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從三家分晉,到朝秦暮楚,韓國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韓國是“戰國七雄”當中實力最弱的一個,估計很多人很好奇,弱小的韓國在戰國時期是怎麼活下來的。其實,韓國能躋身“戰國七雄”也有他的秘訣,這個秘訣也成為現在很多小國家的生存之道。韓國屬於 “三家分晉”之一,在瓜分晉國的第二年韓哀侯就滅了鄭國,並把首都遷往了新鄭。在韓國遷都的第四年,韓哀侯被殺,韓懿侯即位。不久魏軍在馬陵打敗韓軍,韓王向齊國求救,也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魏國霸權一下被齊國打掉。

戰國七雄:從三家分晉,到朝秦暮楚,韓國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戰國地圖

韓國曆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應該是韓懿侯兒子韓昭侯(韓武)即位以後。公元前355年,申不害任韓國的國相,他運用法家的權術,實行法家的主張,國內得到治理,諸侯不來侵伐。《史記》載:“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申不害在韓國做國相的15年間使韓國的國力強盛起來,這都是韓國任用人才的結果。

當然,申不害在韓國變法並不徹底。他死了以後,韓國又打回了原形。在申不害去世不久,韓國就沒有挑大樑的人才了。秦軍於公元前339年,攻佔了韓國的宜陽。次年,韓昭侯在韓國大旱的時候修築了一座高大的城門,這是一種不思進取的行為。楚國大臣屈宜臼就說:“去年秦軍攻佔韓國宜陽,今年又有大旱災,韓昭侯不在這時候體恤百姓的困難,反而更加奢侈,這叫做‘時運衰耗而行為奢侈’。”韓國在關鍵時刻不修築城門,國家大旱的時候修建城門,韓國這樣下去想強大都不行。

韓國在戰國時期本來就弱小,而且地理位置也不好,四面被大國包圍。不過,他們也想出了與大國一些相處之道。比如抱大腿,哪個國家強,韓國就依附誰,在戰國時期“朝秦暮楚”其實就是為韓國量身定製的。但是,韓國在大國的夾縫中生存也的確不容易,“朝秦暮楚”也實屬無奈之舉。

戰國七雄:從三家分晉,到朝秦暮楚,韓國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戰國七雄

公元前317年,秦軍在修魚打敗韓軍,韓國的將領魚叟和申差被俘。韓宣王很害怕,不知道怎麼辦。當時的韓國還是有些人才,比如國相公仲侈,他對韓宣王說:“合縱的盟國並不可依靠。現在秦國想攻打楚國已經很久了,大王不如通過張儀向秦國求和,以一座城賄賂秦國,準備戰甲,與秦國一同南下攻楚國,這是用一失換來兩得的計策。”韓國的計策固然之高明,但是一山還比一山高。

楚國聽說秦國有韓國的相助,即將攻打楚國,楚王也漢擔憂,於是召來陳軫告訴他這一情況。陳軫說:“秦國已得到韓國,楚國必遭攻擊,大王請聽我的話警戒楚國四境,發兵聲稱援救韓國。”陳軫提出這個計謀,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離間秦國與韓國的關係。楚國假裝援救韓國,必然遭到秦國的猜忌。韓國以為楚國會援救韓國,自然會站在楚國這一邊。那麼,秦韓之間鬧矛盾,楚國的危機自然就解除了。

韓國面對楚國伸出的橄欖枝,怎麼辦呢?韓宣王聽說後固然高興,而且立刻取消了出使韓國的計劃。國相公仲侈反對說:“現在韓國面臨強秦,大王靠著楚國救援的虛名,而輕易與強大的敵人秦國絕交,大王必定要被天下人譏笑。再說楚國和韓國不是兄弟國家,又不是一向相約而共謀攻伐秦國。現在已經有了秦、韓聯兵攻伐楚國的跡象,他們才發兵聲援韓國,這一定是陳軫的計謀。”韓宣王不聽勸告,於是與秦國斷絕關係。

戰國七雄:從三家分晉,到朝秦暮楚,韓國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韓非子

從公仲侈的分析來看,楚國就是在離間秦國與韓國之間的關係,他是一個明白人。但是,韓宣王不聽他的。秦國因韓國的背叛而大怒,增加兵力攻打韓國,楚國援軍卻不來韓國。韓國在戰敗,只好把太子倉送到秦國作人質以求和解。不過,楚國的欺騙行為也因此付出了代價。韓國與秦國求和以後,秦、韓聯合在丹陽斬殺了楚軍八萬人。

韓國得罪楚國以後,身邊兩個大國都得罪了後來又加入了齊國的合縱當中,跟隨齊國對抗秦國。當樂毅伐齊以後,齊國霸權衰落,秦國進攻韓國的上黨郡,韓國為了自保只能禍水東引,將上黨送給趙國,因此秦趙之間爆發了“長平之戰”。長平之戰以後,韓國成了孤家寡人,只能向秦國派間諜,即便是後來派出韓非這樣的人才,也無法挽救韓國被吞併的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