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應該”和“到目前為止”是如何讓我們陷入痛苦的

“我應該”和“到目前為止”是如何讓我們陷入痛苦的

到目前為止,我認為我就應該處於一段關係中,但我還是獨身一人。我現在都27歲了。”

到目前為止,我本應該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但我還是一片迷茫。我現在都36歲了。”

“整個週末我都待在家裡,我感覺自己就是個廢物。”

無論多少心靈雞湯會告訴我們要在自己人生裡找到合適自己的道路,完美人生時間軸的崇拜是卻經久不衰的。

25歲之前,職業生涯就應該被固定並且朝著一條穩定上升的道路前進。

在22歲、30歲或者40歲時(取決於你問的是誰),那個人就應該處於一段理想的長久的戀愛關係當中,並且最終修成正果,走進婚姻的殿堂。

興趣愛好應該被找到,財務狀況應該被加以思考和有所準備,健身出勤天數應該要再創新高。個人的社交日程應該被各種各樣有趣的外出旅遊所排滿,由一群既穩定又熱情的摯友所包圍。

當我們處於這樣的完美時間軸,我們過往的掙扎就應該獲得平復。體象障礙就應該隨著青春痘而消失,成年後的外在表現就應該會增強自尊並且消除過去不相干的不安全感。

童年陰影就應該被完全遺忘,或者隨著時間的消逝而越來越淡漠。與家庭成員的關係就應該表現出幸福的相親相愛。到目前為止,我來訪者都應該告訴我,所有事情都應該是越來越好的。

但是

但是這些來訪者都是帶著羞愧和驚恐找到我的,解釋著他們已經錯過了這些完美的時間。

他們的人生裡確實響起過命運的鐘聲,但是他們卻彷彿睡過頭了。

他們的人生沒有與理想狀態的圖景相互契合。他們只是幻想著自己的人生並且覺得那是奢望。

他們告訴說自己的職業生涯並不如自己想象的那般德高望重,那些線下約會令人洩氣,以及他們的那些不安全感無法撼動地揮之不去。

很多人都會陷入到人人皆知的誘人陷阱當中去:對比其他人發佈的朋友圈消息,對自己困惑的生活充滿怨言。

他們生活在一種不斷比較的狀態中,並且他們得出的多數結論大多都是:比不上

“我應該”和“到目前為止”是如何讓我們陷入痛苦的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思考

不要再糾結那些差別和錯綜複雜的東西。

不要再糾結那些成功人士編造的故事,他們總是把事業上的挫折當成是獎勵而不是災難,其實當他們深陷其中時,也會感到難過。

不要再糾結一個人22歲的理想職業與他們40歲時的理想可能不一樣。夢想和人生大事總是在不斷更替和改變的,職業生涯也會相應地遇到新的機遇。

不要再糾結大多數人在一生中都會不斷變化他們的興趣愛好的事實,改變正是為了適應他們的日常安排、不斷改變的體型以及不斷深入的自我思考。

不要再糾結漫無邊際的愛情與性的現實,它們無論如何都會來的力量與掙扎。

不要再糾結因為友誼而屈服於新的生活舞臺,際遇以及期待,

不要再糾結那些不安全感除非他們特別地被強調出來。

不要再糾結擁有完美生活的朋友們的完美謊言。

時間確實是治癒很多傷痛的良藥,但是理念也會在某些奇怪的角度生根發芽。就像一根癒合不良的骨頭,如果我們不努力去治好它,留給我們的只有傷痛和功能上的扭曲。

童年的傷痛影響深遠,而成年人會帶著童年時期形成的關於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和應該如何去感受的理念行走世間。這些想法都必須不斷被加工、質疑和重新正確的整合。當到達成年之時,時間本身才不會成為治療陰影的拖累。

惡性循環

由“應該”和“到目前為止”所構成的全套自我否定的想法,會導致絕望、自我厭惡、羞愧以及無助感,深深地刻進我們的大腦回路里。

那我們應該如何回應呢?我們會因為缺乏勇氣、紀律以及專注責備我們自己。

我們會誇大自己職業生涯中的挫折並且將他們從我們的記憶中剝離出去。

我們否定過程中進步太緩慢或者不顯著的證據,反而誇大易察覺的失敗。

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投降,反而一遍又一遍關注生活中的那些我們都無法觸及的領域裡的成功人士。

我們沉浸在自我厭惡中,作為自己沒有達到某種標準的懲罰,我們確信那樣的懲罰是理所應當的。

但是正如一句名言所說:“你不會厭惡那個你最理想的自己”。很多人來進行接受心理治療是因為他們已經為長達數月或者數年的不成功而感到極其疲憊。

自我厭惡只會導致更多的自我厭惡,但我們擔心如果我們讓自己鬆懈下來,我們會變得更加荒廢。

“我應該”和“到目前為止”是如何讓我們陷入痛苦的

我們還能怎麼做?

所以我們應該怎麼樣克服大腦中“應該”和“到目前為止”這種想法的隆隆響聲?需要時間慢慢來。

我們要學會用新的方式將新的想法和理念的刻進大腦通道。我們要引進自我同情,自我原諒和共情。

我們要討論童年時期的發展歷程,它是如何持續困擾與限制個人發展的,並且他們將會帶來什麼樣的深遠影響。

我們要學習新的與所愛之人的互動模式,成為他們的家庭成員和朋友,去建立一個更加健康、更加穩定的關係,這樣的關係能給人帶來能量和不是耗費精力。

我們要謹慎選擇那些消耗我們的社交媒體。我們可以閱讀書籍。

我們要再一次認識自己的不完美並且提醒自己自愈也是作為一名成年人的工作,因為孩子不具備反思自己所經歷人生的能力。

發現自我、定義自我和重新定義自我的過程都是成年人的任務。

“到目前為止”是一個極具破壞性的魔咒,無論我們是在20、40、60還是80歲。

不如我們將“我應該獲得一個更好的工作”替換成“我很好奇身處其他崗位是什麼樣的感覺”。

何不將“到目前為止,我應該擁有這個事物”替換為“這就是我現在所擁有的,我還可以朝著什麼方向努力呢?”

讓我們把這個黑白分明的世界用一絲灰色過渡一下,並且理解到只有深處灰色時我們才能既享受滿足感又富有進取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