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明君都是被逼出来的

本文将以三个君王为例,讲述明君都是被逼出来的。

自古以来,皇权与相权都是互相制约。不仅如此作为皇帝还会有宦官、女子等觊觎权力,轻则失去权力,重则被废。纵观历史,除去各国开国皇帝外,似乎很少有被人记住的君王,例如《清平乐》中的宋仁宗,在电视剧播出之前很少有人会注意在宋朝还有这样一位英明的皇帝。


清平乐:明君都是被逼出来的

清平乐:宋仁宗


宋仁宗

赵祯是明君,他还未正式执政民众朝臣纷纷已经对其赞誉有加,我只想说他是被逼出来的。年仅13岁的他就登基了,奈何年纪太小朝政经由皇太后把持。从剧中我们可以看出,年幼的他多次求而不得,要与皇太后争夺权力,要在群臣中寻找依赖。

自古孝道是皇帝推崇的品格,官员中有父母去世者均可以享受三年的服丧期,不论自己有多么重要的朝事。然而作为帝王,宋仁宗在得知自己生母之后,竟然不能相认,甚至不能相见。自己的太傅晏殊(吕秀才饰演~)告诫自己,太后群臣只会认为官家被奸人误导,年纪尚幼,还不能把持朝政,皇后继续掌权,直到官家长大。


清平乐:明君都是被逼出来的

掌权太后


天子之孝,重在将德行教化施与黎民百姓,让天下百姓效仿。官家至此明白,天子与寻常人家不同,需要以身而为典范,正如我昨日的文章,上行而下效,君王仁天子子民则轻财。尽管无奈,宋仁宗也只能放弃将生母带回宫中,甚至不能相见。

晏殊作为自己的老师,宋仁宗又生出一个疑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何为不可为之事。若不可为之事为恶,君子当不为,若不可为之事为善,而君上使此善事,成为不可为之事,君上便是昏君。晏殊大笑,陛下是天下共主,而不是非黑即白的判官,明辨善恶是非,前提是把握国家平衡的需要有力的控制。

至此,宋仁宗明白黑白的含义,黑白不在于眼前的是非,而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明辨是非的中心人物,所以他尚未能够达到执掌国事的地步,也就没有是非善恶。

最终面对着自己一件件不可控制的事情,他明白为君者,一要修身,二要能够治国,正是皇太后掌控的权力促使宋仁宗越发变成一个明君,越发明白自己的权力之重,国家平衡之要,最终成为明君。


清平乐:明君都是被逼出来的

吕秀才终于成了大官


康熙

康熙同样是少年皇帝,这里不论正史以《鹿鼎记》、《康熙王朝》为蓝本,众所周知的故事可见,康熙的英明也是被逼出来的。

《鹿鼎记》和《康熙王朝》第一步,都讲述了一个无奈的皇帝-康熙,四个辅政大臣让他不能够决断朝事,面对着他们圈地,甚至违背自己的意愿而做出决定,他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弱小,总归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真正执掌王位,而这是以鳌拜为主的大臣所不想见到的。

于是,康熙开始谨小慎微,在暗中慢慢成长,期间认为时机已到想要掌握大权,索尼称病,被鳌拜轻易看破,最终以失败结束。他明白了时机的重要性,也学会更加全面的看待问题,直到迎娶索尼孙女,方才战胜鳌拜,得以掌握大权。《鹿鼎记》中的鳌拜更为过分,已经达到挟天子的地步,甚至对康熙动用了武力,他却无可奈何。

平三藩中康熙再次被现实狠狠打击,想法过于迫切误以为吴三桂真心归顺,尚未高兴却得到吴三桂反叛的消息,在云南养精蓄锐的吴三桂带着兵力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地区,已经隐隐与当时的清朝分庭抗礼,最终如若不是他的皇祖母,恐怕江山都会易主。

是辅政大臣、三番以及一次次的对抗,让他不得不成长。


清平乐:明君都是被逼出来的

康熙帝


宪宗末年

会昌中兴,唐朝唐武宗登基之后,朝廷的派系之争到达了巅峰,在当时牛僧孺一派和李德裕为首派系,在朝中不断拉拢队友,打压对手越演越烈,史称“牛李党争”。

面对着官员的派系之争,武宗逐渐掌握了帝王的平衡术,重要一派,打压一派当维持一定的平衡,最终自己掌握了大权,然后施用仁政,采取了一系列的方式让唐朝恢复了一定的“元气”,得以维系。


清平乐:明君都是被逼出来的

牛李党争


总结

这些帝王都有共同点,接手朝政之后,所面对的都是强大的压力,自己不能把持朝政,面对这样的情况,历史上有很多的皇帝湮灭在帝海之中,汉末的皇帝更是被宦官、大臣肆意更换。而经历过这些压迫,逼迫下成长的皇帝,最终都成为了一代名君,青史留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