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內戰的起因不僅僅是南北兩方政治上的立場不同

導語:

美國建國之初,南北兩地就已存在很大差異。美國的南北氣候差異較大,除此之外宗教也存在著分裂的趨勢。直到19世紀20年代,美國開始走向工業化,南北差異日益明顯,在經濟方面尤為明顯。北方工業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奴隸主之間的矛盾使得南北關係更加緊張。那麼,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因素也促使了美國內戰的爆發?

焦點:奴隸制度的存廢問題

19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實行工業革命,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與此同時,美國獲得了西部地區大部分領地,繼而成立了一些新洲。新洲成立後,北方政府認為奴隸制度阻礙了工業化經濟的發展,主張在該州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相對於北方政府,南部奴隸主要求實行奴隸制度。由於南方政權在國會中握有更大的權力,北方政府屢戰屢敗,激起了北方人民強烈的憤怒。

美國成立以後,南方和北方的經濟按照不同的模式發展。北方受工業革命影響,經濟發展迅速,逐步跟上歐洲及當時其他較發達國家的步伐。南方仍以落後的種植園黑人奴隸制度為主。

奴隸制的存廢問題成為了雙方的焦點。

美國內戰的起因不僅僅是南北兩方政治上的立場不同

美國內戰

南北戰爭為黑奴爭取了解放

在林肯宣佈《解放宣言》之前,美國的黑人還只能被人們稱為奴隸,沒有自由,受奴隸主的壓迫,受人歧視。在北方軍隊屢次戰敗南方軍隊的情況下,共和黨內部的激進派及社會上的廢權主義者提出解放奴隸和武裝黑人的主張。《解放宣言》宣佈:假如在1863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亂者不放下武器,叛亂諸州的奴隸將從那一天起獲得自由。這項宣言不僅使黑奴得到解放,有利於不同種族的和諧發展,也增大了北方軍隊的勢力,是北方聯邦扭轉戰局的關鍵決策。

英國政客的利益驅動

當時英國是一個紡織大國,需要大量的進口棉花,他們的棉花依賴於美國的種植園經濟。英國甚至想要把美國作為自己的原材料基地。內戰前期,南方聯盟與英國達成共識,對於這場內戰,他們早有企圖。所以,南北戰爭一觸發,英國背後為南方聯盟提供軍事支持,使得這場南北戰役異常難打,從1861年4月12日至1865年4月9日,這場戰爭才真正結束,並以北方聯邦勝利告終。

假如沒有英國的支持,南方的奴隸主們可能不會挑起戰爭。英國和南方奴隸主在戰爭之前就已經站在同一戰線,著手為內戰積蓄力量。英國在美國內戰中扮演了兩個角色:一、促使奴隸主挑起戰爭;二、加劇了南北戰爭的嚴重性

綜上所訴,奴隸制度的廢存問題是此次戰爭的焦點,是戰爭的主要因素;美國本身存在的種族差異是次要原因,但由於它在美國存在了數百年,根深蒂固,但仍不可忽視;英國對南方的支持促使了內戰的爆發,並使戰爭變得更加嚴峻。

韓朝分裂

朝鮮和韓國的分裂印證的是國外政客的干預對國家分裂的促使作用。1945年日本投降後,朝鮮半島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韓國和朝鮮分別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從此,朝鮮是蘇聯的勢力聚集地,韓國受美國掌控。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隨後在朝鮮北部登陸並向南推進,佔領了大部分半島面積。美軍此時仍與日軍激烈對抗,對朝鮮半島的統治力不從心。無奈之下,美國只好向蘇聯提出以朝鮮中部38度線為界作為美蘇地面部隊作戰和受降分界線。蘇聯表示同意,之後蘇聯撤軍回到半島北部。三八線正式實施後,朝韓物資交流終止,韓國和朝鮮處於分割狀態。

此次事件反映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朝韓分裂的消極影響,也說明了國外干預對本國的干預作用不可小覷,而這種影響國家和世界和平的手段在當今世界仍存在著。

美國內戰的起因不僅僅是南北兩方政治上的立場不同

朝韓分裂

二戰後德國的分裂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宣佈無條件投降,戰敗的德國被蘇、美、英、法統治。四個盟國在各自的立場上,為本國利益著想,在德國的統一和柏林等問題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辯。美、蘇兩國態度十分嚴峻。蘇佔區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美佔區則向資本主義方向發展。隨著蘇美關係日漸惡化和冷戰的爆發,採取了分裂德國的辦法。

直到1948年6月24日蘇聯封鎖柏林,柏林危機爆發。11月,東柏林成立。12月,西柏林成立。柏林危機為美國提供了契機,加速了德意志的分裂。1949年10月7日,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一分為二,世界上同時存在兩個德國。

美國內戰的起因不僅僅是南北兩方政治上的立場不同

二戰後德國分裂成東德和西德

也許沒有美蘇的干預德國也會分裂,但無可置疑的是外國的插手使分裂來的更快。作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理應促進整個世界的和諧發展。

奧匈帝國解體

在解體之前,奧匈帝國的主體是奧地利和匈牙利,是一個二元制帝國。當時的奧匈帝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都牢不可破,從19世紀到20世紀,與英國、法國、德國、俄國共稱為歐洲五大強國。當時奧匈帝國的機械製造和軍火工業位居世界第四,根據史料記載,無論其資源總儲備量還是重炮武器,都位居歐洲前列。

困擾這個帝國的是國內的民族糾紛和民族矛盾。自建國伊始,這個矛盾就已經存在。奧匈帝國民族眾多,各民族追求獨立的情緒起起伏伏,這種情緒成為了促使奧匈帝國分裂的導火索,最終爆發了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奧地利戰敗,境內各民族紛紛獨立,奧匈帝國瓦解。1918年11月11日,卡爾皇帝宣佈退位,延續了7個世紀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統治。第二日,奧地利臨時國民議會宣佈奧地利共和國誕生,奧地利第一共和國成立。

一戰後奧匈帝國的其他地區解體為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這四個國家,昔日的繁榮和昌盛早已不再。

美國內戰的起因不僅僅是南北兩方政治上的立場不同

昔日繁盛的奧匈帝國解體

使奧匈帝國解體的主要原因是民族的多元化。我們不能否認多元的民族也會帶來諸多好處,卻也不能對奧匈帝國各民族為追求獨立而最終解體的史實視而不見。

結束語:

我們以現在的目光看歷史,從歷史的角度審視未來。美國內戰、朝韓分裂、二戰後的德國解體、匈牙利解體向我們說明了能夠使得一個國家分裂、動盪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含政治因素、種族差異、國外政客的干預、各民族分歧等。同時,我們更應珍惜和維護世界的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