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書治要」讀後感



唐太宗李世民27歲做皇帝。覺得自己之前一直打仗,不懂如何治國,怕如隋朝般短命。於是命魏徵和虞世南,從上古五帝到晉朝的所有典籍裡抽取修身、齊家、治國的精華,彙集成「群書治要」,五十多萬字。此書在宋代失傳,清代由日本人傳回。近年有人從中抽取最精華的360句成書「群書治要360」。如下是讀書時的隨感。


1. 「寧過於君子,無失於小人。」


寧肯委屈君子,也不錯用小人。君子在任何位置都會盡心。小人若在高位,則後患無窮。


2. 「情動於中,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所謂音樂,是內心感情或情緒的外化。有諸內,必形諸外。不同的社會,一個社會不同時代,流行音樂都不同。通過音樂可以判別人心的狀態。一個人在不同時候想聽的音樂也不同。反過來,音樂也可影響人的心態,能疏通特定的經脈。比如聽到一首歌會笑,聽到另一首就會哀傷,比如開戰前擂鼓,收兵時鳴金。於是有,移風易俗,莫善於音。


3. 「無私,百智之宗。」


這話很關鍵。我們都想要智慧,但如何得。無私即可以產生智慧。沒有私慾障礙,能看清事物本來面目。所謂利令智昏。


另外有一句:「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想要治理好一國家一公司,靠的是用人才。如何吸引人才,靠的是自己修養好。如何能修養好,靠的是領悟和習練道德。道德博大精深,應從仁慈入手,這是著力點。最後這句,跟「無私,百智之宗」神似。


4.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所以兒女都得父母自己帶,父母才會下定決心、付出代價把兒女的壞習慣糾正過來。哪管你哭鬧撒潑,認了錯才行。其他人帶,不願操那份心費那個力,應付過去就行。或者一味嬌慣,或者粗魯鎮壓,反正將來也不是我跟這些熊孩子生活在一起。在教育兒女上偷懶的父母,一定會後悔。


5. 「仁者莫大於愛人,智者莫大於知賢,政者莫大於官能。」


最上乘的品德和能力,都落腳在人身上,而不是事和物上。


6. 「先仁而後法,先教而後刑,是治之先後也。」


若沒先教育仁義,就別施加刑罰。刑罰能讓人不敢不孝,卻也不能讓人真心盡孝。仁義為本,法令為末。無本則不固,無末則不興。法令條文越細,鑽空子的人就越多。但不是說不要法令,而是在法令之前,先以仁義教化。這是今天社會的問題。依靠管制和經濟,但基礎的道德教化缺失。反觀美國,是有基督教的。美元上印著:我們信仰上帝。上帝看著他們的心。可誰在看著我們的心。


7. 「男女飾美以相矜,而能無淫佚者,未之有也。冶容誨淫。」


打扮妖冶,穿著暴露,以獲取別人的注目,這樣自然容易招致淫穢之行。不要試探人的底線,吃虧的是自己。有人會說,怎麼穿是我的自由,其他人要管住自己。可這樣說的人,真有深刻觀照過自己內心深處嗎。從現實講,不可能除盡地上所有荊棘,但只要自己穿好鞋子,即能走遍天下不被荊棘所傷。


8. 「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故聖人之施捨也,不必任眾,亦不必專己。」


群眾喜歡和討厭的,都要考察,不能輕信。自己喜歡和討厭的,也要反思,不能任性。這就把自己和其他人放在同等地位,不以一個壓倒另一個。那誰在反思自己呢。誰在他人和自己之間作評判呢。可能在小我之上還有個大我。


9. 「不修善事,即為惡人。無事於大,則為小人。」


說得通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10. 「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幹什麼事都得先有基礎。不取得信任就使喚別人,他以為你在虐他。不取得信任就提意見,他覺得你在誹謗。上路前,先問自己有木有本錢。事有不成,反求諸己,別覺得委屈。


11.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人有個傾向,愛上個東西,就覺得它完美,期望它完美,恨上個東西,就覺得它壞透了,一無是處。不可被這情緒迷了。若愛一人,也清楚它的缺點,若恨一人,也清楚它的優點,離婚的就不會這麼多了。據說一線城市的離婚率有40-50%。


12. 「君子和而不同。」


彼此的見解不同,但能和諧相處。如老外常說的,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誓死捍衛你表達的權利。但如何自然做到而不是刻板模仿呢。我覺得「恕」可以。用別人的立場看問題,就明白別人的見解為何跟我不同,就不會因此生怨氣。


13. 「謀臣稀賞,鬥士常榮。」


謀臣獻計,防患於未然,鬥士用命,臨陣拼殺。既然防患於未然,就不出現危險,現不出大功勞,於是賞賜就少。臨陣拼殺,非常激烈危險,大家都看得到,於是功高爵重。像扁鵲說的,他哥哥醫術最高,病一旦有個苗頭就化解了,你感覺不到,覺得他醫術平凡無奇。扁鵲自己醫術一般,等你病入膏肓了才動手,又是開刀又是扎針,病人就覺得你好厲害。防患於未然的人,既要功夫高,又要耐得住寂寞,品性好,不容易。要珍惜這樣的人,要立志做這樣的人。


14. 「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奇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紂王開始用象牙筷子時,他的親戚箕子就說,他用象牙筷子,接下來就會用玉杯,再然後,就想要遠方的珍奇玩意來享用,車馬宮室逐漸奢侈,一環接一環,從此國家就難了。問題是,箕子如何能推斷這整個的過程。我覺得憑藉的是心。用象牙筷子背後的那顆貪奢之心,此心一以貫之,則後面的都能預測到。一切唯心造。


15. 「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可知矣。」


舟和水的比喻,容易懂。但為何說,只要以這個來考慮危險,那危險就能知道了。我覺得這是一個方法論:反過來想。任何工具都有兩面。危險常在於,只看到一面,忽視相反的另一面。只是這個看法不一定對,請斟酌。


16.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


誠,本身就是滋養的能量,源源不斷。誠,本質是自己與外界的無障礙的開放溝通。共振即是能量之源。如一滴水匯入大海,也永不幹涸。


17. 「一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徑,不敢以父母之遺體行危。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口,不辱其身,可謂孝矣。」


孝,就是對自己做的每一件事負責。若心裡時時有父母,就不會走險路,若摔斷腿父母怎麼辦,就不會跟人飆勇鬥狠,若受侮辱,父母豈不憂心。把自己活好,是真孝。比買什麼東西說多少好話都強。


18. 「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能成天下國家矣。」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先後順序,淺了說,做好第一個才能做好第二個,深了說,做第一個就是在做第二個,一枚硬幣的兩面。


19.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孔子是個靈活的人,不教條。該說的話要說,不該說的話不說,要看時機,也要看對方的臉色。否則不會有好效果。忽然想起一句:無怪賢人狡兔心。戰戰兢兢,如屢薄冰。不是怕,是見了太多人情世故,知人心之危。


20. 「生而貴者驕,生而富者奢。故富貴不以明道自鑑,而能無為非者寡矣。」


富二代的奢,官二代的驕,是自然而然,然後就是為非作歹,錢和權也保不住。二代多是苦命人,莫羨慕。即使富一代官一代以道德教化二代,可擋不住周圍的人獻媚。你父母有錢有勢,人家都是給笑臉,吹捧,甚至不惜把你教壞,綁在一條船上。於是二代在父母前裝樣子,在別人面前才顯露驕橫。這是社會問題,人性問題,不好辦。諸葛亮也沒辦好。


不過有個人可做榜樣。范蠡,輔佐越王勾踐復國後,裸辭,換了名字,去到一個新地方做生意,富了,裸捐,再換個地方白手起家,富了,再裸捐,如此三聚三散。我不做官一代不做富一代,自然沒有官二代富二代。只是,世上有幾個范蠡呢。


21.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為善如登山那樣艱難,需要時時克服習氣。為惡如山崩,一失足如千古恨。很多事情都是如此。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參天大樹長一千年,一把火一天就燒沒了。所以,行百里者半九十。貝索斯說的,做企業每天都是day one。慎終如始。


22. 「禮,敬而已。禮之教化也微,其正邪於未形,使人日徒善遠罪而不知也。以舊防為無所用而壞之者,必有水敗。以舊禮為無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亂患。」


心中有敬意,自然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就是禮。禮與樂,二者都是心的外化。禮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讓人無意中遠離禍患。以為舊的堤壩無用而毀之,必遭水患。以為傳統禮儀無用而放棄,必有後患。若心裡對人沒敬意,就覺得禮數是刻板,是裝樣子。見到長輩愛理不理,飯菜上桌自己先動筷子。科恩兄弟的經典「老無所依」裡,老警長說,自從人們不再稱呼彼此先生女士,自從年輕人在鼻子上打孔,把頭髮染成黃色,世道就壞了。看,老外的見解也是一樣。


23. 「上為下效,謂之教。」


自己做好,勝過千萬說教。多麼簡單直白,卻少有人做到。像老話說的,吾道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24. 「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祿者,則欺而濁。知重其祿,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則竭而不足。知少其吏者,而不知所以盡其力者,則事繁而職闕。」


若提倡清廉卻不給高薪,那官員還是會亂來。若給高薪卻不精簡人員,錢就不夠花。若精簡人員卻不知如何激勵他們盡力,那事就繁雜。要有好的結果,需要做到一連串正確,系統工程。想只做好一個關鍵點就高枕無憂,妄念。


25. 「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


動嘴皮子是容易的,為沽名釣譽也可做點好事給人看,但日常的待人接物脾氣秉性更難偽裝,更接近真實。比如一導演,若是老拍輕浮的快餐電影,不管他在微博或電視上說什麼責任道義,都是假的。若平常私生活混亂競搞潛規則,不管他拍了多少深刻而正向的電影,人家心裡也難生起尊重。


26.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大實話。大道理。一個人若不孝生他養他的爹孃,怎麼可能對別人真好。一個人肯對別人好,也是從他對爹孃的感恩裡自然生髮出來的。求忠臣於孝子之門。求好老公好老婆,更得從孝子裡選。


27. 「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


祭祀祖宗這事,別太頻繁,容易心煩,就會不敬。也別太稀疏,容易懈怠,然後乾脆不做。其實,很多事都是一樣。得保持一定的節奏,不能走極端。


28. 「好戰者亡。忘戰者危。」


很多事都是如此。不能貪,也不能忘。好跟人爭辯的人,鬥性太強,不理解各人經驗不同,稟賦不同,立場不同,不懂「和而不同」。但若全忘了辯論也不好,心裡得時時有個不同的聲音,才能反觀自己,認清自己,不至於迷了。


29. 「蓋明者遠見於未萌,知者避危於無形,禍固多藏於隱微,而發於人之所忽者也。」


看到一葉枯黃而落,就知道秋天到了。覺得自己安全,實際上很危險。覺得自己哪裡都有問題,公司隨時會破產,那還算安全。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形式在變模式也在變。變化之中,豈有安全可言。見到變化的苗頭,預判它的後果,不免心驚膽顫,才算離危險遠一點。


最後,這些隨感都可能是偏的,錯的。還請斟酌,請批判。


「群書治要」讀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