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油價衝擊非洲國家財政,“資源詛咒”噩夢四十年不散

4月13日,受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及其石油生產盟友達成減產消息提振,國際油價亞市13日早盤走高,WTI原油期貨開盤跳漲8%,上破24美元/桶;布倫特原油期貨大漲超5%,升破34美元/桶。

但這仍無法掩蓋3月以來國際油價重挫的事實。因需求下降和沙特與俄羅斯之間的油價大戰,僅僅3月一個月,國際油價就重挫了約30%,創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跌幅。

當市場聚焦在沙特、俄羅斯與美國等身上之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發佈的一份報告(下稱“報告”)提醒,不應忽視油價下挫對非洲石油出口國的打擊。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低,致使非洲原油等商品出口收入承壓。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許勤華認為,之所以非洲原油等商品出口收入下降,其原因在於新冠肺炎疫情極大地打擊了本已動力不足的全球需求。此外,她認為非洲石油出口國也將選擇如何適應全球能源地緣政治的大動盪大轉型,進而選邊站隊。

低油价冲击非洲国家财政,“资源诅咒”噩梦四十年不散

非洲原油等商品出口收入承壓

相較於沙特、俄羅斯與美國等國,IMF的報告認為,疫情對非洲原油等商品出口的打擊更為嚴重。

其中的一個原因在於,非洲石油出口國更難以承受低油價的打擊。進入3月以來,布倫特原油的價格徘徊在33美元/桶上下,這使得大多數非洲石油出口國都“入不敷出”。

從現金流成本的角度來看,多數非洲石油出口國的現金流成本過高,需要15~30美元/桶。在原油價格方面,近日尼日利亞的原油價格都是布倫特現貨價格減貼水,而布倫特現貨(DTD Brent)價格卻僅為20美元/桶。相比較來看,沙特和俄羅斯的現金流成本更低,沙特的現金流成本約為9美元/桶,俄羅斯的現金流成本約16美元/桶。

從盈虧平衡的角度來看,多數非洲石油出口國需要至少保持在100美元/桶的水平,其中尼日利亞和安哥拉需要保持110美元/桶和94美元/桶的水平。而沙特和俄羅斯僅需要保持80美元/桶和40美元/桶的油價即可維持盈虧平衡。

報告預計,今年非洲燃料出口收入將減少約1010億美元,非洲石油出口國的收入減少650億美元。其中,尼日利亞受到的損失尤為嚴重,減少的原油出口額預計在140億至190億美元之間。報告估計,受疫情影響,撒哈拉以南的石油出口國經濟增長可能會下降7%。

在原油價格下降背後,又是什麼打壓了非洲國家的石油出口?

對此,華東師範大學國際關係與地區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孫溯源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在於全球需求萎縮。

此前,OPEC等機構普遍預計此次疫情將減少全球2000~2500萬桶/日的原油需求,佔全球原油總需求的近四分之一。但從目前的供求速度來看,2020年上半年原油庫存將增加18億桶,剩餘的存儲空間僅有16億桶,這就意味著,在三個月後,世界將無處存放石油。

此外,孫溯源表示,另需關注兩個因素:其一,疫情仍在非洲石油出口國蔓延;其二,受OPEC加減產協議的規定,非洲成員國也要減產。

在減產方面,9日舉行的OPEC+機制緊急會議上,尼日利亞石油部長西爾瓦(Timipre Sylva)表達了尼日利亞的初步減產意向。尼日利亞決定將於5~6月減產約40萬桶/日,在協議中的相對應階段,尼日利亞的石油產量將分別是141.2萬桶/日,149.5萬桶/日和157.9萬桶/日。

低油价冲击非洲国家财政,“资源诅咒”噩梦四十年不散

將引發怎樣的連鎖反應?

石油產業對非洲資源國的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以尼日利亞和安哥拉為例,尼日利亞政府稅收的95%和80%都依賴石油出口。安哥拉能源產業約佔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一半,佔出口總收入的90%以上。石油收入銳減,將對其經濟產生怎樣的連鎖反應?

對此,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中方主任、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唐曉陽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認為,對非洲石油出口國來說,其經濟收入大幅減少,將導致貨幣劇烈貶值。這些國家需要借款以渡過難關,但油價下跌讓他們難以有足夠資源擔保,最後可能導致借款成本上升。

近日,尼日利亞財長已表示,若油價持續低迷,將考慮進一步貶值本國貨幣奈拉。安哥拉總統洛倫索也已向IMF求援,希望IMF對其提供幫助。對此,包括IMF在內的多家國際金融機構也已表示,將在最近幾周向非洲國家提供數十億美元的緊急信貸支持,並呼籲減輕雙邊債務。

不過,評級機構惠譽提醒,如果油價持續下跌,將會拉低財政狀況較弱的石油出口國的主權評級。

在貨幣貶值和借款成本上升之外,非洲經濟委員會(ECA)執行秘書松圭表示,不應忽視石油出口減少對非洲各國政府帶來的財政壓力。

據非洲各國政府數據,尼日利亞、安哥拉與阿爾及利亞2020年的財政預算分別是按照每桶57美元、55美元和60美元的國際油價制定的,這也就意味著近期石油價格下挫為其財政收入帶來了巨大虧空。高盛估計,疫情將導致非洲各國政府產生750~800億美元的資金缺口。

實際上,石油價格下挫,對非洲石油出口國經濟帶來的連環打擊已非首次。其中一個記憶猶新的例子是:上世紀80年代油價下跌,使得尼日利亞的石油出口由1980年259億美元的最高峰下滑至1986年的51億美元,這也使得本國貨幣奈拉大幅貶值、物價成本上漲。上世紀70年代,尼日利亞曾一度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在80年代中期後成為低收入國家。

相比歷次石油危機,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對非洲石油出口國的打擊又有何異同?

在許勤華看來,本次打擊相對以前,影響可能更為深刻。從經濟上來看,安哥拉和尼日利亞都將結束增長進入經濟衰退期。從政治上來看,經濟形勢不好,會觸動國內社會政治動盪的潛在矛盾,並陷入地緣政治相對持續的結構性矛盾中。

而上述尼日利亞80年代的故事被一些學者視為“自然資源詛咒”的典型例子,自此之後,幾乎所有非洲國家的政府都意識到依賴資源出口的弊端。四十年後,非洲國家在擺脫“資源詛咒”方面進展如何?

對此,唐曉陽認為,相較於一些非洲資源型國家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製造工業和旅遊服務業方面有不少投入和政策,像安哥拉這樣的國家,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宏觀經濟結構層面,基本沒有實質改變,仍然非常依賴資源出口。最近幾年只有埃塞、盧旺達、肯尼亞等非資源型國家的工業與服務業發展較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