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縈繞近60年,梅州蕉嶺搶抓機遇擦亮“蕉特”新名片

沿著蜿蜒的山路進入梅州市蕉嶺華僑農場的寨背茶場,行至大山深處,連片的茶林沿著優美的弧線若隱若現,隱約可見幾個茶農忙碌的身影。“我們從3月14日就開始採摘了。”蕉嶺華僑實業綜合開發公司負責人鍾科說。

高山雲霧出名茶,“蕉特”茶香在蕉嶺華僑農場這片土地上縈繞了近60年,清明時分,蕉嶺縣的茶產業也迎來一年一度的高峰期。

茶香萦绕近60年,梅州蕉岭抢抓机遇擦亮“蕉特”新名片

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蕉嶺縣深耕世界長壽鄉富硒水土資源優勢,積極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著重發展現代農業,大力培育發展“五個一”富硒長壽食品,其中的“一杯茶”便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當前,為響應擦亮梅州市“嘉應茶”區域品牌特色,蕉嶺正全力建設廣東(梅州)大健康高科技產業園,重振客家老字號“蕉特”名茶。

一“茗”驚人

搭建平臺向各界推介“蕉特”名茶

淅淅瀝瀝的雨順著廣東(蕉嶺)鄉建館的屋簷,落在地面的小水窪裡,激起了一朵朵水花。館內,由廣東(梅州)大健康高科技產業園主辦,梅州市茶葉協會、蕉嶺縣茶葉協會協辦的“蕉特”名茶新聞發佈會正在召開。茶葉專家、茶農代表、歸僑紛紛冒雨前來,在這古色古香的鄉村會客廳內,共品客家老字號“蕉特”名茶。

一盞清茗,蕉特潤心。此次新聞發佈會的召開,標誌著享譽盛名的“蕉特”名茶正式以經典味道和全新形象進入公眾視野。

茶香萦绕近60年,梅州蕉岭抢抓机遇擦亮“蕉特”新名片

悠悠的琴聲飄來,淡淡的茶香縈繞在鼻間,“古韻蕉特,綠色生態。三炒九制,兩葉一芽。濃郁芬芳,醇厚高雅。香沁心田,甘潤舌牙……”在茶香四溢的館內,伴隨著主持人帶來的一首應景詩詞《蕉特名茶》,新聞發佈會拉開了序幕。

“‘蕉特’名茶具有芽葉肉厚、條索緊結、勻整油潤的特點,其茶湯湯色金黃、清澈明亮,味道甘醇、順滑生津、香氣清雅。”發佈會上,梅州市農林科學院高級農藝師、茶葉專家黃海英為“蕉特”名茶進行推介,並與現場嘉賓共同品茗,交流心得。

“這款茶聞起來香氣撲鼻,是蜜香型的茶。”“這款茶的味道不錯,有種甜甜的感覺。”“入口不錯,喝起來很順滑”……品茶後,“蕉特”茶也得到了眾人的稱讚。

“明前茶貴為金,‘蕉特’名茶最為珍貴的也是明前茶。經過一個冬季,明前茶所積累的養分很足,喝起來不會有苦澀味,是茶中的佳品,也更為健康。” “蕉特”名茶第三代製茶人羅金秀說,“如今,在‘世界長壽鄉’金字招牌和大健康產業園的輻射帶動下,‘蕉特’名茶肯定會再上新臺階。”

茶香萦绕近60年,梅州蕉岭抢抓机遇擦亮“蕉特”新名片

“在蕉華園區完成體制機制改革、廣東(梅州)大健康高科技產業園建設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承載著眾多華僑和蕉嶺人記憶的‘蕉特茶’,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蕉嶺縣委副書記、蕉華工業園區主任張偉傑表示,此次推介會,既是重新塑造“蕉特”名茶品牌形象的重要展示平臺,又是進一步做大規模、做優產品、做強產業新的起點。

“我們在積極推動‘蕉特’茶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向市場推介的同時,也要積極組織生產企業通過規範化管理、標準化生產、立體式宣傳,融入‘大健康’,不斷夯實產業基礎。”張偉傑說。

據悉,近年來,蕉嶺縣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定不移走好綠色生態路、打好長壽健康牌,茶葉產業已經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現代農業發展經營模式,茶葉產值呈現出穩步上升態勢,“一杯茶”的環境和經濟效益日益凸顯。

“我們將繼續緊緊圍繞做優做特‘一杯茶’的產業目標,按照政策引領、企業主導、科研助力、市場驅動的發展思路,高起點規劃茶葉產業,高標準建設茶葉基地,高質量開發茶葉產品,不斷做實特色產業、優勢產業、富民產業。”張偉傑說,要把蕉嶺“世界長壽鄉”健康品牌特色,擦亮“蕉特”茶經典品牌、還原蕉特老味道、重振蕉特雄風,讓“蕉特”茶品牌進一步提高知名度和競爭力,“長壽”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

沐風櫛雨

60年客家老字號茗茶享譽海外

“蕉特”名茶誕生於1960年的蕉嶺華僑農場,經過漫長的歷史跋涉,“蕉特”名茶在海內外留下了它的蹤跡。為了追尋最初的一縷茶香,記者來到了寨背茶場。

“採茶姑娘勤採茶,左一籃來右一籃……”悠揚的客家採茶歌迴盪在寨背茶場,循聲而去,一名前來遊玩的旅客正望著遠處的茶田高歌。“‘蕉特’茶特別出名,我和家人喝過都覺得好喝。在幾十年前我就有聽說過蕉嶺華僑農場有這麼一個茶場,今天天氣不錯就和家人來看看。”從蕉城鎮過來的丘先生說。

“‘蕉特’茶,是蕉華特級茶的簡稱,至今為止已經有60年的歷史了。”羅金秀告訴記者,自古以來,因獨特的自然稟賦,蕉嶺華僑農場就有種茶製茶的傳統。

上世紀60年代初,部分東南亞國家先後發生排華驅華事件,為妥善安置歸難僑,廣東省蕉嶺華僑農場成立,成為了梅州市歸僑最集中的地方。為改善歸難僑生產生活條件,該農場結合了當地東部高山、西部平原的山形地勢,進行了“東種茶、西種稻”的農業產業佈局,開始組織在寨背山區大面積、高標準墾荒種茶和辦廠製茶。

“高山出好茶,寨背茶場最高海拔有800多米,氣候寒涼,早晚雲霧繚繞,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所產茶芽葉柔軟、葉肉厚,香氣清雅。”羅金秀說,加上蕉嶺華僑農場製茶人的辛勤耕耘和大膽探索,農場茶產業呈現茶園規模大、茶樹品種優、製茶技藝精、茶葉質量高的發展態勢。

“真正的‘蕉特’茶需要經過精製加工的過程,經分號、風選、挑幹、拼配和烘乾等工序,‘蕉特’茶被精工製作成不同等級的烏龍茶、紅茶和綠茶。”“蕉特”名茶第二代製茶人鍾明開說,原本“蕉特”茶是沒有製成紅茶的,1976年,華僑農場組織一批製茶師傅到英德華僑農村學習製作紅茶,當時他便是其中一名學員。

“從揉茶、發酵和烘乾每道工序都有人學,半個月後學成歸來,結合了‘蕉特’茶的特點和紅茶的製作技藝,我們製作的第一批茶很成功。”鍾明開說,當年,省裡對申請出口的紅茶進行評比,評分最高標準是100分,而“蕉特”紅茶得到了103分。

得到省一級的認可和支持,加上具有的香醇、清甘、潤喉等特點,“蕉特”茶迅速成了市場搶手貨,暢銷海內外,蕉嶺華僑農場也成為當時廣東省重要的茶葉出口基地。“尤其到了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紅茶在東南亞地區的銷量居高不下。”鍾明開回憶,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年外貿出口達到100多噸,佔全省茶葉出口總量的50%以上。

據史料記載,在頂峰時期,蕉嶺華僑農場茶葉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有種茶、製茶和銷茶人員4000多名。“原來這邊有16個生產隊,其中3個生產隊是種植水稻的,後來也將他們的水稻田改成了茶田。”鍾科說,當地茶產業的蓬勃發展,華僑農場群眾的生活也有了極大改善,當年的寨背片區甚至被當地居民譽為“小香港”,百貨店、布店還有水貨店等陸續開張,好不熱鬧。

重整旗鼓

還原老味道擦亮經典品牌

走進“蕉特”茶製茶廠區,門口的空地上都鋪滿了正在晾曬的茶青,製茶區內機器轟轟作響,陣陣茶香撲鼻而來。“明前茶新芽鮮嫩,是製作高品質茶葉的首選。今年,我們也精選清明節前一芽兩葉,用傳統手工匠心炒制烏龍茶。”羅金秀邊說邊泡了一壺新鮮出爐的“蕉特”茶,細細品嚐,入口順滑,許久醇厚的茶香味還停留在齒頰,回味甘鮮。

茶香萦绕近60年,梅州蕉岭抢抓机遇擦亮“蕉特”新名片

羅金秀是“半路出家”成為第三代製茶師傅的,他告訴記者,曾經一家人生活很艱苦,經商了幾年都不成功,一次機緣湊巧跟著鍾明開學習“蕉特”茶的製茶技藝,直到現在一直沒有放棄過。“茶廠改制以後很多人不再做茶了,但我和鍾師傅一直堅持做,已經對茶產生了一種特別的情懷。現在蕉嶺縣要把‘蕉特’茶品牌重新打響,我和師傅很激動,一定會盡自己的能力,做回‘蕉特’茶原來的經典味道。”羅金秀說。

擦亮“蕉特”茶品牌,不僅承載著製茶師傅的情愫,還有許多華僑的期盼。“我從印尼回來開始,親眼看到茶廠的輝煌,也看過茶廠的沉寂,這次看到‘蕉特’茶能重新打造起來,我們一家人都很高興,也非常期待。”今年68歲的印尼歸國華僑王瑞甫說。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因為種種原因,“蕉特”茶產業的出口量漸漸減少,茶田的管理也漸漸分散。“以前這裡有十幾家公司,農戶採摘的茶青都會銷售到其他地方去。‘蕉特’茶的茶葉較厚,因此它製茶的工序不一樣,其他地區很難製作出純正的‘蕉特’茶。”鍾科說,作為土生土長的蕉嶺人,他對“蕉特”茶也有著特殊的情感,為重新打響“蕉特”名茶品牌,近幾年開始接手承包了近3000畝茶田。

茶香萦绕近60年,梅州蕉岭抢抓机遇擦亮“蕉特”新名片

“蕉華區完成體制改革後,我們正舉全縣區之力,努力推動廣東(梅州)大健康高科技產業園建設,大力實施‘兩起步區、兩示範區’的建設項目。” 蕉華區黨委委員羅萬旋介紹,作為園區“兩個示範區”之一的現代農業示範區,融合了“菜籃子”“果盤子”“米袋子”“茶罐子”和“水缸子”五個主題,集“研、遊、產、銷”為一體,作為“茶罐子”重要組成,“蕉特”名茶重新閃亮登場。

“為了重振‘蕉特’名茶品牌,去年年底,我們召集了一批製作‘蕉特’茶的老師傅共同商討。”鍾科告訴記者,大部分製茶師傅都出席了會議,今年已經70歲的鐘明開師傅也重新出山。為了還原“蕉特”茶最原始的味道,他和其他製茶師傅共同研究完善了製茶技藝。

“從3月14日,我們開始採摘茶青,農戶每天平均能採摘1500斤的茶青,在製茶老師傅的指導下,現在第一批成品茶已經制作完成了。”鍾科說,今年企業主要註冊了三個品牌商標,敲定了多款外包裝,將通過合作伙伴經銷網絡推出市場。

“我相信我們可以還原‘蕉特’茶經典的味道,現在也在計劃寄一些給在各地的華僑品嚐,通過他們重新將‘蕉特’茶品牌推廣至海外。”鍾科說,接下來,企業還將緊緊圍繞做優做特“蕉特”茶產業的目標,集思廣益、凝心聚力、整合資源,努力推進“政策引領、企業主導、科研助力、市場驅動”的發展模式,高起點規劃茶葉產業,高標準建設茶葉基地,高質量開發茶葉產品。

茶香萦绕近60年,梅州蕉岭抢抓机遇擦亮“蕉特”新名片

在新聞發佈會上,印尼歸國華僑蘇志傑也來到現場品茶,與來賓交流心得。“當聽到‘蕉特’茶要重整旗鼓,我非常期待。”蘇志傑說,他從9歲回國後,就隨家人一直生活在蕉嶺華僑農場,家裡人也都很喜歡喝茶,久仰“蕉特”茶的大名。“這款茶在以前就很有名氣,我們這邊地理環境優越,‘蕉特’茶的品質也得到很多人的認可,重新把這個品牌打響,我們很有信心。”

相關

蕉嶺:

深耕“一杯茶”鋪就生態致富路

蕉嶺縣境內自然條件優異,有豐富的光照、水資源,氣候溫和,土壤無汙染,山地以微酸至酸性土壤為主,pH值在4.5—6.5之間,土層深厚,蕉嶺境內有金山筆(1170米,全縣最高峰)、皇佑筆、鐵山峰等6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非常適宜於茶葉種植。

據不完全統計,蕉嶺縣茶葉種植面積1.3萬畝,年總產幹茶2584噸,種植品種主要包括梅佔白葉單樅、水仙、臺灣金萱、金牡丹等,新鋪鎮黃坑村、徐溪村,南磜鎮皇佑村、多寶村、藍源村,長潭鎮百美村等都是該縣茶葉的主要生產區。

去年3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健康茶生產示範基地”在蕉嶺縣新鋪鎮黃坑村掛牌成立,更是為蕉嶺縣茶葉產業發展搭建了一個新的發展平臺。如今,在龍頭企業帶動下,蕉嶺縣茶葉種植從零散、無序到規模化、標準化,走出了一條“一村一品”的產業路、致富路。

目前,全縣有成規模的茶葉生產基地10個,培育茶葉經營主體40家,其中市級龍頭企業2家,取得SC認證有6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有1家。通過深耕“一杯茶”產業,“蕉嶺綠茶”被國家質檢總局評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目前已有3家茶企業申請使用。

為擦亮“蕉嶺綠茶”地標產品品牌,蕉嶺縣以茶為媒,做好富民產業,推動蕉嶺綠茶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茶農增收、茶企發展,同時立足發展鄉村旅遊,將茶產業做成旅遊文化品牌,將“一杯茶”和壽鄉風景一起推介出去,促進農旅一體化發展。

蕉特名茶

六十年前,遊子迴歸。

祖國關愛,暢通綠卡。

廣東僑場,二十三家。

梅州闢地,紮根蕉華。

寨背茶林,崇山霧繞。

疇腴富硒,八百海拔。

數千歸僑,墾荒種茶。

披星戴月,淋漓汗浹。

古韻蕉特,綠色生態。

三炒九制,兩葉一芽。

濃郁芬芳,醇厚高雅。

香沁心田,甘潤舌牙。

客都大地,政通人和。

健康產業,振興蕉華。

世界壽鄉,富美蕉嶺。

融合發展,喜迎朝霞。

蕉窗夜雨思鄉韻,華翰時書寄友情。

【來源】南方日報

【記者】黃培強

【實習生】邱珂娜

【攝影】汪敬淼

【通訊員】祝銀清 林劍湧 廖靜宜 汪敬淼

【作者】 黃培強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