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消費還沒來,報復性存錢先來了!

最近有兩組數據,令大家有一種感覺:報復性消費還沒來,報復性存錢先來了。

53%居民傾向於“更多儲蓄”

央行4月28日發佈《2020年第一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傾向於“更多消費”的居民佔22.0%,比上季下降6.0個百分點;傾向於“更多儲蓄”的居民佔53.0%,比上季上升7.3 個百分點;傾向於“更多投資”的居民佔25.0%,比上季下降1.3個百分點。

報復性消費還沒來,報復性存錢先來了!

來自央行網站。

換言之,願意存錢的人變多了,願意消費和投資的人變少了。

再來看另外一組已經發生的數據。

一季度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

央行4月10日發佈2020年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一季度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元,同比多增4012億元。

住戶存款增加6.47萬億是什麼概念?這意味著,在一季度,平均每天超過700億存款湧向銀行!

如此“壯觀”的數據讓央行也不得不感嘆:說明老百姓保有的積蓄比較厚實。

一季度居民存款的快速增長,還有未來儲蓄意願的大幅提升,令小夥伴們驚呼:還沒開始報復性消費,報復性存錢先來了。

報復性消費還沒來,報復性存錢先來了!

銀行點鈔員在工作。艾慶龍 攝

為什麼報復性存錢先來了?

“2020年目標:‘飽腹性’消費+報復性存錢。”

“現在市場低迷,投資都不看好,不如把錢存進銀行保險點。”

“最重要的原因是老百姓受疫情影響,對未來有一種未知和恐慌,有錢也不敢消費、不願意消費。”

在社交媒體上,網友有關報復性存錢的討論很熱烈。

“我們公司福利削減了,問了下週邊的朋友,降薪的還真的不少,看了下銀行存款,感覺挺沒安全感的。”在北京工作的楊璇對中新網記者說,接下來不能亂花錢了,要多存點錢,以防萬一。

為什麼大家都開始存錢了?

一是消費下降,支出減少。

受到疫情的影響,沒法出門吃喝玩樂,消費大幅下降,省下的錢只好存起來。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下降19.0%,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實際下降12.5%。

二是積穀防饑,預防性儲蓄。

一季度,居民收入出現了多年以來沒有的下降,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下降3.9%。

報復性消費還沒來,報復性存錢先來了!

一銀行工作人員清點貨幣。中新社記者 張雲 攝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向中新網記者分析,中國人有“積穀防饑”的傳統觀念,儲蓄觀念根深蒂固,而這次受到疫情的衝擊,不少居民感覺到了收入減少的壓力,對未來收入預期不穩定,危機感增強,為了保障未來生活,於是很多人存錢意識提高了,開始增加儲蓄、減少開支。

“疫情可能對預防性儲蓄產生很強的拉昇力量。”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認為,不管是地震、洪水這樣的自然災難,還是瘟疫這樣的公共衛生事件,都會對人們的消費心理產生影響。災難會導致未來收入和支出的劇烈波動,為了自己及家人有更多的資源應對這種不確定性,人們會削減消費,增加預防性儲蓄,以備不時之需。

三是避險情緒,投資迴流。

趙錫軍分析,投資市場風險增高,避險情緒上升,也讓很多人把投資轉換為存款,股市、理財產品等流動資金迴流存款。

“疫情一開始,我家就把理財產品清了,都是穩健型的,改成結構性存款了,怕風險。”有網友如是說。現金為王、持幣觀望,恐怕是一季度裡大部分人的共同心態。

央行數據顯示,3月末,上證綜指收於2750.30點,較上月末下降130.01點,降幅為4.51%;深證成指收於9962.30點,較上月末下降1018.47點,降幅為9.28%。3月份,滬市日均交易量為3416.29億元,環比下降9.69%,深市日均交易量為5265.67億元,環比下降13.01%。


報復性消費還沒來,報復性存錢先來了!

居民戴口罩外出購物。中新社記者 張浪 攝


如何才能刺激報復性消費?

儲蓄變多了,消費自然受到影響。而現在消費已經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大動力,所以,刺激消費也成為各地政府絞盡腦汁的事情。

趙錫軍認為,疫情之下,要想促進消費,就要想方設法讓居民能消費、敢消費、願消費。首先要穩就業、保收入,讓居民有錢消費;其次要社會保障要兜底,讓居民沒有後顧之憂,不因擔憂失業、生病而不敢消費;另外,疫情防控措施要搞好,同時保持消費品價格穩定,讓居民敢出門下館子;還可以採取發放消費券等一些措施來刺激消費。

近一段時間以來,多地已經宣佈發放不同形式的消費券,以提振消費信心。


報復性消費還沒來,報復性存錢先來了!

南京電子消費券截圖。


據券商研報統計,目前全國已有約80地宣佈發放消費券,總金額已達百億級別。武漢23億元、南京3.18億元、杭州16.8億元、鄭州近4億元、北京西城區1.5億元……後續加入者源源不絕。

消費券的“槓桿效應”初顯。商務部4月9日透露,杭州發放的消費券已核銷2.2億元,帶動消費23.7億元,乘數效應達10.7倍;鄭州首期發放5000萬元消費券,發放兩日核銷1152.4萬元,帶動消費1.28億元,乘數效應達11倍。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7日發佈的一份研究結果顯示,消費券刺激消費效果明顯,政府1元錢的消費補貼能夠帶來平均3.5元以上的新增消費,新增消費並不是“消費提前”所致,消費券過後消費回覆常態無明顯下滑。建議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發放核銷額為 5000 億元的消費券。

於是問題來了,在消費券的刺激下,你會報復性消費還是報復性存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