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国明:沟通也是一种生产力


喻国明:沟通也是一种生产力

喻国明,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

我的基本观点是:沟通也是一种生产力。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会说,但是说和沟通之间并不是划等号的,我们听到说得很多,但是真正能够达到沟通效果的其实很少。

我一直有一个遗憾就是在我们大学课堂里面其实没有系统性的开设一门课程就是演讲学。在西方一些知名大学都是有这门课程的,今天整个社会的协调整合、学科整合,要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性的活动都需要团队性质的整合,而这种整合的有效性都是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之上的。

《我是演说家》具有特别的意义就在于他从话语方式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改变,互联网崛起之后给我们提出很多挑战,我们主旋律的东西今天到达社会人群遇到很多的挑战。

在我们研究者看起来大概两方面问题构成这种挑战和障碍,第一个是渠道失灵,传统的大部分传播渠道,过去能够有效把相关信息告诉社会所有人的,大众传统渠道在今天互联网下失灵了,变得沟通效率极低了,为什么?因为在今天社会化媒体,社交媒体的作用之下每个人都有自己构建自己信息渠道的能力这样一种方式,他今天获取渠道不一定从CCTV、人民日报了解,他可以通过自己建构起来的朋友圈就能够貌似满足他自己对于社会信息了解的需求。

因此我们传统媒介如何突破这种由社会关系构建的最后一公里,接触人的接触点和接触面就成了传统媒体传播的问题,今天传统媒体碰到的不是内容问题,而是渠道失灵的问题。

第二个就是我们的话语方式,一讲到主旋律我们就要摆事实讲道理,今天摆事实讲道理不能让人产生认同感,能够入耳入脑入心。

今天在逻辑之外需要更多成分在里面起作用,那些非逻辑和非理性的信息我们具体来说就是一种情感信息、关系信息,如果没有一种情感信息所引起的一种心理上的共振,如果没有关系信息的一种立场和这种利益的一种确认,在很大程度上你说的道理再对再严整,恐怕很难产生入耳入脑入心的认同感和社会的共振,这是我们今天主旋律传播当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希望对逻辑本身做出很好的分析处理,但是我们对于关系信息和情感信息话语方式的渗透,和这样一种重新整合其实我们缺少相应概念。这导致我们传而不通,说而无效的窘迫现实。

《我是演说家》身体力行,用自己讲述普通人的故事,用关系信息用情感这样一个元素的调用改变了我们的话语方式,形象的告诉我们说一个主旋律的东西应该用什么方式跟社会表达跟社会沟通,改变了社会的话语方式。这对主旋律的表达方式真的起了一个很好的探索作用。这是我对《我是演说家》社会价值的基本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