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以天喻人的“攝生之道”---保全生氣

導讀:本文是借天喻人,要求人們注意攝生之道,保全生氣不至於衰竭。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止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箢槀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天地是清淨光明的,由於天德隱藏,運行不息,不自曝其光明,所以萬古長存而不下。如果天不藏德,顯露其光明,那麼日月就會無光,就好像人的空竅受到了邪氣的侵襲一樣,天氣因而閉塞,大地因而昏暗。雨霧瀰漫而不能上升,則雨露就不能下降,上下不相交通,陰陽不和,生長的泉源不能灌溉萬物的生命,就是很大的樹木,也難免凋謝了。惡氣不時發作,風雨沒有調節,當下的白露不能下降,所以草木枯槁,失去了它的繁榮現象。不正的賊風,急暴的大雨,頻頻發生,天地四時的秩序紊亂,破壞了萬物生長的規律,使得萬物的生命未到一半就夭折了。只有聖人能夠適應自然的變化,注意修養,所以身體沒有大的疾病;要是萬物都不能失於修養之道,那它的生氣就不會衰竭了。

違背了春生的氣候,少陽就不能生髮,肝氣就會內鬱而發生病變;違背了夏長的氣候,太陽就不能生長,就會使心氣內虛;違背了秋收的氣候,太陰就不能收斂,肺熱葉焦而產生脹滿;違背了冬藏的氣候,少陰就不能潛藏,腎氣就要衰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