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醫生是真正的醫生,是純粹的醫生,不帶任何商業氣息

當年的赤腳醫生出現當然與毛澤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但是毛主席的這句話要深入品味——“培養一大批‘農村也養得起’的醫生,由他們來為農民看病服務”,赤腳醫生的文化氛圍裡,合作醫療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新事物。

  題記——我們現在幾乎每個人都會面臨假藥的困惑:非正規的醫院的藥不敢用,正規醫院開的藥也要懷疑其療效,質疑其價格。很多同胞會感到活得很累。可是,為什麼當年的赤腳醫生卻得到毛主席和中國農民那麼熱忱的歡迎,誰還會懷疑他們會用假藥呢?除非神經有問題。

  

赤腳醫生是真正的醫生,是純粹的醫生,不帶任何商業氣息

  那麼赤腳醫生的信譽從何而來呢?

  1976年,當時我國最具影響力的一份畫刊《人民畫報》第八期的封面上選用了電影《春苗》的一張海報。電影中的女主角赤腳醫生春苗的原型就是王桂珍。

  我們來看看赤腳醫生第一人王桂珍的經歷。

  王桂珍,1944年出生在上海市川沙縣(今屬浦東新區)江鎮大溝村。王桂珍一家,是生活在大溝村最底層的貧農,父親租種著幾畝薄田,平時也做些零工,母親則是普通貧苦人家婦女,一家人辛勤勞動,過著貧苦的生活。

  王桂珍小學畢業後,大溝村已經走上了集體化道路,她就直接參加了集體勞動。她不怕苦,不怕累,生產勞動總是走在前頭。在她帶動下,大溝村一大批婦女走上了生產勞動第一線。王桂珍不光在生產中積極帶頭,還有組織能力。1960年代初期,正值學雷鋒高潮。同當時的進步青年一樣,王桂珍以雷鋒為榜樣,在當地留下了好名聲。在她還不到20歲時,就成為村黨支部的培養對象,被吸收為預備黨員。

  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在中南海聽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彙報工作。錢信忠在彙報中講到中國農村缺醫少藥的情況時,主席發怒了。他在嚴厲批評了衛生部的工作後,講了這樣的意見:

  應該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

  培養一大批‘農村也養得起’的醫生,由他們來為農民看病服務。

  毛主席的指示成為此後幾十年中國農村衛生工作的指導思想。廣大醫務工作者熱烈響應,在組織巡迴醫療隊下鄉巡診的同時,半農半醫衛生員的培訓工作也在各地相繼展開。

  1960年代初,醫專畢業的大學生黃鈺祥和他的妻子張藹平相繼被分配到了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衛生院。

  江鎮公社的培訓班開課比較早,公社從21個生產大隊挑選了28個人參加培訓。1965年12月,21歲的王桂珍走進了培訓班的大門。

  黃鈺祥後來回憶說:“他們還是肯學的,就是文化差一點,我們講課都要講得比較通俗,原來的醫藥書不能用,因為從醫學基礎學起來,時間也不允許,他們只能培訓幾個月,就要去給病人看病。所以我們自己編一些講義,油印一下,給他們用。”

  4個月的學習,使王桂珍基本掌握了醫學知識和一般的治病方法。當速成班結束後,按照江鎮公社的統一安排,王桂珍和其他學員都回到農村,當鄉村醫生,給農民治病。

  王桂珍結業後回到大溝大隊當了一名鄉村醫生,直接給大溝的農民看病。平時,她背起藥箱,走村串戶甚至到田間地頭為農民們治病;農忙時,她也參加農業勞動。開始,農民們並不相信王桂珍能治病,說:做一個醫生要學好幾年,這個黃毛丫頭只學4個月就能當醫生?能看病嗎?但王桂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

  王桂珍為了減輕農民的醫藥費負擔,在村邊一塊地上種了100多種中草藥。村裡支持她,專門建了土藥房,供她和姐妹們製作中草藥。平時,她總是利用自己所學的醫學知識,想出各種土洋結合的辦法,讓身邊的老百姓少花錢也能治病。

  王桂珍所在的大溝大隊,是以種水田為主的。當地農民種水田,無論插秧,還是除草、施肥,都要赤腳下田勞作。王桂珍是不脫產的鄉村醫生,有了病人,她背上藥箱就去看病,看完病回來,就下水田與社員們一起勞動。她下水田勞動,自然是打赤腳。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她在水田裡勞動時,就被叫去給病人治病,來不及洗去腳上的泥,赤著腳就去給病人看病。當地農民有一個通常觀念:“赤腳”和“勞動”是一個意思,他們見王桂珍是既參加勞動又要為農民看病的醫生,就自發而又自然地送給王桂珍一個稱呼:“赤腳醫生”。實際上,赤腳醫生就是既要勞動也要行醫的意思。

“赤腳醫生”是在農民中自行叫起來的,是老百姓送給王桂珍的“口碑”,是對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的讚賞。

  王桂珍的事蹟,被江鎮公社領導認定為學習雷鋒精神的好典型,在江鎮範圍內大力宣傳。

  或許是王桂珍的事蹟傳播日久影響較大,或許是她的事蹟經過近三年時間的沉澱經驗更加成熟,上海市黨政部門於1968年派出記者前往川沙縣江鎮調查、採訪她了。當地農民熱情接待了來採訪的記者,並且一件一件向記者們介紹了王桂珍的事蹟。記者們被感動了。他們意識到,王桂珍的做法,與毛主席幾年前作出的指示,以及他所提倡的方式是暗合的。考慮到這一點,記者們沒有把採訪結果寫成一篇一般性的報道,而是寫成了一篇調查報告。在寫作過程中,記者們對王桂珍的事蹟作了認真調查瞭解。

  同時,對毛主席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期關於改善農村醫療條件的指示進行了反覆體會,覺得江鎮公社王桂珍的做法,是切合毛主席指示精神的。因此,這篇調查報告把本來就有著內在聯繫的毛主席指示和王桂珍的事蹟,進行了深入發掘,由此形成報告的主題。調查報告中,對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培養“赤腳醫生”的情況作了生動記述,懷著深厚感情對王桂珍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的事蹟作了報道。

  寫作中,記者們對文字也精益求精,儘可能使文字生動活潑一些,並且首次在文稿中使用了當地農民對王桂珍的稱呼——“赤腳醫生”。記者們直接將當時全國人民都生疏的“赤腳醫生”一詞用到標題上,並且將這篇調查報告與大的改革方向聯繫起來。它的題目最後定為《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

赤腳醫生是真正的醫生,是純粹的醫生,不帶任何商業氣息

  文章中第一次把“赤腳醫生”定義為:“不拿工資,幫助種地,亦工亦農,赤腳行醫。”

  調查報告送上去後,又經過一些修改加工,便順利通過了。1968年夏,上海《文匯報》在重要位置發表了這篇調查報告。該文發表後,立即引起中央宣傳部門的重視。當年9月出版的《紅旗》雜誌第3期和9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全文轉載了這篇調查報告,引起了廣泛關注。特別是這篇文章中第一次把農村半醫半農的衛生員正式稱為“赤腳醫生”,很是搶眼。閱讀《紅旗》雜誌和《人民日報》上刊載這篇文章的人首先要探究什麼是“赤腳醫生”,原來,就是指半醫半農的農村衛生員。

  這篇文章也引起了毛主席的關注。毛主席仔細閱讀了9月14日《人民日報》上轉載的這篇文章,並且在他看過的《人民日報》上批示:

  “赤腳醫生就是好”。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看到,赤腳醫生的信譽來自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行為。

  他們是農民選出來的,同時他們還是保存著農民的本色。

  如果和現在的醫生比較,當然還有一個當年還不太明顯的特徵:

  赤腳醫生只是看病,而沒有賺錢的必要。

  從這一點上說,赤腳醫生是真正的醫生,是純粹的醫生,不帶任何商業氣息。

  然而,這對於病人想找的醫生來說,那實在是太重要了!

  對於病人來說,如果面對一個醫生同時又是個商人,那是十分恐怖的。

  被譽為是“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大醫精誠》一文,出自中國唐朝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為習醫者所必讀。

  孫思邈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1】,怨親善友【2】,華夷愚智【3】,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

  想想那些赤腳醫生,令人感慨。

赤腳醫生是真正的醫生,是純粹的醫生,不帶任何商業氣息

  後記:最近身體有些不適,吃了很多中藥。在調理期間,我想了很多。這是2014年初寫的一篇博文,今天補充一點,當年的赤腳醫生出現當然與毛澤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但是毛主席的這句話要深入品味——“培養一大批‘農村也養得起’的醫生,由他們來為農民看病服務”,赤腳醫生的文化氛圍裡,合作醫療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新事物。毛主席的道器變通,始終都是講究系統性,講究成體系可操作性的。

  在毛澤東文化氛圍裡,這是想得通說得通行得通的——“赤腳醫生”定義為:“不拿工資,幫助種地,亦工亦農,赤腳行醫。”

  註釋:

  【1】妍媸:美醜。妍,嬌美。蚩,通“媸”,醜陋。

  【2】怨親善友:謂關係親疏。善,交往一般者。友,過從密切者。

  【3】華夷:謂不同民族之人。華,漢族。夷,古代對異族的統稱。

文\\李克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