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閱讀計劃】婦聯喊你來領獎~!第3期優秀讀後感及獲獎名單揭曉啦

● 家庭閱讀計劃

【家庭阅读计划】妇联喊你来领奖~!第3期优秀读后感及获奖名单揭晓啦

自3月份縣婦聯啟動“家庭閱讀計劃”微信參與通道後,我縣廣大女性和家庭成員熱情參與,目前已推薦3期“共讀書目”,帶領大家一起閱讀了12本好書,縣婦聯微信後臺陸續收到1755篇文筆優美、思想深刻的讀後感。現將第三期優秀投稿進行展示,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幽幽書香中的真知灼見。快來看看有沒有你或者你身邊熟悉的名字吧!

【家庭阅读计划】妇联喊你来领奖~!第3期优秀读后感及获奖名单揭晓啦
【家庭阅读计划】妇联喊你来领奖~!第3期优秀读后感及获奖名单揭晓啦

01

said:

《布魯克林有棵樹》是一本我願意推薦給十幾歲孩子的書,因為這故事裡充滿堅強、樂觀、溫暖、美好。它既言明瞭現實生活的苦痛和無奈,也記錄了撥雲見日的幸福和希望。我想,如若小孩子有機會在漸懂世事、但心智又尚未完全成熟的時候,讀一讀這本書,應該能夠令他對無常更理解,對禍福更清醒,對苦難更淡定,同時又不失直面困境、奮發向上的積極心態。

對我而言,“淡然的奮進”比“激昂的奮鬥”更動人。小女孩弗蘭西一家(準確地說是羅姆莉家的女人們)面對貧窮和苦難的姿態非常漂亮:既不是消沉墮落、怨天尤人,也不是詰問命運、暗自悲憤。她們不為生來貧窮而大呼小叫,也不過多糾纏於命運的不公;她們不消費苦難、保持著自尊;她們用平常心對待苦難,卻不肯軟弱地接受苦難;她們無時無刻不在用自己的方式與命運角力、與食不果腹的日子對抗、與阻礙孩子未來發展的桎梏鬥爭……她們就那麼平平靜靜地、穩穩當當地、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幸福生活靠近,直到把貧窮和無知甩在身後,用堅韌贏得一片晴空。這份淡然令我向往;這是智者該有的姿態!

我不喜歡玄之又玄的勵志“雞湯”,不喜歡“付出總有回報”般的自我麻醉,不喜歡非黑即白的成年童話,因為它們不真實。而布魯克林的這棵長在水泥地裡、被砍斷、被焚燒過的“天堂樹”,靜靜地枝繁葉茂著,用平淡和篤定,給我力量。

02

said:

女詩人餘秀華,上天給了她殘疾的身體,婚姻的困難使她備受煎熬,但她依然擁有美麗的靈魂。為了活著,詩歌充當了她的“柺杖”,扶持著她在搖搖晃晃的人間行走,向著碌碌塵世散發出來自靈魂的光芒。

她的詩帶給我一絲絲溫暖,一縷縷深情。她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對生活的細膩感知更是令人感動。就像《搖搖晃晃的人間》裡寫的:“陽光好的時候/就把自己放進去/像放一塊陳皮/茶葉輪換著喝/菊花 茉莉 玫瑰 檸檬/這些美好的事物彷彿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帶/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內心的雪/它們過於潔白/過於接近春天”……身為家庭主婦,陷入困擾和無望時,她沒有一味地抱怨命運不公,而是發現自身的獨特性,選擇正視慘淡的人生,在詩歌裡去愛,去痛,去喜悅,去追逐。

她的詩歌為武器,但不是報復,不是自戕自棄,而是向命運和生活的不公表示著她的輕蔑。這樣一位女性,她面對苦難的姿態,值得所有人學習!讀其詩,有種攝人心魄的力量,被其純粹的真摯情感打動,落淚,同時帶給我激勵!

03

said:

最近,讀了蔡崇達的《皮囊》,這本書寫的非常好,作者本著對故鄉親人的情感,用一種客觀、細緻、冷靜的方式,刻畫了一個個與之互相參與了彼此生活的人物,講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間的故事,同時將這些人生、這些故事看得更加透徹,並內化成一種對自我的認知和深化。同屬80後,讀著裡面的《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厚朴》,感覺就好像寫的是自己身邊的朋友。他寫出了我們這一代人成長中的酸甜苦辣,也道出了我們道不出的感動、感慨、感悟。就像他自己在後記裡說的:“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於是,讀這本書,不僅是在看他的故事,也像是回憶了一遍自己的成長曆程。

我十分相信他所傾訴的:“我是在寫《母親的房子》的時候,才真正看見並理解,母親那永遠說不出口的愛情;在寫《皮囊》時,才明白阿太試圖留給我的最好的遺產;寫《我的神明朋友》時,才知道人是需要如何的幫助才能讓自己從情感的巨大沖擊中逃脫……”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這本書中的《回家》,看完之後,突然之間就理解了父母每次回老家時的那種迫切心情,為了幫我們照顧孩子,父母離開住了近30年的家屬院,除了孩子放長假,平時他們也沒時間回去。以前,我認為孩子在哪裡家就在哪裡,和我們在一起就行,老家有什麼值得眷戀的呢?讀了《回家》,知道了家裡有什麼:有用慣了的老物件、有相熟的街坊四鄰、有熟悉的角角落落、有出門買菜的便利、有專屬於他們的家的味道,那是一種我們給不了的舒服的感覺,發自內心的輕鬆舒適。於是,便理解了父母那顆日漸蒼老的心。

等孩子放了暑假,讓父母回家多呆一段時間。

04

said:

麥家是會講故事的人,千里伏線,一波三折,叫人入迷。

然而故事之外,如同一顆露珠被陽光透析著,在不同角度投射出七種色彩——你以為那是露珠的面目,其實卻還是陽光的本色。麥家的故事便是那顆露珠,是一個媒介,一滴顯影液,投射出的正是生活的本質。

故事裡,那神秘的“上校”彷彿一個誘人的謎,一個難以揣測的兩面人,用驕傲混合自卑,以孤獨守護尊嚴,獨自懷揣著一卷傳奇過往和一腔孤絕悲涼的“英雄主義”,卻不得不面對卑微甚至骯髒的凡塵俗世、鬼蜮人心。人心,這難以揣測的東西,善得感天動地、春暖花開,又惡得惡臭四溢、汁液橫濺……然而,避無可避。

同樣避無可避的,還有生活。生活不也一樣難以揣測、毫無章法、無法預料嗎?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起起伏伏、大廈起又大廈傾,永遠禍福相倚、此長彼消。更加現實的一個問題是:當我們在經歷一段歲月時,無論當時年歲長幼,其實很難去預測自己“當下”的思想、抉擇、行為、人際關係、處事方式將會給“未來”的自己帶來怎樣的後果;即便大致有所預期,也難以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更難以從一生的全局高度來清醒地反思、謹慎地斟酌。事實上,很多人直至年邁老朽也難以看清這其中的內在邏輯。人非聖賢,實在不可能站在上帝的視角去俯視變動無度的人間、看穿一生的命運密碼。就像文中的“上校”,無論是他手持一套熠熠發光的黃金手術刀在槍林彈雨、血雨腥風中救死扶傷,成就一段“傳奇”時,還是孤身穿行於燈紅酒綠、鶯鶯燕燕之間竊取情報,成為一個“傳說”時,即便他始終心懷一腔熱忱、英雄情結,也難以預料自己終有一天將身處小村莊的農舍裡,被無知小兒欺、被惡意窺視、被飛短流長。我不知道當他身處這無窮盡的困境中時,他是否曾後悔過曾經的選擇。但他一定是介意的,他一定是耿耿於懷的,否則他也不會將自己封閉起來、竭盡一生的力量、生命、寂寞,去守護那一段幽暗的秘密過往。但我想,如果時光重來一次,也許他還是會像曾經那樣想、那樣做、那樣選擇。

既然如此,避無可避的人生中,我們只能坦然接受一切。而且,不是強顏歡笑、忍氣吞聲地接受,而是發自內心地去理解和接受,去悅納生活給予的一切喜樂和苦難。用所有的歡笑、淚水、夢想、激情、思考、感受,去充盈我們的生命和頭腦,然後用剩餘的時間,不急不躁地回嚼、品味,感謝生命的厚賜。

05

said: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最開始我是被這個題目吸引到的,我不禁在想,這到底是一隻怎樣特別的豬呢?看完了這本書,我似乎有些理解了:作者大概是嚮往成為那隻豬的,或者說那隻豬活成的生活就是作者最渴望的生活。作者和那隻豬一樣渴望俯仰在天地之間,過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那是一種迴歸自然、迴歸本初的生活方式。文人是應該愛讀書、有智慧、有自己的思想的;作家還應該尊重讀者、珍重自己、言之有物。王小波就是這樣。雜文本就是智者的語言,王小波的雜文之深與有趣、舉重若輕,當真不辜負雜文。

現如今我們大多數人都和普通的豬一樣,每天按部就班,如同行屍走肉。我們早已忘卻我們到底想要什麼,我們每天麻木地安排著行程。我想每個人都應該深思,我們究竟要將生活過成了什麼樣子?我們究竟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06

said:

曾經我們在《論語》當中學過:“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的志趣令我們佩服。而豐子愷的《萬般滋味,都是生活》,所投射出的人生志趣,就和這句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現代這個快餐式的時代裡,生活處處給我們帶來無處可逃的逼仄感和無力感。既然無處可逃,不如淡然接受,像豐子愷在作品中所講的那樣,永葆童真,以一顆童心,用“不如喜悅、不如清心、不如釋然”的心態,熱愛生活、擁抱生活、樂此不疲。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裡,讓浮躁的心靜下來,體會清新、自然的人生本色,用心感受安適與遺憾,安享生活的萬般滋味,感恩、熱愛、擁抱這幸福、仁愛而和平的世界。

07

said:

《人生海海》這本書沒有直接去描寫主人公那起伏跌宕、驚心動魄、引人入勝的曲折故事,而是通過旁人的描述讓我們瞭解這個傳奇的人物和故事,就好像在聽“爺爺”講村子裡的故事,生動而真實。放眼整本書中的人物——上校、老保長、小瞎子、父親、前妻……形形色色的人,卻沒有一個完人,每個人身上都揹著自己的缺陷和汙點。唏噓之際,彷彿透過小說看到了幽微的人性。

彷彿光明與黑暗的對撞,時代越是喧囂,那些理想主義的英雄精神越是可貴。羅曼羅蘭說“這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能做個自己的英雄呢?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人生,都在經歷著別人未曾體驗的苦痛、傷痛、折磨,我們可以哭泣、妥協,但也可以咬緊牙關,用手死死捏住我們的傷口,讓它癒合。我們可以看著遠方,嚮往著星辰。我們可以不迴避現實,向著心中最值得的那個信仰,一步一步走著,不逃避、也不做徒勞的對抗。因為,路是走出來的,走著走著,我們就走向了宇宙的浩淼星空。

麥家用小說中人物的話提醒著讀者:人生海海,難免遇到挫折困惑,敢死不叫勇氣,活著才需要勇氣。致敬生活裡的每一位英雄!

08

said:

《芳華》這本書是寫的上世紀70年代部隊文工團的青春芳華,時間跨度長,從文革時期寫到了改革開放時期,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但讀起來給人的感覺卻並不累。

初讀小說會感到情節瑣碎、平淡無奇,都是對日常生活的平鋪直敘,如果就此認為這本書不過如此可就錯了。人們的生活大抵是平凡的,但人生的意義卻可以從平凡中突顯出不凡而偉大。書中人物從帶著“雷鋒”光環的劉峰、缺乏關愛的何小曼,到柔弱的林丁丁、光鮮亮麗的郝淑雯,個個人物立體又飽滿,似乎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形。而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劉峰,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在踐行著“好人”的事蹟,他的人生就是不凡而偉大的。一本書就看到了一個人的人生,有歡聲笑語,也少不了苦澀酸楚,願青春永駐芳華。

09

said:

看完《我不是潘金蓮》這本書後,首先被劉震雲的小說語言吸引,進而被荒誕中的詼諧幽默、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畫、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所震撼。這是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反映現實、書寫民苦的小說。農村婦女李雪蓮為了生二胎而假離婚,卻被丈夫假戲真做地拋棄了,還莫名背上潘金蓮的惡名。為了討回公道,並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倔強的李雪蓮從此走上了上訪告狀的漫漫長路。她從鎮裡告到縣裡、市裡,甚至召開人代會的首都。不但沒能把假的說成假的,還把法院庭長、院長、縣長乃至市長一舉拖下馬;以致每年春天她所在的省市縣都要上演圍追堵截的一幕,竟持續了20年。這20年間不斷上演著此起彼伏的喜劇局面,事情由小變大,由少變多,“芝麻變成了西瓜,螞蟻變成了大象”也由此推進了矛盾的演變和激化。整篇文章體現了“簡單與複雜”、“嚴正與詼諧”。

讀完整部作品後,感慨的不僅是秦玉河的無情、李雪蓮二十年的折騰、官員的百態、趙大頭的利用,回到我們的現實,也不禁想到了夫妻間的信任、法律的神聖、政府人員與群眾的魚水之情、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問題。許多人栽跟頭,沒栽在大字上,皆栽到小字上,或者壓根沒領會小字的深意,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巨大的遺憾。

同時,我也覺得從李雪蓮的身上受到了一種警醒、警示。她太“執著”了!從社會學的角度思考,從推動社會制度發展進步的角度考慮,這種執著也許有它的意義,但仔細想想,對於一個個體的“人”來說,又真的值得嗎?她一直糾結的是:哪怕世上有一個人承認她是對的,她也就不覺得那麼委屈了,她就會從此偃旗息鼓,過去受過的委屈也不再提起!李雪蓮所不能放下的,是她無法將真相證明給別人。這個心結糾纏她一生,也苦痛了她的一生。作為讀者,我既替她憤憤不平、替她惋惜,又不斷地警示自己:一定要學會放下,了結過去是為了開闢未來。

1

10

said:

“除了這隻豬,我還沒見過誰敢於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這是我對王小波先生的《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掩卷深思,除了對那隻聰明而特立獨行的豬感到由衷的佩服外,細細想來,生活中大多數人,不就像文章中大多數豬一樣嗎?——習慣了各種安排、各種設置、各種標籤、各種限制、各種別人的目光和期許、各種人生的條條框框和約定俗成……揹負著這一切,麻木地、按部就班地過著庸庸碌碌的日子。即使生活讓人不滿意,也從不想著努力改變自己。工作做不好,就說我就這麼個能力;學習不進步,就說我就這麼個智力……從而把一切都歸於命運的安排,讓源自自我的惰性變得貌似天經地義、合情合理。多麼悲哀的人生啊!

可如果我們不屈服於生活的磨難,不屈服於環境,努力地改變自己,勇敢地挑戰規則、積極地去爭取,發掘更深的潛力,那麼也許我們也會擁有一種不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視野,像醜小鴨一樣,長出翅膀飛上藍天;甚至也可以長出“獠牙”武裝自己、迴歸自然,成就一個燦爛而無悔的人生!

請以上網友儘快到縣婦聯領取本期活動獎品——

(聯繫電話:5621041)

【家庭阅读计划】妇联喊你来领奖~!第3期优秀读后感及获奖名单揭晓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