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大战将至,“保内”还是“保外”?

导读

一年一度的“保研季”步步临近,与“保研”紧密相关的夏令营也已陆续放出,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学生们的心头:是“保内”(即留在本科母校,伴随着熟悉的院系、跟随着熟悉的老师继续学习)还是“保外”(指选择另一所学府,在全新的学术氛围和环节中学习)呢...?

保研大战将至,“保内”还是“保外”?


每年9月是一年一度的“保研季”,与“保研”紧密相关的夏令营,也会陆续的开放。为此,许多大三学生早早地做起了准备,从拟定研究方向到准备材料,从了解导师情况到网络上与未来可能的导师“套磁”,有的学生从当年3月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筹谋。

在获得了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后,究竟应该“保内”还是“保外”呢?是留在本科母校,伴随着熟悉的院系、跟随着熟悉的老师,在本科扎实的基础上“一脉相承”式地继续钻研深入?还是选择前往另一所学府,在全新的学术氛围和环境中,从不一样的视角迸发出学术活力?

选择,对人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一个学生有抱负在未来成长为顶尖创新人才,那么从长期发展来看,在“保研”的关键节点,究竟应该作出何种选择?

小编把本科、硕士、博士三个教育阶段,院士在不同高校学习的经历称为具备学缘异质性。用更通俗的语言来理解,就是不同教育阶段在不同学校就读,院士在学术成长的道路上不是从一而终的。在对院士教育经历划分、统计后发现:仅有204名院士在同一所学校接受了从本科到硕士甚至博士阶段的完整的学历教育,占全部有效样本近两成;而八成人,也就是864名院士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阶段,至少经历了一次环境的转变,更有很多人经历了两次转变。因此,由一些数据表明,作为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群体,大部分院士都经历了跨院校的学习,具备从多个院校获得的广阔学术视野和研究经验。

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中国学术界有“圈子”文化,自己保研到了其他高校,就不能与原来的老师建立更深关系,不能进入母校学者的“圈子”。但其实,保研选择其他高校,才会认识更多其他学者,使自身成长环境发生变化,带来不同的信息、知识和多元视角,这有助于思维发展和学术能力的持续增进,避免单一学术视角的遮蔽,也有助于拓宽自己的学术人脉。

保研大战将至,“保内”还是“保外”?


目前,我国高校推免现状不容乐观。不少高校出于生源、招生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往往倾向于招收本校推免生。加之近年来高校科研任务越来越重,“双一流”评估压力增大,高校对于“研究生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长。本校学生自大四起便可作为研究助手参与工作,本校推免生“好用”“好上手”,致使不少高校的“保内”风气愈演愈烈。

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和研究方向,都有具有个性的学者,学科差别相对院校差别更加显著。因此,对于有着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抱负的学生而言,无论选择“保研”还是报考研究生,其目标高校选择的视野不能局限在本校。其中,在研究生期间,学科水平对于学生未来创新更加重要,学生可以更多考虑与母校相同学科水平、甚至更好水平的学科和高校作为优先选择目标。

国家宏观教育政策赋予了学生选择自由的权利,教育部于2013、2014年连续发文强调“推免工作提倡不同高校学生交流融合,激发学生创新活力,鼓励学科交叉,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指出“不得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校推免生报考其他研究生招生单位”“要充分尊重并维护考生自主选择志愿的权利,不得将报考本校作为遴选推免生的条件,也不得以任何其他形式限制推免生自主报考”。部分高校要求学生必须“保内”才能获得推荐资格既不合理也不合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