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知清明,读懂已不年少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清明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在我脑海中,记得很深的是那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了。

“雨纷纷”,不得不对古人的智慧点赞:清明前后,雨水不断,千百年来总如此。印象中,我已多次在扫墓时淋雨。但其实小时,还对“欲断魂”有点生怕,无仪式、习惯性和鬼魂进行联系、想象。想想也是有点好笑。

年少不知清明,读懂已不年少

今年清明节,免不了又是“雨纷纷”。早上刚起床,父亲就叫赶紧吃粥,三下五除二吃完,穿上衣服就准备出发。母亲从地堂(类似村中心)回来,说她去。去扫的墓不仅较远,而且一段路荆棘丛生、必须弯腰前行。母亲摔到过腰,还是我去合适。

劳作时,最喜穿藤县中学校服、水鞋,不怕水不怕脏嘛,哈哈哈。拿上雨衣、雨伞,带上镰刀锄头,别在摩托车烟囱上方的钢管,出发。村庄如世外桃源,入口相对小,进去后是圆形村庄,如葫芦状。走在村道,路两旁是刚抛秧的稻田,田水倒影竹林,电线杆上,微雨燕双飞。

开车不出20分钟,就到了山脚。接下来的山路,只能用双脚丈量。走山路,其实小时是寻常。外出读书、工作后,就少走了。路上,眼前见松树茂密,割松脂的痕迹仍在、“血迹斑斑”。地上堆积的柴火,时间加雨水发酵,已长出青苔、野菌。树上,鸟儿跳来跳去,鸣唱不断。远处,青山如黛,烟雾缭绕,犹如仙境。

其中一处路,根本谈不上路。没人走,也就没了。一年下来,又是草木生辉,向大自然低头,用锄头先将草和树的雨水打落,躬身一步步前行,稍不留意就被野草划出一道痕,头发更是被水滴打湿完,哎呀显得头发更少了,发量变少的人,有点可怜。

穿过这段路,不由想起复读时(或高三)那年的清明节。一般上,若当年要高考,就连老师也会说,“转去拜拜祖啦,保佑考上好大学”之类的话。自然,我也去了扫墓。那一年,和七公等人一起去。

年少不知清明,读懂已不年少

七公是阿公(爷爷)的亲弟弟。上世纪70年代,根据中央号召,枝柳铁路大会战打响。而据说,七公就参加了这一场大会战。作为民兵,后来似乎也没有什么优待。

记得,他曾问我,县劳保局在哪云云,他好像想去了解是否有优待政策。记得,他经常去古龙镇八角山帮人家干活挣点小钱。记得,他很节约,没有善待自己,不舍得花钱吃喝、买衣服鞋子。据说,他也被骗了不少钱……

2014年的夏天,他走路去镇面,回来路上,被摩托车撞伤离去。他的一生,没有结婚,在田间地头度过,在破旧瓦房度过,在缝缝补补度过,在不是那么和谐的家庭中度过。而我,始终觉得,七公是个善良的人,不善心计。但他没有让自己过上好日子。苦了一生。

7年过后的2018年,阿婆(奶奶)也去世了。而早在10多年前,我熟悉的外婆已离开人世。缅怀先人、慎终追远……这些身边的人,是清明时节最容易想起的人。我想,每一个成人,都有心底里的那个、那些已在天堂的人吧——如那句话所说,“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年少不知清明,读懂已不年少

不能遗忘的,还有童年。年少不识清明,只做欢乐节日来过。我想,一方面是年纪还小、贪吃,一方面是家里及周边尚无熟悉的人去世。忘不了的是,村里周边的山不少坟墓,有的是富裕人家的坟墓。如何判断?一般就是看他们带了多少吃的来祭拜。

有的墓主的亲人,会带很多糖果、面包等,拿着很大的鞭炮来。这时,村里的小孩子就会去讨吃。他们也很欢迎小孩来,或似是显得是大户人家。久而久之,大家也就有了门路:哪个坟的祭拜会有很多吃的,哪个没啥“料”……现在回想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也不知其他地区农村有没有这样的习惯、情形。

但这是真实的过去,曾最真实的中国农村一面。也是我的童年记忆之一。

20多年一飞而过。今年的清明,特别不一样。这一天,全国鸣笛、降半旗志哀: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未到10时,朋友圈已纷纷哀悼,头像变黑色、各类海报、各类话语等。齐刷刷刷屏背后,是一份深意、情意吧。疫情期间,看了太多悲伤的故事,故事主角一定很沉痛吧;看到太多关于这个社会等方面的讨论。记住,莫遗忘。

年长渐懂清明。珍惜眼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