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業老品牌擴張困難:“三元”接連虧損兩季度,開始甩賣液態奶

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有訂奶的習慣。今年因為疫情印象,許多奶業的盈利都在走下坡。但是刨除疫情影響,近幾年有一些奶業品牌不仍是出去不斷虧損,市場格局受限的局面。

奶業老品牌擴張困難:“三元”接連虧損兩季度,開始甩賣液態奶


近日,在北京的多家超市中,包括三元在內的多個品牌旗下的乳製品,都開始了買一送一、低於5折的促銷活動。其中,像三元的故宮文創版高端禮盒裝,原售價近120元,如今甚至以40元的低價銷售。雖然在這種情況下,售員們常常以“保質期6個月,到7月才過期”的說辭來打消顧客疑慮,但原本定位高端的奶產品如今跌破50元,還是讓人不敢輕易下手。


奶業老品牌擴張困難:“三元”接連虧損兩季度,開始甩賣液態奶

像北京老品牌“三元”,原本在北京地區具有很強的地域優勢,但在其不斷擴展外地市場後,卻是經常虧損。其實,區域內鮮奶生產加配送的習慣,在中國各地區都有長久的歷史,許多液態奶品牌也因此成為了許多人生活中固定的消費對象。但這類乳業品牌往往也因此存在著較強的區域性,在進行全國化發展的路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


奶業老品牌擴張困難:“三元”接連虧損兩季度,開始甩賣液態奶

戰略方向不定,發展速度受限

曾經的“三元”,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中少數沒有被波及的“倖存者”。但即便佔據如此優勢,“三元”也沒有佔得先機,反而在產品定位上一直不明確,逐漸與“蒙牛”“伊利”拉開差距。

在2012年,三元曾將“發展以巴氏奶、酸奶為主的乳製品”作為其重點戰略,2013年公司開始發力奶粉業務,將“迅速提高配方乳粉產能”作為一大發展目標。但到了2015年,以乳粉作為重點發展業務的戰略似乎有所轉向,這一年該公司定向增發募集的40億元資金中,原計劃其中15億元用於北京三元乳粉加工廠項目,後將計劃變更為河北三元年產 4 萬噸乳粉 、25 萬噸液態奶搬遷改造項目。這表明其對乳粉的投資大大減少,反而又轉向了液態奶業務。


奶業老品牌擴張困難:“三元”接連虧損兩季度,開始甩賣液態奶


缺少戰略堅守、如此的搖擺不定,也讓三元在為自己樹立明確定位,並打開全國市場上的道路上浪費了頗多時間。


“巴氏低溫奶”的鬥爭,全國化仍然困難


其實在2018年,三元股份曾出現業績轉好,淨利潤大增了137.25%。但在進入2019年後,卻再次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據“三元”2019年報顯示,其營收突破80億。本以為是三元的“重振旗鼓”,但其淨利卻下滑四分之一,到了第四季度,更是突然虧損超過了7000萬!

而在近日三元股份公佈的2020年一季報中,三元淨虧損1.19億元,收入也下滑近2成至15.18億元。其中,收入佔比最多的液態奶收入縮水17.45%至8.48億元。

從財報中看,主要的虧損源頭在於三元的主要控股參股公司們——光是上海三元與唐山三元兩家公司的虧損金額就合計高達9238萬元。


奶業老品牌擴張困難:“三元”接連虧損兩季度,開始甩賣液態奶

像三元品牌裡採用“巴氏低溫”技術的這類液態奶來說,這樣的技術也造成了它們的侷限性。低溫巴氏奶是系統性的產業,因為包含從奶源生產到加工運輸,再到市場銷售的全鏈條,因此其輻射半徑一定是越小越好。這也就導致了,它不能像“常溫奶”那樣無限擴張,尤其是在當前“巴氏低溫”產業仍在發展、系統性優勢尚未形成的情況下,若貿然進入其他區域性乳企的本地強勢市場,沒有品牌歷史繼承與長久且穩定的市場,只能導致自身的競爭實力被削弱。

而從市場的整體數據看,三元的全國化確實不夠順利。其北京以外市場的2019年增速為8.88%,較2018年的47.79%顯著放緩。

奶業老品牌擴張困難:“三元”接連虧損兩季度,開始甩賣液態奶

因為今年疫情的影響,許多奶業品牌確實都受到影響,但像“三元”這樣的品牌,從去年就顯露出“增收不增利”問題,又有技術性侷限、全國化擴張降速等問題,並不能僅以“疫情”來作為虧損原因,更應當分析業務不足,彌補當前缺陷,才能更好地度過疫情帶來的影響,真正做到增收又增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