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學過《詩經》有風,雅,頌,賦,比,興,但是什麼意思呢

《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詩大序》則言風,賦,比,興,雅,頌為詩之六義。《大序》裡說的六義,其中風,雅,頌,分別有相應的解說,而賦,比,興,則沒有進行解說。《大序》就是《詩經》這本書中的一篇序言,其中對“風”的解說最為詳細。這裡說的六義,大體上可以分成兩部分:風,雅,頌,詩之體;賦,比,興,詩之用。賦,比,興,即在風雅頌之中,也就是說在詩的種類題材上可以有風,雅,頌三種;在寫詩的藝術手法或者表現形式上則有賦,比,興三種。基本上現在我們大家提到《詩經》,就會想到“風,雅,頌,賦,比,興”,這六個字代表的詩的“六義”,大家在上學的時候都會聽到老師講過。接下來,我們具體詳細一些的看一下六義到底是什麼意思?

:《說文》:“風,八風也,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引申為風化之風。”

鄭注《周禮》雲:“凡言聖賢治道之遺化也。又引申為風教,風俗,風刺之風;蓋風教,風刺,皆聖賢治道遺化之所存,而風俗之成,實風教風刺之所養:故詩之為風,又三義焉。“

陳啟源《毛詩稽古篇》雲:”《詩》有六義,其首曰風,大序論詩之語最詳,約之止三意:雲風天下而正夫婦。“又云:“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又云:“上以風化下,此風教之風也,雲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又云:“吟詠性情,以風其上,此風刺之風也,雲美教化,移風俗。”又云:“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此風俗之風也。餘所言風,則專目國風。要之,風俗之風,正當國風之義矣;然必有風教,而後風俗成,有風俗而後有風刺興:合此三者,國風之義始備。”

風,有三個意思,即風教,風刺,風俗,此是風之一體三面。


我們都學過《詩經》有風,雅,頌,賦,比,興,但是什麼意思呢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大雅。四方風俗的記述,王政的得失荒廢興舉皆謂雅。而所以名雅,是以音樂言之。惠周惕《詩說》雲:“風,雅,頌,以音別也;雅有大小,義不存乎大小也。”又云:“政有小大,故詩有小雅,有大雅,小大雅之名以立,而辯難之端起矣。”

朱晦翁謂:“小雅,宴饗之樂,大雅,會朝之樂,受理陳戒之辭。

嚴華谷謂:”明白正大,直言其事者,雅之體。純乎雅之體者,為雅之大;雜乎風之體者,為雅之小。“

按《樂記》已師曰:”廣大而靜,疏達而信者,宜歌大雅。恭儉而好禮者,宜歌小雅。“

吳季札觀樂,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為之歌大雅曰:”曠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

根據上面的引述,我們覺得,大小雅的稱呼的分別,主要還在於音樂。小雅和大雅的音樂風格不一樣。因為不同的音樂風格,而有不同的應用場合或者對應不同的人事。小大之分,本於音樂。


我們都學過《詩經》有風,雅,頌,賦,比,興,但是什麼意思呢

:朱儁聲曰:”假借為誦,頌者,誦也。“但頌的假借有二說,一,假借為誦;二,假借內容。

假借為誦者,《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注,謂樂歌也。

假借為容者,《說文》:”容,盛也。“《荀子.儒效篇》:”頌之所以為者,取是而通之也。“至,在這裡是盛德之極的意思。

詩之名頌,應該包含兩個含義,兼誦與容,而以容義為多。《周禮》鄭注云:”頌之言誦也,容也。誦今之德廣而美之。“《大序》謂:”頌者,美盛德之形容“

關於《詩經》有六個字,風,雅,頌,賦,比,興。《周禮.春官.大師》稱為六詩,《詩大序》稱為六義。《正義》釋“六義”:“賦,比,興是《詩》之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稱為‘義’。”


我們都學過《詩經》有風,雅,頌,賦,比,興,但是什麼意思呢

接下來我們介紹《詩經》之賦,比,興。在這一篇開始之初,我們先看一下《詩大序》,通過大序可以更好的瞭解《詩經》的意旨,同時也方便我們深入地瞭解詩之六義。

《詩大序》雲:《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於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也。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

我們都學過《詩經》有風,雅,頌,賦,比,興,但是什麼意思呢

《詩大序》對我們瞭解詩的意旨有很大的幫助,歷來也都比較重視這篇材料,《大序》中對風,雅,頌都有相應的解釋,並且其中對風的解釋最為詳細。但是,大序中卻沒有對賦,比,興的說明,確實是一件遺憾的事情。現在,我們根據不同的資料和研究,大體說明一下賦,比,興的含義。

:《說文》:”賦,斂也,從貝,武聲,假借為敷。

《尚書.舜典》:“敷奏以言”,傳,陳也。《小爾雅》:“敷,布也。”

鄭玄康成曰:“賦之言鋪,鋪陳政教善惡,鋪亦敷之借字。《小爾雅》:”鋪,布也。”《廣雅》:“鋪,陳也。”朱熹雲:“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賦的意思應該是直接言說事情,是詩的鋪陳直述的表現手法。朱熹《詩經集傳》中說:“賦,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說文》:“比,密也,二人為從,反從為比,比為比密之比,引申為比次之比,因之事類相似,亦謂之比。“

鄭司農曰:”比者,比方於物,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

朱熹雲:”比者,以彼物比此物,即皆事類相似之訓;惟其所以為比者,則頗有不同。“

陳啟源《毛詩稽古篇》雲:”比,興雖皆託喻,但興隱而比顯,興婉而比直,興廣而比狹;比者,以彼況此,猶文之譬喻,與興絕不相似也。“

:《說文》:”興,起也,從舁,從同,同力也。“ 興,為興起感興發的意思。

《周禮.大司樂》:”興道諷誦,注興者以善物喻善事。“《論語》:”詩可以興“,注:”引譬連類也。“

鄭司農:”興者,託事於物。“鄭康成雲:”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

朱熹:”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也是引譬連類的意思。陳啟源《毛詩稽古篇》:”詩人興體,假象於物,寓意良深,凡託興在是,則或美或刺,皆見於興中。“

惠周惕《詩說》:”興,賦,比合,而後成詩。毛公傳詩,獨言興不言比賦,以興兼比賦也。人之心思,必觸於物而後興,即所興以為比而賦之,故言興而賦比在其中。“又曰:”詩或先興而後賦,或先賦而後興,見其篇法錯綜變化之妙,《毛詩》獨以首章發端者為興,則又拘於法矣。文公傳詩,又以興賦比分而為三,無乃失之愈遠乎?“

對於比與興,朱熹還做過比較說明,釋《詩》:”興比皆喻,而體不同:興者,興會所至,非即非離,言在此,意在彼,其詞微,其旨遠;比者,一正一喻,兩相比況,其詞決,其旨顯,且與賦交錯而成文,不若興語之用以發端,多在前章也。“

目前來說,六義從應用層面來說,風,雅,頌的解釋比較明確,界說也比較明白。但賦,比,興卻沒有明確的界說。另外對於六義尚有難以論定的問題。一因《周禮》與《大序》所列之次第,為風,賦,比,興,雅,頌,今說風,雅,頌,賦,比,興;二因《毛傳》不標註比賦,只是說了興,所以導致後來議論紛紛,至今無定論。


我們都學過《詩經》有風,雅,頌,賦,比,興,但是什麼意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