶村白竹坡高山頂下首,易家祖墳右側)——譚傳焯譚傳世、譚傳祚(女,適北鄉白馬灘陳澤垂之子長友)、譚傳福(女,適北鄉南岸易芬洲之弟易芬芷)——

譚繼洵——譚嗣懷(女,嫡出,1849年生,字同縣宋德康,在室殤)、譚嗣貽(字癸生,嫡出,咸豐三年(1853年)癸丑生,副貢生,中書科中書,敕授文林郎,以子傳贊贈榮祿大夫,,年二十四患白喉早逝於京師,歸葬南鄉蔡家山,娶縣城兩淮草堰場鹽大使,黎華翥之女)、譚嗣淑(女,嫡出,1854年生,適廣西灌陽縣唐氏“同胞三翰林”之一,唐景崧、唐景崇之弟,光緒三年丁丑科瀏陽劉人熙同榜進士唐景崶,只可惜光緒十年唐景崶就英年早逝)、譚嗣襄(字泗生,嫡出,1857年生,出繼學新公後)、譚嗣同(字復生,嫡出,行七,稱“七公子”)、譚嗣茀(女,庶出,1865年生)、譚嗣嘉(女,庶出,1866年生,適湘軍將領湘鄉劉錦棠之子劉國祉)、譚嗣冏(字秦生,庶出,1879年生,國子監生,候補主事)——譚傳覺(殤,葬茅衝小沅坳)、譚傳贊(字潞生,嗣貽子,娶左宗棠的曾外孫女,龍璋、陶純炘次女,陶純炘是陶桄和左宗棠長女左孝瑜的長女),

譚傳煒(字淮生,嗣襄子,兼祧嗣同),譚傳鐸(字瀾生,嗣同子,殤),譚傳豈(嗣冏子)、譚傳綬(嗣冏子)——譚恆輝(傳贊子);譚恆銳(即譚訓聰,傳煒子)——譚志宏(恆輝子);譚志浩(臨湘桃林鉛鋅礦退休副總工程師,訓聰子)——譚裔(志宏子);譚士愷(臨湘桃林鉛鋅礦工程師,志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