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呼吸机能否复制口罩机的跨界生产路径?

出品 | 高工机器人

公众号ID | gaogongrobot

作者 | 歌者



疫情之下,全球震荡。


截至4月16日上午,国外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达到1993514,目前仍迟迟不见拐点到来。在疫情的持续发酵下,呼吸机是抵挡死神的最后一张底牌,成为继口罩机之后,市场追逐的又一波热点。

抢购中国呼吸机?


为满足全球抗疫需要,全世界的呼吸机厂商都处在满负荷运转中。


德国政府日前与本国企业德尔格(Drager)达成了1万台呼吸机的购买协议,足够生产至年底了。意大利政府要求本国唯一一家呼吸机制造商将产量从每月125台增加到500台。作为全球最大的呼吸机制造商之一,瑞士Hamilton呼吸机已将产能提升了三成到四成,每天可以生产大约80台呼吸机。

即使这样,厂商的产能提升速度还是远远低于疫情蔓延的速度。据了解,目前全球呼吸机需求缺口至少是医院现有的10倍。正如纽约州州长安德鲁·库默说:“关键是呼吸机、呼吸机、呼吸机。这是最迫切的需要。”

而率先从疫情疯狂的泥沼中走出来的中国,被寄予了厚望。大量国家都在争抢中国呼吸机货源,这从他们派过来的运输设备可见一斑。其中,很多等待接收货源的运输设备是专机,还有直接把将军机派了过来。


“天价”呼吸机能否复制口罩机的跨界生产路径?

4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陈克龙表示,截至目前,已累计向全国供应各类呼吸机近2.9万台,其中向湖北供应近1.8万台,含有创呼吸机3000台;向国外供应各类呼吸机近1.8万台,含有创呼吸机4000多台。

作为国产呼吸机巨头的迈瑞医疗,在此次疫情中,产品需求暴涨,仅国内就翻了6倍多。据迈瑞医疗董秘李文楣介绍,2019年同期迈瑞的有创呼吸机品类月产能约五六百台,现在已经上升到近3000台。她表示,按照已生成订单的排期,迈瑞有创呼吸机的生产甚至已经排到第三季度。

谊安医疗,刚从中国抗疫中爬出来,又投入到了满足海外呼吸机订单需求生产中。在工人实行三班倒甚至连研发人员也上生产线工作的情况下,该公司的机器始终在不间断地运行着。谊安医疗董事长助理李凯说:“我们有成千上万的订单在等着交付。问题是我们能够多快地生产出这些呼吸机。”

鱼跃医疗负责人表示,从3月10日开始,公司收到的海外需求大增,目前已签订单超过万台,生产排期到了5月中旬。鱼跃主要生产无创呼吸机,现已出口近5000台。在鱼跃医疗的工厂里,呼吸机一测试就被拉到机场,“今天飞西班牙,明天飞意大利,后天飞阿联酋”。

面对疫情的刚性需求,新入局者出现了。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涉及呼吸机生产的企业共有992家;其中,90家企业的范围含“进出口”。而在今年2月1日-3月30日,我国共新增10家呼吸机企业,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00%。

此外,呼吸机价格也开始急剧攀升,目前涨幅至少在50%以上。而在投机倒把者的推波助澜下,纵使你有万贯家财,也难见呼吸机现货。

呼吸机能否复制口罩机崛起之路?


多么似曾相识的一幕!


现货奇缺、价格飙升、图纸公开,呼吸机市场现在上演的正是当初口罩机走过的路。那么呼吸机最终能否和口罩机一样,在全民总动员的号召下,实现产能翻身呢?

口罩机产能的迅速提升,主要是依靠转产、跨界的力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生产口罩的同时还顺便花三天时间完成了“五菱牌”口罩机的设计、制造、调试到成品下线的任务。

而来自诸多机器人企业的转产,更是让人见识了什么叫中国制造的速度。利元亨、拓斯达、埃斯顿、天机等机器人企业在疫情期间都纷纷推出了口罩机。绝大部分的自动化厂商也都针对口罩机生产特点推出了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快速布局并顺利导入产线。


呼吸机能做到这样吗?貌似很困难。

首先就技术难度来说,二者也存在巨大差异。


口罩机,是一种自动化控制装置,通过多种自动化控制技术来实现口罩的压合、裁剪、拼接等操作,最终实现口罩的自动化生产。由此来看,口罩机距离我们的机器人和自动化厂商并不远,相反由于在机械自动化制造领域的巨大优势,机器人企业生产口罩机反而显得有些大材小用了。

呼吸机则不然,尤其医用呼吸机为三类医疗器械,其研发生产需要跨学科知识的支撑,是集机械、结构、气路、控制、软件、算法于一体的产品。一台呼吸机的生产,硬件和软件都不能出错,压力驱动系统、患者回路、过滤器、阀门等任何一个零部件发生故障,整个机器就无法运转,其中算法作为呼吸机的“大脑”,需要不断优化才能达到最优状态。


即使是专业的医疗设备制造商,生产一台呼吸机也可能需要花费多达40天的时间。从零起步的跨界企业可能要花费18个月才能实现量产。上汽一天内完成了口罩机的结构设计,72小时内就做到了口罩机下线,效率高得可怕;通用汽车却因为迟迟交付不了呼吸机被特朗普连发三条推特痛批。


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有些“小作坊”胆敢拿到图纸后,就在自己后院捣鼓口罩机了。而跨界生产呼吸机的车企,都得找个医疗器械厂家以“1帮1”的模式联合生产,前者负责器件替代、生产组装,后者负责专业技术支持。

其次从供应链来看,也是困难重重。


生产口罩机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是研发,一个是供应链。当研发被轻松攻破后,口罩机后期产能承压也主要是因为核心零部件缺货所致

。据了解,超声波电源、换能器、焊头被称为口罩机的三大件,虽然供应紧张,但仍在自给自足范围内。


疫情期间,中国电子旗下中电锦江受四川省机械研究院委托紧急承担了近200套口罩机超声波焊机电源的研制和生产任务,并顺利完成交付。2月底,七一五所超声公司的超声波焊接系统日产量就达到100套,关键设备换能器日产量超400套。

呼吸机之所以为高端设备,就是因为需要一个全球的供应链来支持它的生产。呼吸机的核心零部件包括涡轮风机、各式传感器、芯片等,其中传感器是日本SMC和美国霍尼韦尔的天下,涡轮风机长期被欧盟和美国玩家占据;尤其是瑞士的Micronel,一条几十个工人的生产线,就占据了半数以上份额。国内龙头迈瑞和谊安生产的呼吸机,这一核心部件也一直依赖Micronel。


“天价”呼吸机能否复制口罩机的跨界生产路径?

以上信息来源公开网络整理,欢迎补充


即使是电机应用,国产供应也不尽如人意。一家呼吸机制造企业表示,他们正在考虑使用国产涡轮电机,但是调研后发现,国内厂家制造的电机以民用为主,由于医用电机对精密型要求高,投入大,且研发周期长,多数厂家不愿意生产。“进口电机在转速、低噪音、瞬间加速减速等方面的性能优势很突出,我们曾找过大陆和台湾企业,产品都不是很理想。”

当然供应链的形成也和市场份额有关,中国是口罩生产大国,却不是呼吸机制造大国,产能不足全球五分之一,满足全球疫情防控的需求不现实。

最后从产线导入时间来看,口罩机生产下线后就可以拉到客户现场去调试了,呼吸机属于医疗设备,受到各国的质量监管,生产测试耗时、认证周期长。除此之外,出口到国外还需要获得出口国家许可。

综合来看,无论是车企还是机器人、自动化厂商都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快速切入口罩机市场,而转战呼吸机却非易事。高工机器人发现,现在跨界呼吸机的企业基本都是汽车行业巨头,一直以来,车企都有制造业中的“皇冠”之称,即使这样他们在呼吸机的生产制造中也是压力空前。

结语


无论是口罩机还是呼吸机都给一些企业带来了一个红利期。当疫情结束之后,大部分企业还是会回到原有的行业进行深耕,口罩机只是一款标准设备,企业不会将全部精力放在口罩机上。但口罩机、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走红”,也让我们看到了医疗自动化行业的巨大市场潜力,一个新兴发展方向

此外,本次疫情对中国以口罩机、呼吸机为代表的设备

出海仍不失为一个契机。一方面,从产品出口的层面来说,出海是相关厂商正在进行的动作;另一方面,从医疗器械品牌的角度来说,实现真正的出海仍然是他们的愿望。

但这不仅是抵达欧美市场的机会,更是一次考验。在各国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情况下,中国的呼吸机能否借势以品质站稳脚跟,累积中国制造国际信用,是一场不亚于疫情的战斗,因为在这个特殊的高端制造战场中,不会有人给你第二次机会。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