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在玉雕创作中渡人渡己(下期)

博观对话 |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在玉雕创作中渡人渡己(下期)

在年轻一辈的玉雕创作者中,李映峰的创作之路迥然不同——十八岁开始学习木雕,历经数十载,声名鹊起后转入玉雕行业,靠自学开辟出一条玉雕之路。如此的成长路径不仅为李映峰提供了不同的创作视角,更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此次对话中,李映峰回溯了他的成长之路,与我们分享了围绕创作的种种思考与感悟。

-博观VS李映峰-

博观对话 |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在玉雕创作中渡人渡己(下期)

李映峰,江西抚州人,生于1978年,现居杭州,浙江省玉石雕刻大师、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印风玉苑”玉雕工作室创始人,1996年进入木雕行业,2007年转入玉雕行业,长期专注于佛教题材创作,尤擅观音造像,在长期探索中创造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下期-

博观文化:纵观您的创作历程,从早期到现在,题材内容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李映峰:是的,早期还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先从花鸟虫鱼这些比较简单的题材入手,后来慢慢地掌握了不同材质的特性,题材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从花鸟虫鱼到山水,再到人物及佛教题材,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博观文化:您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佛教题材?为什么选择这一题材作为主要的创作方向?

李映峰:

以前做木雕时就做过佛教题材,但那时没有深入地研究过,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它不仅为当时的我解惑,也引发了我对佛教的兴趣,之后便投入到佛学的研究中。随着对佛学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不断加深,便萌生了创作的想法,想通过玉雕的艺术形式来诠释我对佛法的理解。这中间经历了五年的学习过程,到2012年我开始以佛教题材作为主要的创作方向。对我而言,这种创作是一个渡人渡己的过程,借由创作为观者与神佛之间构建桥梁,满足其审美与情感需求,而我也在创作中认识自我,实现自我。

博观对话 |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在玉雕创作中渡人渡己(下期)

2018年作品《文殊菩萨》 材质:绿松石

博观文化:您曾说过,希望借由玉雕创作将神佛从洞窟佛龛中请到观者面前,这是您对于这一题材的创作追求吗?

李映峰:这是一种象征的说法,通常我们在寺庙或洞窟中看到的神佛大多是高高在上的,既崇高又威严,但这也与观者产生了距离,当我们仰望那些神佛时,总感觉遥不可及。如今很多人学习佛法,不仅基于宗教的信仰,更多的源于一种情感的寄托与慰藉。所以我想在创作中打破神佛形象的崇高感与距离感,融入世俗情感,拉近观者与神佛之间的距离,令二者之间更容易产生情感交流与共鸣。

博观文化:这也是您对于作品与生活之间关系的理解吗?

李映峰:是的,作品可以高置于庙堂,也可以进入世俗生活,我的作品更接近后者,它源于我对生活的感悟,对佛法的理解,最终回归生活也是一种圆满吧。

博观对话 |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在玉雕创作中渡人渡己(下期)

2019年作品《观音法相》 材质:绿松石

博观文化:在您的佛教题材作品中,观音是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对于观音形象的塑造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李映峰:简单地说,最重要的是美,这种美既体现在观音形象上——观者在欣赏时能获得美的视觉享受;也体现在观者与作品的情感交流中——从中所获得的愉悦感和欢喜心,这种美是由外而内的,是不断流动与变化的。

博观对话 |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在玉雕创作中渡人渡己(下期)

2016年作品《大威德明王》 材质:南红玛瑙

博观文化:您的作品多为小件,但工艺复杂而精美,创作中技艺的施展有否受限于材质空间?

李映峰:玉雕创作是以材质为前提的,不只是材质空间,色泽、形状、结构特性等都会成为限制因素,但这并不绝对,有时这些因素也会造就作品的亮点,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与解读材质特征。但归根结底玉雕创作并不以施展技艺为目的,如果一块玉石本身已经足够美了,再去施展技艺无异于画蛇添足。反之,也不能因为作品形制小而降低工艺水平,不能因此而偷工,反而更要注重工艺与细节,尽可能地为作品增添工艺价值。

博观文化:空间感是您作品的重要特征,您是如何营造这种空间感的?

李映峰:我的作品中对于主体形象的刻画多以高浮雕的技法表现,这就使得主体形象立体饱满,在视觉上超脱于材质原有的狭小空间,又与场景之间形成鲜明的层次感。与此同时,我很注重作品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作品本身的空间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创作的演绎,营造出与外部环境相契合的意境,令作品融入到外部环境中,成为整体空间的一部分,以“由内及外,情景交融”的手法来延展作品空间。

博观对话 |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在玉雕创作中渡人渡己(下期)

博观对话 |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在玉雕创作中渡人渡己(下期)

《大威德明王》与《文殊菩萨》的纹饰细节

博观文化:除了主体形象的塑造,您也很注重纹饰的表现,您如何看待纹饰的作用?

李映峰:纹饰不只是一种点缀,也可以营造环境、烘托气氛,有些纹饰看似简单重复,但很考验创作者对于细节的构思与把握。在我的作品中,常见各种纹饰的表现,以火焰纹为例,它的造型与线条既有传统纹饰的灵动,又融合了西方装饰艺术的力量感,呈现出火焰跳动时的状态,有生气,有变化,点亮了整个空间,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所以不要小看纹饰,它对于作品场景与气韵的营造有很大的作用。

博观文化:从这些纹饰中可以感受到您对于细节处理的严谨与重视。

李映峰:因为我的作品体量不大,不容易表现大块面,大线条,同时构图又比较复杂,所以工艺更多的表现在细节方面,尤其是佛造像,神态的表现很微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考验往往都在细微处。

博观文化:在您的创作中,我们也看到对于不同材质的表现,谈谈您对于材质的探索过程。

李映峰:刚进入玉雕行业时,我从黄蜡石入手,后来慢慢接触到和田玉、翡翠、玛瑙、绿松石、水晶等各种材质,每一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美感,这也是玉雕更吸引我的地方,与木雕相比,玉石的表现力更强。

我接触过很多玉石品种,结合不同的题材内容,呈现出迥异的艺术效果,白玉的温润、绿松石的沉静、南红玛瑙的热烈、水晶的澄澈……探索的过程就是找到适合每一种材质的雕刻语言,就像解码一样,这个过程趣味无穷。

博观文化:作为雕刻材质,玉石也有其市场价值,不同的玉石,价格高低不同,这对于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李映峰:这是每个创作者都要考虑的问题,玉石的市场价值不同,甚至相差很远,但创作中不能因此而有分别心,玉石是稀缺资源,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对于任何材质都应秉持一贯的审慎态度,用心揣摩与创作,对于自然,对于材质,要永远有敬畏之心。

博观文化:对于不同材质,您是否有自己的偏好?

李映峰:分阶段吧,前些年尝试了各种材质,在我心里很多都难分高下,但是近两年我对于水晶的喜好更多一些,创作上也有所倾斜。

博观对话 |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在玉雕创作中渡人渡己(下期)

2018年作品《无量寿佛》 材质:水晶

博观文化:水晶有哪些独特之处吸引您去创作?

李映峰:首先是材质本身,水晶质地硬且脆,容易崩边、断裂,又因为透明,材质的瑕疵一览无余。但是水晶的魅力也在于此,它的澄净和透明散发出高洁出尘的气韵,它透明但又神秘,有时水晶内部的包裹体会呈现出罕见的奇景,似乎里面存在着另一个世界,这是其他材质所没有的。

另一方面,如今很多玉石价格高涨,创作时难免有所顾虑,而水晶的成本相对较低,创作时心理负担小一些,有更大的发挥空间,所以水晶从一块原石到一件成品,最终所能达到的艺术效果和市场价值是不可预估的。对于创作者而言,它带来的惊喜和回报是很吸引人的,当然这考验你的创作能力,不过这种考验也很吸引人。

博观对话 |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在玉雕创作中渡人渡己(下期)

2018年作品《无量寿佛》 材质:水晶

博观文化:当您用水晶来表现佛教题材时,它带给您怎样的创作体验?

李映峰:用水晶表现佛教题材,我追求二者在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上的和谐统一,尤其注重气氛与意境的营造。与其他材质相比,水晶的澄澈、空灵与佛造像静谧、宁和的气韵很契合,它的澄明通透应和了佛家“无”的概念,而创作既是作品从无到有的过程,又是创作者自身从有到无的过程,当创作达到忘我之境时,作品的动人之处逐渐展露出来,这个过程既是对技艺的考验,也是对自我的观照,这是水晶雕刻带给我的体验与感悟。

博观对话 |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在玉雕创作中渡人渡己(下期)

2017年作品《如来佛》 材质:绿松石

博观文化:您的玉雕成长路径与传统有所不同,这种成长路径对您的创作有哪些影响?

李映峰:这些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不是学院派出身,刚进入这个行业时在理论知识方面比较欠缺,一切都靠自己摸索学习,这个过程中当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同时我也很少受到理论或教条的束缚,敢于尝试,喜欢探索。在进入玉雕行业之前,我从事了多年的木雕创作,也在装饰公司工作过,花了大量时间研究西方建筑与雕塑,这些经历不仅拓展了我的艺术视野,也让我一直保持着好奇心,乐于接触新鲜事物。成长路径和学习方式没有一定之规,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不足,并清楚努力的方向,当然我不否认老师的重要性,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向那些优秀的人学习。

博观文化:对于今后的创作您有何打算?

李映峰:

短时间内在创作方向上不会有太多变化,继续专注于佛教题材的表现,深入挖掘观音造像在文化内涵与思想情感方面的表达。在具体的创作方面,我不会做很具体的规划,也不太喜欢按部就班,更喜欢跟随内心,专注当下,所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的事,然后随遇而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