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商太低,怎么办?“权威型”高情商家长3步助你解决困惑

情商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一个人的成功,智商的作用只占20%,其余80%是情绪的因素。——丹尼尔·戈尔曼

古代有这么一个故事:汉武帝的李夫人,据说是一位情商很高的人。

李夫人是汉武帝的宠妃,重病中汉武帝来看她,她坚决不见,甚至皇帝许诺重金,她依旧不动心。身边人埋怨:“皇上因为喜欢你,才要见你一面,你为什么不答应呢?见了面,也好请他照顾你的儿子和兄长。”

李夫人说:“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如果他看到我现在的病容,就会厌恶我,还会照顾我的家人吗? ”几天后,李夫人去世,如她所料,她拒绝见的那最后一面,不仅没有激怒汉武帝,反而激起了皇帝的无限遗憾和痛苦。他命令画师把她生前的形象画下来挂在甘泉宫,对她生的儿子钟爱有加,提拔她的哥哥李延年当大汉帝国音乐协会主席,并且把她另外一个一事无成总打败仗的哥哥李广利提拔成大将军。

虽然汉武帝孤绝冷酷、喜怒难料,若干年后对犯了大罪的李氏家族进行了两次灭族行动,但李夫人最想保护的人,她与汉武帝所生的儿子昌邑王刘髆安然无恙。汉武帝只有六个儿子,但几乎占全了历史上所有皇子的遭遇:被废、早死、造反、暗中使绊子、争储等等,各有特色。相比之下,刘髆的结局算是不错。

重读这段历史,在无奈的局势下,李夫人确实情商不低。

她的情商不是一时的聪明,而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性格与处境有明确的认知与清醒的判断,不图一时荣耀,明白长久的利弊。

她用“延迟满足”和“永失我爱”两种心理定式对待汉武帝,把家人安排妥当,只是她的家人缺少像她本人一样的睿智、才华和克制,没有站稳安全地带。

高情商和低情商,差别就是这么大。

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一个人缺乏自我认知,不能管控自己的情绪,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不会与人和谐相处,即使再聪明,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如今,人才的竞争早已不是简单的智商竞争,更多的是智商基础之上的情商的较量,正如著名作家柯云路所说:“情商比智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爱情、婚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整个事业业。”因此,一个有远见卓识、有责任心的家长在关心孩子智商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的情商培养。


孩子情商太低,怎么办?“权威型”高情商家长3步助你解决困惑


01、情商教育,家长需要先从了解教养风格开始。

长期以来,我们看待孩子过于简单化了,以为只要有爱就可以对孩子发号施令,比如,不许哭、不许问、不许辩解,也不许消极。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把孩子的许多情绪问题掩藏或者转移了,久而久之,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成了垃圾,成了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

“权威型”的父母,并不是居高临下,只会发号施令的专制者,而是能遵循“理性、严格、民主、耐心和关爱”这一原则的高情商父母。

由于受到西方教子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开始学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愿意当权威型家长,但是家长们慢慢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获得孩子的尊重,与孩子沟通起来愈发困难。其实,大多数家长对父母的权威产生了误解,认为权威就是专制,其实真正的权威型父母并不是这样的。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曾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类型。

①、权威型家长,也是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

这类家长不但能接受孩子的情绪,还能对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并且能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同时,他们有能给孩子足够的关爱,懂得倾听孩子、尊重孩子。所以这类价值是严格的,是理性的,也是民主的。

或许有很多人会质疑:与孩子共情的父母,教育原则哪里去了?权威型家长与孩子划清界限的原则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等于接纳孩子的行为,而只有接纳孩子的情绪,才可能指导孩子的行为。

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孩子的表现性格开朗,有较强的独立自主能力、自控能力,有较高水平的自尊和良好的道德意识,人际关系和谐。

②、专制型家长:这也不许,那也不许。

这类家长有点独裁者的意味,他们的孩子常常因为表达悲伤、愤怒或恐惧等情绪而被斥责、管教或者惩罚,会一味地向孩子提出要求和限制,很少理会孩子的感受,也因此常常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

会以培养坚强男人的名义,对表达恐惧或悲伤之情的儿子进行惩罚,以养育心地善良的女子的名义,要求女儿把愤怒往肚子里咽,强颜欢笑。但效果适得其反,因为这些孩子错失了体会自己情绪的经验,不懂得如何有效应对情绪,所以长大后对生活的重重挑战毫无准备。心中消极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释放和疏导,其危险不亚于一枚炸弹。

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孩子常常伴有焦虑、退缩和抑郁的性格特征,情绪管理能力较差,冲动易怒,并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孩子情商太低,怎么办?“权威型”高情商家长3步助你解决困惑


③、忽视型家长:只问成绩,不问情绪。

忽视型父母常常为孩子的消极情绪关上发泄的大门。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成长问题十分马虎,认为不需要刻意去管教孩子,抱着顺其自然的心理,所以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也不会为孩子设定什么规矩,对孩子表现出较少的关心。

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孩子性格多方面能力存在缺陷,比如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社交能力等,且为人较为冷漠、孤僻、不善言谈,因此人际关系比较糟糕。

这些年来流行的“虎妈”“虎爸”之类所谓的教育经验,实则忽视了孩子的权利,忽视了孩子的情绪,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

例如:留守儿童偶尔和远在城市打工的父母通电话时,父母往往只问学习成绩和饮食情况,很少听孩子诉说生活的难题和心中的烦恼。

④、溺爱型家长:无原则地接受和认同。

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属于这种类型,总算是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不对孩子提出任何的高要求,也不对其进行适当的管教。

他们接受孩子的情绪,不论孩子表达哪种情绪,他们都会急切地表示无条件认同。但问题是,溺爱型家长,缺乏指导孩子应对消极情绪的技巧,面对孩子的感受,这类父母采取的是不干涉理念,似乎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家长的使命就圆满完成了。

近些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父母崇尚所谓的自由教育,给孩子无边无际的自由,却没有基本的规则和要求,将自由与放纵混淆。

显然,问题孩子往往出自溺爱型、压抑型或放任型的家庭。我们可以把这三个类型的家庭教育作为三面镜子,请父母们经常自觉地照一照,真正做到引以为戒。

专家认为,相对于其他三种教养方式,权威型教养方式更为恰当。当然,在现实生活当中,可能很多家长的教养方式属于中间型,不过,相对来说,权威型的家长最利于孩子成长。

一般来说,权威型的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是有权威的,而且这种权威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基础之上的,权威型的父母会为孩子创造极佳的成长环境,同时会进行适当的限制,他们给孩子指导,但不是控制孩子,他们会批评孩子的过错,但是同时允许孩子为自己辩解......

孩子情商太低,怎么办?“权威型”高情商家长3步助你解决困惑


02、我们要培养孩子的高情商,就应该做一个权威型的高情商父母,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①、觉察到孩子的情绪,倾听与认可

父母们要想理解孩子们的感受,必须对情绪有所感知,首先要对自己的情绪有所感知,其次才是孩子的,家长感知到孩子情绪化的时,也要感同身受地去倾听。

此处讲的听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用耳朵来收集信息。能够感同身受的听众懂得用眼睛去观察孩子行为,捕捉他们情绪发出的信号;懂得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体会他们所处的情形;懂得用安慰性的话语、不带任何批评地去回应自己听到的一切;懂得帮助孩子标注自己的情绪;最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孩子体会到的一切。

如何才能和孩子保持在同一个情绪频道上进行交流呢?这就要求你关注孩子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姿势。不用说,你一定见过孩子皱起的眉头、僵硬的下巴和不安的双脚,那你清楚这些身体语言在告诉你孩子有怎样的感受吗?同时,你要知道孩子也能读懂你的身体语言。如果你是想放松、专注地和孩子交流,那你就要有相应的姿态。和他眼睛平齐,深呼吸,放松,专注。你对他的专注将让孩子觉得,你很把他的想法当回事,并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家长可以通过“映射法”来回应孩子,即重复听到的话语,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能让孩子知道,你在很认真地倾听,并且认可他的情绪。

②、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权威型的高情商父母,在孩子感受情绪的时候,帮他们为情绪贴上标签,比如,帮孩子分析目前当下的情绪属于什么情绪,类似“紧张、担心、伤心、生气、害怕“等,这些词语帮助孩子把含混不清,令人害怕、不适的感觉变成了有界限、可以被定义的事物,并逐渐认识到,它们的存在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经历愤怒、伤心和害怕等情绪,并完全能够独自应对。

为情绪贴上标签这种方式离不开“共情”。家长看到孩子眼睛里充满泪水时,然后关心的问孩子:“你感到伤心,对吗?”如此一来,孩子不仅能理解了自己的情绪,并且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表达自己这种强烈的情绪。

研究表明,为情绪贴标签这一方法,对神经系统有安抚作用,能帮助孩子更快地从不愉快的情形中 平复。尽管我们并不清楚这种安抚作用是如何发生的,但我的理论是,在表达自己感受到的情绪时,需要调动掌控语言和逻辑思维的左脑,因而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回复平静。

所以,父母要多多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言语来表达正在经历的感受,这并不是让父母教孩子如何感受,而是帮助孩子建立自己关于情绪表达的词汇库,孩子越能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情商的促进作用就越好。

孩子情商太低,怎么办?“权威型”高情商家长3步助你解决困惑


③、划定界限,解决问题

当我们倾听了孩子的感受,并帮助他定义、理解了自己的情绪,接下来就是:解决问题。

首先,划定界限。对幼小的孩子而言,解决问题往往是从为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划定界限开始的。比如,一个孩子感到沮丧,用不好的行为来表达这种消极情绪,动手打人、弄坏玩具,甚至骂人,对这种行为产生的背后的情绪,父母要认同,并帮助孩子为它贴上标签,而在这样做的基础上,父母要让孩子理解有些行为是不正确的,也是不能被接受的,接下来,父母要指引孩子想出其他更适合的方法来处理这些消极情绪。

父母应该明白,让孩子改变对某种情形的感受并非易事,孩子的悲伤、恐惧和愤怒等情绪,不会因为家长说了句“别哭了”或“你不应该有那样的感觉”就会消失不见。我们告诉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感受,他就会对自己真正感受到的情绪产生怀疑,而这种情形最容易造成自我怀疑,甚至让孩子丧失自尊心。

相反,如果我们告诉孩子,他有权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但表达这些情绪的方式却是多样的,这样一来,他的自尊心就会完好无损。同时,他还将明白,大人理解自己,和自己站在一边,并将帮自己从裹挟着他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次,确认目标。在感同身受地倾听,为情绪贴上标签,划定界限后,父母接下来要做的是确认解决问题的目标。围绕某个问题确认什么样的目标,需要倾听孩子的想法。针对这个问题,他想要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一般情况下,答案非常简单:他想修好一个往一侧倾斜的风筝;解答一道令人困惑的数学题……如果是其他情形,我们则需要进一步确认。比如,他刚才和妹妹打架了,现在需要确认自己的目标是要进行报复,还是避免日后再发生争执。在另一种情形下,你会发现自己似乎找不到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养的宠物死了;他最好的朋友搬到另一个省了;他没能得到在学校话剧表演中期待的角色。在这些情况下,孩子想要的目标可能仅仅是接受现实或寻求安慰。

孩子情商太低,怎么办?“权威型”高情商家长3步助你解决困惑


最后,寻找解决方案。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年龄小的孩子来说,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是一件很难的事,所以,大人的见解和想法往往能帮不小的忙。然而,家长们最好忍住这种冲动,不要急于把主动权从孩子手里抢过来。如果你真的想让孩子享受整个过程的成果,就应该鼓励他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想法。

这场头脑风暴进行得有多顺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年龄。10岁以下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都不强,所以他们很难在同一时间处理两种或以上的想法。因此,当你们想出了一个主意时,他们会很想立刻就实践它,而不去继续考虑其他可行的方法。

为了向小孩子展示不同解决方法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角色扮演和表演游戏不失为一种方便而有效的方式。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或者借助木偶和玩具娃娃,来演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途径。小孩子的思维模式往往是非黑即白的,通过表演来展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对孩子的理解很有帮助。一种代表正确的解决方法,另一种代表错误的解决方法。比如,两个木偶因为一个玩具而发生争执。在第一种情况下,一个木偶没有经过对方允许,直接从另一个木偶手里抢过玩具。在第二种情况下,其中一个木偶建议两人轮流玩这个玩具。

对大孩子而言,就可以使用更传统的头脑风暴法了,你和孩子可以尽可能多地想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为了鼓励创意,从一开始就要告诉孩子,没有什么方法是愚蠢的,只有等到所有的方案都摆在桌面上,你们才会开始选择哪个方法更有效。你可以把你们想到的任何方案都用笔记下来,这样做也是在告诉他,你对这个过程很重视。

在你们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有一种技巧非常有利于孩子进步,就是把过去的经验和好的办法与目前正在面临的处境联系起来。你可以提起过去的一个成功案例,然后鼓励他根据这个经验找出相似的解决方法。

欢迎【关注、转发、点评】 ,分享亲子育儿知识,越多分享,越多收获,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