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脖子,小腦袋的“巨無霸”竟然只吃素

蜥腳類恐龍是最大的恐龍,也是整個恐龍家族的中流砥柱,它們推動了陸地脊椎動物結構、生理、新陳代謝的最大極限。蜥腳類恐龍囊括了這個地球上曾經存在的最高、最重和最長的動物。它們是一個巨大的家族,包含了很多有名的恐龍。蜥腳類恐龍是蜥腳形亞目進化枝的成員。這個進化枝是一個更大進化枝——蜥龍類的一部分。體型進化的適應從來沒有如此向結構、生理和新陳代謝的最極端推進。

長脖子,小腦袋的“巨無霸”竟然只吃素

種群歷史和習性特點

蜥腳形亞目進化枝包含了兩個有相同祖先的族群,它們後來分散為兩個巨大的食草恐龍支線。最早的種族是原蜥腳類,生活在晚期三疊紀和早期侏羅紀,後來被第二個種族——蜥腳類替代。蜥腳類恐龍在晚期三疊紀有一些痕跡但在早期侏羅紀之前沒有開始分散開來。它們進化爆發最強的時間在侏羅紀中期和晚期,在白堊紀蜥腳類恐龍的些支線繼續在全球興盛,成為恐龍家族中最為重要的成員。

長脖子,小腦袋的“巨無霸”竟然只吃素

所有的蜥腳類恐龍都有一種相似的身體構造,小頭、長脖子、巨大的身體、四隻腳和一根長長的尾巴。這些特點成就了蜥腳類恐龍,它們是恐龍家族的大個子,地球生命史上的龐然大物。它們強壯筆直的四肢來承受它們巨大的體重,四個或是更多的相連的骶椎骨連接著脊椎到骨盆,強壯、善於承重的四肢,加長的脖子,以及如馬蹄形的嘴巴張開可以攝取更多的樹葉和樹枝裡的營養,脊椎骨裡充氣的凹陷保證了輕快卻又不需要費力,也有可能在這些動物呼吸時作為氣囊使用。雖然擁有了這些共同點,蜥腳類也發展出了重要的變化,進化出了一些不尋常的種類。這些種類大部分可以通過頭頗、椎骨和四肢的結構來區別。蜥腳類恐龍被分為一些子群,與蜥腳形亞目有密切的進化關係。

長脖子,小腦袋的“巨無霸”竟然只吃素

蜥腳類恐龍的品種和分支

在這些蜥腳類恐龍之中,只有新蜥腳類確定有支類,在白堊紀繼續生存。基礎蜥腳類恐龍——包括最原始的蜥腳類恐龍,比如貝里肯龍,它們生活在三疊紀晚期,化石在非洲南部出土。再比如火山齒龍,它們在侏羅紀早期生活,棲息地是津巴布韋地區。

長脖子,小腦袋的“巨無霸”竟然只吃素

生活在三疊紀晚期和早期侏羅紀。基礎蜥腳類恐龍,它們的成員仍舊保持著初期的特徵,從早期侏羅紀到晚期侏羅紀存在的蜥腳類恐龍現知有九個種類,包括侏羅紀中期的中國蜀龍以及同時期的印度巴拉帕龍。其中阿根廷出土的巴塔哥尼亞龍以及西班牙出土的圖裡亞龍也屬於這個家族中的一員。此外還有脖子非常長的峨眉龍和馬門溪龍,這兩種在中國地區發現的恐龍實際上也屬於蜥腳類恐龍的重要組成成員。

長脖子,小腦袋的“巨無霸”竟然只吃素

新蜥腳類恐龍是蜥腳類恐龍中第三主要的種族,這個進化枝由最大數量也是最為人熟知的種族構成。白堊紀時期的新蜥腳類恐龍,包含最具標誌性長而精瘦的樑龍科,該分科中包括迷北美洲西部幻龍和樑龍,它們生活在侏羅紀晚期。除此之外還有高大而壯實的腕龍還有矮壯的圓頂龍,這些恐龍多是一些大型食草恐龍。雖然一些腕龍和奇怪的樑龍近親在早期和中期白堊紀的岩層中被發現,但白堊紀蜥腳類恐龍的成功故事是由巨龍類書寫的,這個富有朝氣,身形寬大,脖子修長的食草類支線廣闊分散,尤其是在歐洲、南半球和亞洲,它們最後的成員在白堊紀晚期的沉積岩中被發現,那是恐龍時代的末尾。

長脖子,小腦袋的“巨無霸”竟然只吃素

特殊的進化

由於大部分蜥腳類恐龍體型巨大,因此很多品種都開始在骨骼以及組織上進行進化,讓它們能夠更好地適應“巨無霸”的生活。比如樑龍等一系列超大型素食蜥腳類恐龍,它們的骨骼化石裡有大量凹陷,科學家分析這些地方當時可能是充滿氣體的,這樣這些恐龍就減輕了自重,行動起來更加方便一些,要知道,假如它們的身體組織沒有進行這種“輕量化”的進化,它們可能根本無法站立或者走動。這是以此成功的進化,讓這些蜥腳類恐龍成為當時陸地的霸主。

長脖子,小腦袋的“巨無霸”竟然只吃素

在恐龍書籍還有一些電影裡,我們以後再見到長脖子加小腦袋的大型食草恐龍,就不會對它們陌生了。沒錯,它們就是蜥腳類恐龍家族,它們是整個恐龍世界的中流砥柱,也是進化最為成功的大型陸生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