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遷》成語典故

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成語典故

孟母三遷

【出處】

《孟子題詞》: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譯義】

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故事】

孟子(約公元前372一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師從孔子的孫子子思。孟子認為,孔子是有人類以來最偉大的聖人,於是,他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立志把孔子“仁”的觀念發展為“仁政”學說。他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被後人尊奉為“亞聖”。

孟子小時候非常調皮,他的父親死得早,他的母親倪氏守節。為了讓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孟母花費了不少心血。起初,他們住在墓地旁邊。有一次,孟子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號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母看到後,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於是,孟母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此事又被孟母知道了,孟母又皺起眉頭:“不行!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宮旁邊,每月初一這天官員們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愛讀書了。這個時候,孟母看在眼裡,喜在心上,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可是有一天,孟子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很傷心,就把孟子叫到身邊,說:“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剪斷了的布一樣,織不成布;織不成布,就沒有衣服穿;不好好讀書,你就永遠成不了人才。”說著,抄起剪刀,“譁”的一聲,把織機上就快織好的布全剪斷了。孟子嚇得愣住了。這一次,孟子的內心受到了震動。他認真地思考了很久,終於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