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接觸快遞”尷尬:快件被“冒領”,外賣發臭無人取成“死件”

新冠疫情期間,由於出門限制,快遞的收取方式發生了變化。

“無接觸快遞”作為防疫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幾乎成了每個小區的標配,很多居民已經習慣在小區門口的貨架上取快遞。

尤其是當下還有很多小區處在封閉管理階段,這種做法在特殊時期給人們提供了不少方便。

無接觸快遞”尷尬:快件被“冒領”,外賣發臭無人取成“死件”

快遞小哥將快遞放到小區中“指定”貨架上,業主再自己去取。“無接觸快遞”錯開了投放與收取快遞的時間,業主也可以選擇自己方便的時間去拿走快遞,這無疑給快遞公司和業主都帶來了便利。

但與此同時,冒領快遞、錯拿快遞、快遞丟失、收取不及時等現象也屢見不鮮,給業主和快遞公司雙方都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幾天前的奶茶等外賣依舊躺在貨架上,無人領取,既佔去貨架空間,同時對居民來說,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

無接觸快遞”尷尬:快件被“冒領”,外賣發臭無人取成“死件”

顯而易見,“無接觸快遞”既給疫情下的人們帶來了便利,也給不少居民造成了不少困擾。

關於“無接觸快遞”存在的優勢,不少居民表示支持:

首先,“無接觸快遞”確實有需求。早出晚歸趕不上快遞小哥的送件時間,而快遞櫃不夠用的時候,也只有這種方法可以及時領取快遞。還有些居民尚未回到工作地點,他們的快遞也需要臨時放置。

其次,節約時間更方便。這種集中放置領取,無論對送餐還是快遞,無疑都是節約派送時間的。在雙方約定好取貨時間和貨架之後,只要能及時領取,安全性還是比較高的。

無接觸快遞”尷尬:快件被“冒領”,外賣發臭無人取成“死件”

但是,“無接觸快遞”現存的劣勢也是不容忽視的。

貨架已是“無人值守”,在大多數貨架前,人們取走快遞包裹,並不會有人來詢問、核實。因此很多小區都發生過快遞丟失的事情。

雖然有監控,但快遞丟失後,難以確定丟失時間等很多具體問題,監控此時顯得無力。其次,這種模式容下,居民對快遞則是“想起來再去拿”。長時間擱置,難免丟失、損壞。若是水果海鮮之類的生鮮物品,結果就是隻能等到腐爛變質才能發現。

另外,有些快遞成為“死件”。一旦風吹日曬,熱敏打印的快遞標籤可能褪色,導致無法辨認收件人、發件人。然而,物業無權處理這樣的快遞,想退貨又找不到發件人。即便有人想要認領,也無法核實包裹中的物品內容,給冒領提供了滋生土壤。

對於“無接觸快遞”,各方面都需要完善與改進。

無接觸快遞”尷尬:快件被“冒領”,外賣發臭無人取成“死件”

對冒領、偷盜這樣的蟊賊,法律自有其處理尺度。各地警方都紛紛表態將專項打擊此類犯罪活動。相應地,很多社區也都有針對性地加強了安保力量,增加了監控攝像頭。

一方面可以在事前起到震懾作用,另一方面也便於事後鎖定嫌疑人。當然,對於市民、物業管理者和快遞小哥來說,也應該提升防盜意識。市民儘快拿走快遞,堅決不讓快遞在自提點過夜;物業方面應強化管理,最好派專人負責收發;快遞小哥也要加強責任心,認真核查領取人信息,注意留存各個環節的證據。對小區物業來說,加強管理則一切好辦。

特殊時期,應由社工或物業保安對貨架進行更嚴格管理。若能核實取貨人身份、及時提醒擱置快遞的主人,也能解決很多問題,但這需要專門的人力物力。

​(本文由13號觀察員原創,作者關注零售行業中小企業及商戶發展,歡迎關注並互動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