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穩住北方“第三城”的背後



新肺疫情過後,各省各市重新回到賽道,開啟新一輪的你追我趕。

先說好消息。在2019年全國城市GDP排名中,濟南GDP9443.4億首次進入前20名。最近公佈的《2018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青島以城區人口512.7萬人躋身特大城市。山東兩座主要城市的發展後勁正在聚集。

好消息的背後是隱憂。青島北方第三城的地位岌岌可危,與挑戰者鄭州的GDP差僅有151.6億元;濟南也被窮追不捨,後面的合肥GDP為9409.4億元,差距僅僅34億元。

發展後勁與挑戰並存。在這場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城市競爭白熱化的變革中,“不進則退,慢進還是退”已經成了濟南、青島面臨的現實情況。

平心而論,山東這兩年一直在努力反思。以青島為例,2018年在全市範圍發起持續3個月的解放思想大討論,2019年提出“學深圳、趕深圳、超深圳”口號,連派3批幹部赴深圳體悟實訓,每期學習時間長達300天……青島明顯感覺到“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公開承認發展慢了、落後了。這次雖然穩住北方“第三城”的段位,但青島將被趕超的緊迫感,使得上上下下的集體反思聲音不絕於耳。敢於承認短板劣勢,勇於發出落後退步的呼聲,以開放性的思維迎接挑戰,這座城市未來快速發展可期。

青島:穩住北方“第三城”的背後

二十年臥薪嚐膽濟青老大哥面臨趕超風險

我們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更新迭代速度迅速的當下,二十年就足以改變城市發展的格局。往前追溯20年,我們會發現:山東這些年一直在發展,但是速度在減慢。標兵越來越遠,追兵越來越近,有的還實現了趕超。

2000年,青島GDP達到1150億元,成功超越瀋陽和大連,躍居全國第13位,成為繼北京和天津之後北方GDP總量第三高的城市。

這一年,鄭州GDP為738億元,剛剛超越濰坊,位列全國第29位。雖然與青島GDP數值相差不大,但是兩座城市的排名完全不是一個級別。

此後的20年,青島“北方第三城”的頭銜從未動搖過。2005年,青島躍進全國城市GDP前10。2011年,青島跌出前10,一直在十二三位徘徊。

反觀鄭州並未止步於30強,開啟了這座城市真正大跨步發展的20年,鄭州2011年進入前20強,幾乎每年排名都要前進一位,直到2019年的第14位。上升勢頭依舊強勁。

再看另一組城市:20年來,山東省會城市濟南的GDP排名一直很穩定,沒有大起大落倒也小富即安,大多數時候處在20名之後,唯一一次是在2002年全國19。

青島:穩住北方“第三城”的背後

安徽省會合肥呢?2000年,全國城市GDP排行榜的前50強裡沒有,前60裡沒有,前70裡還是沒有,排名只有第80位,GDP只有325億元,甚至比不上山東的泰安和德州。

合肥絕對是個勵志的故事。2005年,合肥越過70強,直接邁入前60強;2008年進入前50,2009年進入前40,2014年進入前30。2019年排名已經達到21位,距離前20強只差臨門一腳。

2017年,濟南市黨政考察團在合肥考察時,合肥市委書記開玩笑說,“濟南是個老大哥,但一不小心我們就要和老大哥看齊了。”

這還只是追兵。曾經遠不如青島的江蘇省會南京,2013年成功超越青島,GDP差距只有5個億。到了2019年,這個差距拉大到2200多億元。四川省會成都2011年超過青島,躋身GDP前10強,從此站穩了腳跟。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山東的城市競爭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沒有富士康、京東方濟南青島需要打造自己的明星企業

提起深圳,人們想到了華為、騰訊,提起杭州,人們想到了阿里、海康威視,提起鄭州、合肥,人們想到了富士康、京東方,提起青島、濟南呢?

2008年,京東方落戶合肥。11年間,京東方累計投資超過1000億元,吸引了包括法液空、住友化學等10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業在安徽落戶發展,實現了“從砂子到整機”的全產業鏈佈局,成為國內新型顯示領域產能最大、產業鏈最完整、技術水平一流的集聚發展區。從一無所有起步,合肥成了名副其實的全球家電之都,中國IC之都,中國光伏第一城,平板顯示器之都。

如果說京東方是合肥壯大的酵母,富士康則是鄭州騰飛的翅膀。2010年,鄭州在與天津的競爭中勝出,成功引入富士康。富士康帶動鄭州電子產業信息增加值達5倍以上,高新技術佔比超過40%,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超過30萬人,帶動華為、中興、OPPO、魅族等紛紛落戶鄭州,成為河南省首個年產值超千億元產業集聚區。2018年,鄭州市外貿出口額和進口額均佔全省總額的70%以上,居中部六省省會城市的第一位。

根據2018年工業增加值TOP25排行情況來看,“無工不富”的俗語不無道理,深圳、上海、蘇州位列前三,深圳全部工業增加值達9254.00億元,比上年增長9.0%。青島工業增加值僅為4137億元,在全國排名第15位,甚至低於GDP排名,濟南的排名更靠後。

青島:穩住北方“第三城”的背後

事實上,山東的城市都曾是製造業起家,強大的產業成就了濟青。青島以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為首的“五朵金花”享譽世界,濟南機床一廠、國棉一廠、輕騎、小鴨等品牌也曾經輝煌全國。可惜,這些優秀的山東品牌要麼亟待轉型、要麼輝煌不在,影響力今非昔比。曾經讓山東引以為傲的工業沒有持續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活力。

山東已經注意到製造業強省戰略的重要性。2018年起,山東開啟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就明確提出打造“十強”產業集群,重大項目被定為“牛鼻子”。2019年,山東確定了120個省重點項目,項目總投資6130億元。2020年又確定了223個重大項目和88個重大準備項目。

對於濟南和青島而言,重大項目並不算少,缺的是具有強大帶動力和輻射力的頭部企業。京東方、富士康這樣的航母級企業可遇而不可求,當務之急還是挖掘內部潛能。

最近,一場市委書記主持的企業發展座談會在海爾集團舉辦,這在海爾歷史上還是絕無僅有的。提出要用四年5000億,再造一個新海爾,加快打造5000億的產業集群。青島市也將借海爾平臺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

“山東強則濟青強”集中精力做大山東全省經濟

最近關於青島北方第三城地位失守的議論,讓很多“有識之士”重新思考山東的發展戰略。有人批評山東“三核引領”是平均主義策略,不如集中力量發展一個城市,還舉例河南的引領者是鄭州,湖北的引領者是武漢,四川的引領者是成都。

論證雖然很充分,但是並不適合山東。在全省整體實力較弱的情況下,集中資源支持省會可以理解,以中西部省份較普遍,但用在山東這樣的發達省份就不合適。廣東的廣州、深圳,江蘇的蘇州、南京、無錫,浙江的杭州、寧波,就是鮮明的例子。

山東是GDP全國前三的經濟大省,各地的發展基礎很好,借鑑的對象應該是粵、蘇、浙,而不是豫、鄂、川。朝前看能明確方向,朝後看只會降低視野和格局

舉一個例子。寧波和青島情況最為相似,都是副省級城市,都有世界級的港口,製造業都很發達,都是外貿業主導型。兩座城市的問題也很相似:尚未有產值過千億元的製造業企業,缺乏航母級企業作為產業支柱。

這幾年,寧波大張旗鼓推進產業升級,將智能化改造明確為主攻的“城牆口”,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成效顯著。2019年,寧波的GDP排名從此前的第15名上升到第12名,GDP反超青島200多億。前15城市中,寧波的工業產值佔比最高,突破5000億元。

再將格局放大一些,我們就會發現城市的競爭與省份的競爭相輔相成,濟南和青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只能做大做強本省經濟。“山東強,則濟青強”!

江蘇是山東的老對手,曾經圍繞全國GDP第二展開了激烈的爭奪,自2008年以後,山東失去第二位置後,兩省GDP差距不斷拉大,2019年差距擴大至了2.8萬億。

談龍頭城市,江蘇的蘇州、南京、無錫排名均在全國前13位;論發展均衡,江蘇13個市全部進入中國城市100強,GDP總量都超過3000億元。山東有7個市沒有達到3000億。

更關鍵的是,與其他省份相比,山東缺少長三角、京津冀、大灣區等跨省域戰略,只能在內部做文章。脫離了山東整體談濟青發展,都是脫離實際。

青島:穩住北方“第三城”的背後

時間對所有努力都是公平的,20年時間可以讓一些默默無聞的城市大放異彩,也會讓一度輝煌的明星城市慢慢衰落。靠著前人的辛勤和智慧,青島和濟南依託工業立市戰略,站到了改革開放大潮的最前列。

下一個20年,競爭才剛剛開始,只要沉下心來埋頭苦幹,圍繞產業轉型升級這篇大文章,將山東從製造業大省打造成為製造業強省,濟青兩城也將在城市之林中有更佳的位置。

青島:穩住北方“第三城”的背後


青島:穩住北方“第三城”的背後


青島:穩住北方“第三城”的背後


青島:穩住北方“第三城”的背後


青島:穩住北方“第三城”的背後

來源:ET財經觀察(ID:ETEC-medi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