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大戰將至,“保內”還是“保外”?

導讀

一年一度的“保研季”步步臨近,與“保研”緊密相關的夏令營也已陸續放出,有一個問題始終縈繞在學生們的心頭:是“保內”(即留在本科母校,伴隨著熟悉的院系、跟隨著熟悉的老師繼續學習)還是“保外”(指選擇另一所學府,在全新的學術氛圍和環節中學習)呢...?

保研大戰將至,“保內”還是“保外”?


每年9月是一年一度的“保研季”,與“保研”緊密相關的夏令營,也會陸續的開放。為此,許多大三學生早早地做起了準備,從擬定研究方向到準備材料,從瞭解導師情況到網絡上與未來可能的導師“套磁”,有的學生從當年3月甚至更早就已經開始籌謀。

在獲得了推薦免試研究生資格後,究竟應該“保內”還是“保外”呢?是留在本科母校,伴隨著熟悉的院系、跟隨著熟悉的老師,在本科紮實的基礎上“一脈相承”式地繼續鑽研深入?還是選擇前往另一所學府,在全新的學術氛圍和環境中,從不一樣的視角迸發出學術活力?

選擇,對人一生的發展至關重要。如果一個學生有抱負在未來成長為頂尖創新人才,那麼從長期發展來看,在“保研”的關鍵節點,究竟應該作出何種選擇?

小編把本科、碩士、博士三個教育階段,院士在不同高校學習的經歷稱為具備學緣異質性。用更通俗的語言來理解,就是不同教育階段在不同學校就讀,院士在學術成長的道路上不是從一而終的。在對院士教育經歷劃分、統計後發現:僅有204名院士在同一所學校接受了從本科到碩士甚至博士階段的完整的學歷教育,佔全部有效樣本近兩成;而八成人,也就是864名院士在本科、碩士、博士三個階段,至少經歷了一次環境的轉變,更有很多人經歷了兩次轉變。因此,由一些數據表明,作為我國的拔尖創新人才群體,大部分院士都經歷了跨院校的學習,具備從多個院校獲得的廣闊學術視野和研究經驗。

有些學生可能會認為,中國學術界有“圈子”文化,自己保研到了其他高校,就不能與原來的老師建立更深關係,不能進入母校學者的“圈子”。但其實,保研選擇其他高校,才會認識更多其他學者,使自身成長環境發生變化,帶來不同的信息、知識和多元視角,這有助於思維發展和學術能力的持續增進,避免單一學術視角的遮蔽,也有助於拓寬自己的學術人脈。

保研大戰將至,“保內”還是“保外”?


目前,我國高校推免現狀不容樂觀。不少高校出於生源、招生成本等方面的考慮,往往傾向於招收本校推免生。加之近年來高校科研任務越來越重,“雙一流”評估壓力增大,高校對於“研究生勞動力”的需求日益增長。本校學生自大四起便可作為研究助手參與工作,本校推免生“好用”“好上手”,致使不少高校的“保內”風氣愈演愈烈。

研究生教育不同於本科教育,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學科和研究方向,都有具有個性的學者,學科差別相對院校差別更加顯著。因此,對於有著成長為拔尖創新人才抱負的學生而言,無論選擇“保研”還是報考研究生,其目標高校選擇的視野不能侷限在本校。其中,在研究生期間,學科水平對於學生未來創新更加重要,學生可以更多考慮與母校相同學科水平、甚至更好水平的學科和高校作為優先選擇目標。

國家宏觀教育政策賦予了學生選擇自由的權利,教育部於2013、2014年連續發文強調“推免工作提倡不同高校學生交流融合,激發學生創新活力,鼓勵學科交叉,推動複合型人才培養”,指出“不得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校推免生報考其他研究生招生單位”“要充分尊重並維護考生自主選擇志願的權利,不得將報考本校作為遴選推免生的條件,也不得以任何其他形式限制推免生自主報考”。部分高校要求學生必須“保內”才能獲得推薦資格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