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格言、名句、警句蘊含的哲學原理解析

同學們好,我是大臉老師。高考政治選擇題中最難是哲學選擇題,哲學選擇題中最難的還是以格言、名句、警句為材料的題型,理解它們的核心內涵是做好這類題型的關鍵。因此,今天大臉老師向同學們分享本份資料,這也是突破哲學選擇題,以古詩詞、成語、格言為題型的最後一份資料,同學們認真閱讀哦~

往期回顧

文章圖片為完整版資料,需要電子檔的同學,關注+點贊+轉發,點擊頭像,私信發送:文章題目+個人郵箱賬號,即可免費獲取。



高中政治:格言、名句、警句蘊含的哲學原理解析

1.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

解讀:混亂和有序.膽怯和勇敢,弱小和強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哲理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2.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是繫鈴人

解讀:要想治好心頭之病,必須用治心病的藥;要想把鈴鐺解掉,還要請來拴鈴鐺的人。

哲理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每個事物的具體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點,即矛盾具有特殊性。這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並找到正確解決矛盾的方法。該名句體現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哲學道理。

3.賢士殉名,貪夫死利

解讀:道德高尚的人為名節而犧牲,貪婪的人為私利而亡。

哲理分析: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會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事物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意識,反對錯誤的意識。

4.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解讀:有和無相伴相生,難和易相互形成,長和短互相對照,高和低互相依附,音和聲互相應和,前和後互相跟隨。

哲理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就是矛盾,矛盾雙方既相互排斥、相互鬥爭,又互為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統一體中,同時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該句中的"有"和"無"、"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前"和"後"都是矛盾的雙方,它們既對立又統一。

5.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解讀:提起漁網上的總繩一撒,網眼就全部張開;解釋清楚一卷的內容,其餘篇目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哲理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為次要矛盾,它們相互聯繫、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要求人們在處理問題時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舉一綱"、"解一卷"就是抓主要矛盾。

6.九仞之積,猶虧一簣之功

解讀:堆積九仞高的土堆,就是差一筐土也不能成功。

哲理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變化從量變開始,沒有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質變發生;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又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該句寓示人們,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質變,平時要注意量的積累。

7.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解讀:君主就像船一樣,老百姓就像水一樣;水能夠承載船,也能夠打翻船。

哲理分析: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把君王和老百姓的關係比喻成船和水的關係,意在告誠統治者,要坐穩江山,就要對老百姓施行仁政,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才能得民心,只有這樣,老百姓這片水才能承成君王這隻船。反之,橫徵暴斂,嚴刑峻法,魚肉百姓,老百姓就會打翻君王這隻船。

8.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解讀:過去我看人,聽了他們的言辭就相信了他們的行動;現在我看人,不僅聽他們的言辭,也觀察他們的行動。

哲理分析:"聽其言而觀其行"強調認識應當和實踐相結合,也體現了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9.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解讀:宇大得沒邊沒沿,宙長得無始無終。

哲理分析:天與地是統一的物質世界,宇宙間根本不存在什麼上帝或神居住的天國。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

10.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解讀:宇宙萬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陰陽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物質實體乃產生精神的基礎,氣是變化的物質實體,理不能脫離氣而存在。

哲理分析: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上面兩句話是唯物主義世界觀。(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11.富潤屋,德潤身

解讀:正確的意識對提高自身修養具有重要作用。我們應當重視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念。

哲理分析:意識不僅對人之外的客觀事物具有反作用,也對人自身具有調節作用。錯誤的意識不利於人的健康成長,正確的意識有利於人的健康成長。

12.吾日三省吾身

解讀:一個人對自己的狀況有了正確的認識,就能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哲理分析: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堅持唯物主義的態度,就要敢於面對自己的現實狀況,反思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用正確的認識指導行動。

1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解讀: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能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表明對自己的認識是正確的,敏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種正確的心態,是有智慧的表現。

哲理分析: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對人之外的客觀事物應當如此,對自己也應如此。看待自己,同認識周圍的人和事一樣,都要堅持唯物主義的態度。

14.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解讀:(時間)像流水樣,日夜不停地流動,一去不復返。

哲理分析: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都有其產生、變化、發展的歷史。孔子的這句名言體現了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15.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解讀:不同的人,由於他們的知識構成不同,對同一客觀事物的反映總會有差別。

哲理分析: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但不等於說人們的意識都是一樣的。

1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解讀:事物的未來是由現在的各種原因引起的,其結果既有好的可能,也有壞的可能,如果沒有"遠慮",對壞的可能估計不足,不及時採取防範措施,到時候真的出現了壞的結果,那就變成了"近憂"。

哲理分析:任何事物都處於因果聯繫之中,這就要求我們將某一事物當作原因,預見它可能產生的結果,盡力爭取未來好的結果。

17.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解讀:在對弈中、戰爭中都會出現由於局部的失誤而造成全局失利的情況。

哲理分析:整體和部分相互聯繫、不可分割。這要求在強調局部要服從整體的前提下,必須十分重視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達到整體功能大於局部之和的效果。

18.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

解讀:不會謀劃全局的人,也就不會謀劃一個部門或單位的發展。

哲理分析:在整體和部分的關係中,整體處於統率地位。這要求人們從整體出發,在整體和部分的相互關係中綜合考察對象,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以求實現整體和系統的最優目標。

19.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

解讀:從國家的法規、時代的趨勢,到人倫事理、社會風氣,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

哲理分析:唯物主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之中。這句話體現了用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20.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

解讀:自然界的變化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不因為堯是聖人而存在,也不因桀是暴君而滅亡。天不會因為人們厭惡寒冷而取消冬天,地也不會因為人們厭惡遼遠而縮小面積。

哲理分析: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上面兩句名言揭示了自然規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質。

21.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解讀:專心致志地思考,思緒連接古今,心為所動,情為所感,自是動人心絃,於是,感覺上自己彷彿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不同風光。

哲理分析:事物是變化發展的,都有其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不能僅停留於當前,也要考察過去,預測未來。

22.夫緣道理以從事者,無不能成

解讀:(人們)只要遵循事物運動變化發展規律,辦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哲理分析: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事物的變化發展又都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按照事物變化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是做事成功前提。

23.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解讀:這段話揭示了難與易的辯證關係。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就是這個道理。

哲理分析: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矛盾雙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

24.吃一塹,長一智

解讀: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訓,增長一份才智。

哲理分析: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實現挫折向智慧的轉化,必須善於分析導致失敗和遭受挫折的原因,吸取教訓,並在實際行動中加以改正。

25.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解讀:金子沒有百分之百的純度,一個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哲理分析: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我們要正確認識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質,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2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解讀:沒有"跬步"的積累,就不能到達"千里"外的目的地;沒有"小流"的匯聚,就不能形成浩翰的"江海"。駿馬飛奔,也要一步一步地跑;劣馬雖然走得慢,但只要不停地走下去,同樣能夠到達目的地。

哲理分析:事物的變化發展始於量變,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我們不能忽視那些看起來不顯著卻有著重要作用的量變。

27.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解讀:月亮周圍出現暈圈就要起風,柱子下面的石基潮溼就要下雨。

哲理分析: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本質和現象是不可分的,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現象總是本質的表現,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透過現方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人們通過對"月暴"和"礎潤"的分析,認識到大氣運行的規律性,從而預見到天要颳風和下雨。

28.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史隙之煙焚

解讀:千丈長的大堤,因螻蟻的洞而潰決;百尺高的房屋,因煙囪裂縫中迸出的火苗而焚燬。

哲理分析:不拘小節,不重微害,不在小處注意消除隱患,最終必釀成大禍。成語"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即來於此。可用於勸誡人們立身、處事要防微杜漸,防患於萌芽狀態之中。體現了事物的量變能夠引起質變的哲理。

29.人貴有自知之明

解讀:一個人對自己的狀況有了正確的認識,就能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哲理分析: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堅持唯物主義的態度,就要敢於面對自己的現實狀況,反思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用正確的認識指導行動。

30.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解讀:福與禍並不是絕對的,它們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哲理分析:體現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因為唯物辯證法通常講的就是"矛盾"("對立統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講的就是矛盾,而且是講的對立統一矛盾。"禍"使人悲傷,"福"使人快樂,因此"禍""福"之間是一個對立矛盾。然而"禍"又有可能使人吸取教訓而產生"福","福"有可能使人樂極生悲而產生"禍",因此"禍"與"福"之間又是一個統一的矛盾。 在生活中,人們應該將"禍""福"對立統一起來,這樣才能較好地處理"禍""福"矛盾。反之,如果人們不能把"禍""福"對立統一起來,從而在處理"禍""福"矛盾時就很可能沒有良好的心態和處事方法。

31.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讀:消滅六國的國家,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消滅秦的人,是秦自身,而不是天下。

哲理分析:事物的變化發展是由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其中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滅六國者,非秦也"所說的意思,自然是強調內因作為根本原因的重要性。儘管此話有所忽略外因的作用,但也告訴我們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我們萬萬不能忽視。

3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解讀: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的大丈夫。

哲理分析:這說明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決定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33.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士;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解讀: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臺,築起於每堆泥土;千里的遠行,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走出來的。

哲理分析:從"大生於小"的觀點出發,老子闡述了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說明"合抱之木"、"九層之臺"、"千里之行"的遠大事情,都是從"生於毫末"、"起於累土"、"始於足下"為開端的,形象地證明了大的東西無不從細小的東西發展而來的。同時也告誡人們,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具有堅強的毅力,從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業。體現了事物的量變能夠引起質變的哲理。

34.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饞人之: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

35.嚴師出高徒;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方面看到了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另一方面又忽視了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

36.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水滴石穿;防微杜漸;循序漸進:

事物的發展變化從量變開始,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要重視量的變化和積累。

37.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38.氣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語怪、力、亂、神: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唯物主義觀點。(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39.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離不開物質的唯物主義觀點。(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40.心外無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違背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唯心生義觀點。(主觀唯心主義)

41.不依規矩,不成方圓:事物發展是有規律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律。

42.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把革命精神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堅持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的統一。

43.要命令自然,就必須服從自然: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前提,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律。

44.瑞雪兆豐年;走不以手,縛手不能集疾;飛不以尾,屈尾不能遠;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事物是普遍聯繫的。

45.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燈不撥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聯繫的觀點。

46.花在樹則生,離樹則死;鳥在林則樂,離群則悲:事物的部分離不開整體。

47.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斷章取義:割裂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孤立的看問題。

48.入山問樵,入水問漁;不人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須問"三老";百聞不如一見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出真知。

49.放之四海而皆準:真理的客觀性;科學認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

50.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

51.樹欲靜而風不止:物質具有客觀性;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52.始則終,終則始,若環之無端也:沒有看到事物是不斷向前發展的。

53.順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撓: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54.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必然結果;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55.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事物是普遍聯繫的;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矛盾雙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56.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

57.不見高山,不顯平川:矛盾雙方相互依存。

58.不是魚死,就是網破:矛盾雙方是對立的。

59.和諧,就是美和善;萬事如意: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

60.兼聽則明,偏信則闇:堅持全面、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61.物極必反,相輔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彷彿是向同一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繆誤;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在純粹的光明中,像在純粹的黑暗中一樣,什麼也看不見;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愛人者則人愛人,惡人者則人惡人;居安思危: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62.慮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滿招損,謙受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不同的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因果聯繫的普遍性客觀性。

63.失敗乃成功之母: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64.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65.是亦彼也,彼亦是也:違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66.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段香: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67.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

68.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好鋼用在力刃上:抓主要矛盾。

69.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荷花好看也要綠葉扶持:次要矛盾對主要矛盾的解決產生重大影響。

70.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學會"彈鋼琴";把握重點、統籌兼顧:抓主要矛盾,不忽視次要矛盾。

71.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想問題辦事情應有所側重,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72.淺嘗輒止、固步自封:用靜止觀點看問題的形而上學觀點,違背了認識應當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

7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佔有感性材料是獲得理性認識的前提條件,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製作是獲得理性認識的關鍵;因果聯繫具有普遍性、客觀性。

74.實踐是知識的母親,知識是生活的燈塔;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75.踏花歸來馬蹄香: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76.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錯誤的意識會阻礙事物的發展。

77.天地和氣,萬物自生: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

78.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意識正確與否,與一個人看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有著直接的關係。

79.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8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81.不打不相識;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82.獨木不成林;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荷花好看,還要綠葉扶持:事物是普遍聯繫的。

83.一支竹籬難渡汪洋海,眾人划槳開動大帆船;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一個巴掌拍不響,萬人鼓掌聲震天;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團結就是力量:

整體的功能大於各部分功能之和。

84.一著妙棋,滿盤皆活;一失足成千古恨;牽一髮面動全身:部分影響整體。

85.一石激起千層浪、一箭定乾坤;成敗在此一舉;細節決定成敗:部分服務於整體。

86.一趾之疾,喪七尺之軀;牙疼不是病,疼起來要人命:部分制約整體。

87.國興則家昌,國破則家亡;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沒水小河干:整體統率著部分。

88.長江後浪推前浪;後生可畏;後來者居上;土別三日,當刮目相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世界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發展的普遍性。

89.墨守成規;停滯不前;小富即安;一成不變;只看眼前利益,不看長遠利益;只講經濟效益,不講社會效益;只講數量,不講質量;只講時間,不講效率;只講規模速度,不講質量效益;只見順利,不見挫折:

違背發展的普遍性。

90.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事物發展的前進性。

9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能夠引起質變,發展的普遍性。

92.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苦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吃虧是福;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苦盡甜來終有蜜;苦盡甘來;梅花香自苦寒來;若非一身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事物發展的曲折性。

93.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萬丈高樓平地起;一趾之疾,喪七尺之軀;防微杜漸;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事物的量變能夠引起質變。

94.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盡信書不如無書;滿招損,謙受益;失敗是成功之母:體現矛盾雙方的相互轉化。

95.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把鑰匙開一把鎖;解鈴還須繫鈴人;到什麼山唱什麼歌:體現矛盾的特殊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96.欲知山中事,須問打樵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