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豫剧《朝阳沟》背后的民间故事

说说豫剧《朝阳沟》背后的民间故事

说说豫剧《朝阳沟》背后的民间故事

银环与栓保妈

聊《朝阳沟》前咱们先说说他在豫剧中的诞生过程,豫剧是根植于中原文化又具全国性影响的地方戏 剧种。在人们的记忆中,豫剧除了"花木兰""红娘""穆 桂英"等古装戏人物,就是现代戏《朝阳沟》。初创于 1958年的《朝阳沟》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豫剧现 代戏,经舞台演出和修改完善之后于1963年由长春电 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自问世以来,《朝阳沟》 创造了豫剧现代戏历经 60 年仍盛演不衰的奇迹。

说说豫剧《朝阳沟》背后的民间故事

天仙配

《朝阳沟》隐含的民间故事原型

《朝阳沟》隐含的民间故事"天仙配" "天仙配"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至东晋干宝《搜神记》的《董永卖身》。这一故事常常被中国传统戏曲改 编和借用,例如黄梅戏《天仙配》,越剧《织锦记》,更早 的还有青阳腔《槐荫记》,等等。豫剧《朝阳沟》写的是 城里姑娘银环"下乡"的故事,首先,《朝阳沟》主要人物之间的空间关系类似于 "天仙配"的故事原型。据故事讲述,银环生活在省会大 城市郑州,她的同学栓保生活在小山村朝阳沟,二人有 着明显的地域不对称关系,这种不对称关系在一定程度 上成为"下乡"矛盾的前提。从叙事意义上说,银环"下 乡"和"天仙配"中的七仙女"下界"具有几乎相同的文本 结构意义。而且,作品通过"落后人物"银环妈之口,反 复强调了"城里"和"乡下"的对立存在,突出了《朝阳沟》 人物之间的空间差异。其次,《朝阳沟》主要人物的身份 类似于"天仙配"的故事原型。据析,银环和栓保的关系 在本质上虽然是同学关系,但经过叙事手法的演绎则突 出了两人分属"城里人"与"乡下人"的区别。如银环说 "我是城里生来城里长""从未到过农村",而且"五谷杂 粮难分辨,麦苗韭菜分不清"。而栓保则表示"知道啥 再说啥,别光说那外行话"。这导致他在纠正银环对农 村的认知错误中进一步拉开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而 且即使栓保娘在说到银环下乡时,也是用"下来"一词, 如:"你是城里下来的学生。"以上的叙述手法使银环和 栓保二人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和七仙女董永相似的角 色功能意义。最后,《朝阳沟》人物的社会关系类似于 "天仙配"故事原型。主要人物银环和栓保之间的不平 等关系被剧中其他人物的存在加深了。听说银环要来 朝阳沟的时候,出现了以下"景象":"老支书大会宣传 小会讲,二大娘把红绿标语贴满墙,小妹妹一天村头接 几趟,我的娘睡不着只嫌夜长,我的爹逢人就说有了希 望。"栓保爹唱出的"这一次可是真来啦"的台词背后更 是隐藏着对城里姑娘"下乡"亦幻亦真的情感。这说明 银环的到来,已经不是银环个人的事情,也不是银环和 栓保两个家庭的事情,而是整个朝阳沟的一件大事情。 此外,银环妈作为城里人代表,举手投足间都充当了类 似于"天仙配"中拆散美好姻缘的力量。观众将《朝阳沟》构建为当代版的"天仙配"故事的 过程并非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而是通过无意 识地接受完成的,这就是无意识的误读。这种误读使 《朝阳沟》由思想政治宣传转化为传统民间故事,使富 含生命力的艺术形象从抽象的宣传说教中升华了出 来。而且《朝阳沟》已经传唱几十年,当今的话语环境 早已发生巨变,从某种程度而言,正是误读造就了《朝 阳沟》跨越时空界限的审美结果。

《朝阳沟》隐含的"和为贵"基调与大团圆结局

说说豫剧《朝阳沟》背后的民间故事

团圆和睦

《朝阳沟》虽然创作于特殊的时代话语环境,但其 并没有和当时大多数作品那样强调斗争和对抗,反而 表现出了"和为贵"的基调。《朝阳沟》的任务设置并没 有刻意渲染"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对立,在"和为 贵"理念的影响下淡化了人物形象之间的冲突。即使 唯一的落后人物———银环妈也很快发生了思想转变, 改变了与其他人物对立的特征。整部喜剧呈现出带有 民间文化色彩的"和为贵"思想,这也是民间话语对时 代话语融合的表现。

总之,朝阳沟是一部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新时代戏曲,它反映了中国建国初期社会的精神风貌和革命热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众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