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老品牌扩张困难:“三元”接连亏损两季度,开始甩卖液态奶

许多人在生活中,都有订奶的习惯。今年因为疫情印象,许多奶业的盈利都在走下坡。但是刨除疫情影响,近几年有一些奶业品牌不仍是出去不断亏损,市场格局受限的局面。

奶业老品牌扩张困难:“三元”接连亏损两季度,开始甩卖液态奶


近日,在北京的多家超市中,包括三元在内的多个品牌旗下的乳制品,都开始了买一送一、低于5折的促销活动。其中,像三元的故宫文创版高端礼盒装,原售价近120元,如今甚至以40元的低价销售。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售员们常常以“保质期6个月,到7月才过期”的说辞来打消顾客疑虑,但原本定位高端的奶产品如今跌破50元,还是让人不敢轻易下手。


奶业老品牌扩张困难:“三元”接连亏损两季度,开始甩卖液态奶

像北京老品牌“三元”,原本在北京地区具有很强的地域优势,但在其不断扩展外地市场后,却是经常亏损。其实,区域内鲜奶生产加配送的习惯,在中国各地区都有长久的历史,许多液态奶品牌也因此成为了许多人生活中固定的消费对象。但这类乳业品牌往往也因此存在着较强的区域性,在进行全国化发展的路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奶业老品牌扩张困难:“三元”接连亏损两季度,开始甩卖液态奶

战略方向不定,发展速度受限

曾经的“三元”,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中少数没有被波及的“幸存者”。但即便占据如此优势,“三元”也没有占得先机,反而在产品定位上一直不明确,逐渐与“蒙牛”“伊利”拉开差距。

在2012年,三元曾将“发展以巴氏奶、酸奶为主的乳制品”作为其重点战略,2013年公司开始发力奶粉业务,将“迅速提高配方乳粉产能”作为一大发展目标。但到了2015年,以乳粉作为重点发展业务的战略似乎有所转向,这一年该公司定向增发募集的40亿元资金中,原计划其中15亿元用于北京三元乳粉加工厂项目,后将计划变更为河北三元年产 4 万吨乳粉 、25 万吨液态奶搬迁改造项目。这表明其对乳粉的投资大大减少,反而又转向了液态奶业务。


奶业老品牌扩张困难:“三元”接连亏损两季度,开始甩卖液态奶


缺少战略坚守、如此的摇摆不定,也让三元在为自己树立明确定位,并打开全国市场上的道路上浪费了颇多时间。


“巴氏低温奶”的斗争,全国化仍然困难


其实在2018年,三元股份曾出现业绩转好,净利润大增了137.25%。但在进入2019年后,却再次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据“三元”2019年报显示,其营收突破80亿。本以为是三元的“重振旗鼓”,但其净利却下滑四分之一,到了第四季度,更是突然亏损超过了7000万!

而在近日三元股份公布的2020年一季报中,三元净亏损1.19亿元,收入也下滑近2成至15.18亿元。其中,收入占比最多的液态奶收入缩水17.45%至8.48亿元。

从财报中看,主要的亏损源头在于三元的主要控股参股公司们——光是上海三元与唐山三元两家公司的亏损金额就合计高达9238万元。


奶业老品牌扩张困难:“三元”接连亏损两季度,开始甩卖液态奶

像三元品牌里采用“巴氏低温”技术的这类液态奶来说,这样的技术也造成了它们的局限性。低温巴氏奶是系统性的产业,因为包含从奶源生产到加工运输,再到市场销售的全链条,因此其辐射半径一定是越小越好。这也就导致了,它不能像“常温奶”那样无限扩张,尤其是在当前“巴氏低温”产业仍在发展、系统性优势尚未形成的情况下,若贸然进入其他区域性乳企的本地强势市场,没有品牌历史继承与长久且稳定的市场,只能导致自身的竞争实力被削弱。

而从市场的整体数据看,三元的全国化确实不够顺利。其北京以外市场的2019年增速为8.88%,较2018年的47.79%显著放缓。

奶业老品牌扩张困难:“三元”接连亏损两季度,开始甩卖液态奶

因为今年疫情的影响,许多奶业品牌确实都受到影响,但像“三元”这样的品牌,从去年就显露出“增收不增利”问题,又有技术性局限、全国化扩张降速等问题,并不能仅以“疫情”来作为亏损原因,更应当分析业务不足,弥补当前缺陷,才能更好地度过疫情带来的影响,真正做到增收又增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