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擁有浩然正氣的密碼

孩子擁有浩然正氣的密碼

如今的時風有點缺少浩然正氣,很多人把錢權當作了奮鬥目標,不擇手段的為之努力,挺不起了自己的脊樑。那麼浩然正氣是怎麼丟失的呢?

隨著家庭教育和心理學納入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人們從關注孩子生理成長轉為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但很少有人去關注孩子的道德成長。人們評價孩子的外在行為經常會上升為道德評判,而且成人們還會用成年人的道德水平來評判孩子的道德水平。

那天放學,我去幼兒園接我兒子,兩個小班的老師正在對他們的孩子進行說教。原因是:小班的孩子在課間時看到大班老師把糖放進了抽屜裡,放學後大班教室沒有人,小班的孩子進去拿了糖並分給了小夥伴們、老師就在一旁說:“你們兩個人知道這是什麼行為嗎?這是偷別人的東西,你們還小,要是大的話就是小偷。”來接孩子的家長知道了這件事,拉著孩子要交給警察,嘴裡還說:“讓警察把你這個小偷抓走吧!”孩子驚恐的瞪著眼睛。

老師和家長都沒有去關注三歲多的孩子的道德發展水平,就直接把孩子拉上了道德的聖人架上。我相信孩子僅僅是認為糖甜,他們還沒有分清“你的”與“我的”的界限,還無法站在別人的角度著想,但家長和老師就把孩子掛在了道德的審判架上。他們只看到了“偷錢”行為的本身,而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思維發展特點和心理特點,就用成人的道德標準,對孩子實施了嚴重的懲罰,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孩子擁有浩然正氣的密碼

孩子成長的過程,一定會犯錯,作為成年人的我們,不僅要允許孩子犯錯,還要允許孩子同一個錯誤出現多次犯錯,彎路也是一條成長的路。孩子走彎路,正是在對正路的探索,家長和老師的教育理念過這種犯錯的體驗成長,起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觀音菩薩對犯錯的孫悟空說:“你這猴頭,又惹禍了。”說明犯錯是成長中的正常情況,犯錯不等同於道德不良,只是孩子的一種心理行為和需求。

孩子犯錯,父母和老師沒有把孩子的行為歸因為心理行為和需求,而是歸因為道德範圍,對孩子的道德水平進行了拔苗助長。孩子為了逃避風險、規避傷害、害怕懲罰、獲取利益等不得不活出“兩張臉”,孩子就夫去了真誠,也就失去了說真話做真事的底氣,沒有了浩然之氣。

孩子擁有浩然正氣的密碼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的身體成長,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最應該熟悉孩子的道德發展規律,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用相關研究證明:兒童的道德感並不是天生的,它是一個有順序的、階段性的發展過程,根據公正觀念的發展水平,從低級到高級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前道德階段(1~2歲),兒童處於感覺運動時期,行為多與生理本能的滿足有關,無任何規則意識,因而談不上任何道德觀念的發展。孩子只要高興,為所欲為,沒有規矩,也不受任何束縛,沒有對錯和規則的概念,更多的足生理和慾望的滿足。第二階段為他律道德階段(2~8歲),兒童主要表現為以服從成人為主要特徵的他律道德,故又稱為服從的階段。他們瞭解規則對行為的作用,但不瞭解其意義。常常以表面的、實際的結果來判斷行為的好壞。認為服從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觀念,服從成人的意志就是公正,成人的賞識就是對的。第三階段為自律或合作道德階段(8~11、12歲),兒童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從”為特徵,而是以“平等”的觀念為主要特徵,逐漸代替了服從成人權威的支配地位。意識到準則是一種保證共同利益、契約性的、自願接受的行為準則,並表現出合作互惠的精神,開始以動機作為道德判斷的依據,認為公平的行為都是好的。第四階段(11丶12歲以後)公正階段,公正觀念是從可逆的道德認識脫胎而來的。他們開始傾向於以公道、公正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能夠根據他人的具體情況,基於同情、關心來對道德情境中的事件作判斷。

我們懂得了孩子的道德發展階段,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孩子錯誤行為背後的原因,從心理行為和心理需求的角度去分析孩子的外在行為,給孩子恰當的道德引導和保護,不僅可以保護住孩子的真誠,也能動為浩然正氣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孩子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品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