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听眼见:一所学校有没有“实力”,应该由谁说了算?

经常见到各类“评选”,什么“十大名校”“优胜榜”“全球若干所”“全国若干所”之类的,虽然不少内行人见到了只是呵呵一笑,但懂行的人有多少?广告做得好,的确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不少学校还是热衷于迎合各类评选的标准,而为了满足各家学校的追求,类似的评选也是层出不穷。

正如许多“优质”的东西并不可靠一样,评选胜出的学校,一方面因为评选的标准未必科学,另一方面学校也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不会一成不变,因而所谓的“名校”,未必真的在方方面面都那么出色。

耳听眼见:一所学校有没有“实力”,应该由谁说了算?


有些评选还是比较合理的,比如“某年度德育先进单位”,只能说明这一年里,这个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取得了成就,上一年,下一年,另当别论了。教学方面、安全方面,也未必是“先进”。但要是评个“十佳”学校的话,这个“佳”的内容,到底涵盖了哪些方面、那就会有许多歧义。但如果总拿这个“十佳”的招牌去做宣传,可能就会让人以为这所学校每方面都很“佳”。

旅游到外地,寻找一些美食,经常被当地人笑话,说你们只相信网上的宣传,我们当地人从来不去那里。足以说明表面的“佳”并不能代表其真正的实力。

耳听眼见:一所学校有没有“实力”,应该由谁说了算?


作为重点高中的老师,没有能力去评价高校,但对于来自全市的各初中学校,根据多年以来来自不同初中的学生的表现,还是能够做出一些真实的判断的。

有的学生,往常成绩很不错,甚至占据了班里的头把“交椅”,老师的心目中,也就格外的看重他。但渐渐地,这个学生成绩“下沉”,不仅如此,其他方面的表现也未必很好。“把差学生教好是责任,把好学生教差是事故”,这基本上是重点中学的原则。老师们最怕的就是学生的“高分进低分出”,那是要毁学校声誉的,砸教师饭碗的。所以,对这类“下沉”的学生也就格外用心,免不了要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这种现象多起来,也就发现了基本规律。

耳听眼见:一所学校有没有“实力”,应该由谁说了算?


这类学生,有的来自农村的“优秀初中”,初三时,为保证升学率,不少中考无望的差生,要么被劝不参加中考,要么早早选择“复读”,只有中考可能出成绩的学生才受到“优待”,这类学生肯定人数极少,常常是各科老师围着一两个学生转,享受“研究生待遇”。也就是说,这类学生是由老师“手把手”教出来的,他们的成绩,基本上是“拔苗助长”的结果。上到高中,一开始他们能靠“惯性”冲一下,可渐渐地,不会学习的他们,就被其他学生超越了。还有部分学生,是经过“复读”考上来的,在初中时“耗费”过多,上到高中,没了后劲,“下沉”就成为必然。

但由于每年都能够有足够数量或比例的“优生”输送到重点高中,这些初中当然就引人注目,成为大家口中的“名校”了。

耳听眼见:一所学校有没有“实力”,应该由谁说了算?


有的学生,来自某些“制度苛严”的初中,他们所在的学校,可能引进了一些“名校模式”,在管理上,把学生“逼”到学习这条路上来,使学生的时间、精力很有保证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学上,采用“知识轰炸”‘强行灌输’的方法,把学生训练成“学习机器”。,在年龄、智力、基础等方面相仿的学生中,这种办法当然可以出成绩。于是,这些学校送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在成绩上、人数上也就领先,自然而然地成了“名初中”。只是,这些学校的学生,差不多已经被训练出“套路”式的思维模式,“苦学”是他们的绝招,面对高中海洋般的知识和更高层次的能力要求,就慢慢地力不从心了。

耳听眼见:一所学校有没有“实力”,应该由谁说了算?


倒是有一些学校,比较重视“素质教育”,学生在人格上完整独立,在性格上自由可塑,在知识上宽广扎实。虽然中考成绩并不突出,但基本能力俱全,学习劲头十足。善于接受,善于思考,很快就能够适应高中的新环境,掌握高中学习必要的技巧。这些学生,要么来自管理人性化的学校,要么来自层次较高、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公立学校。

了解这些“规律”之后,高中老师们对学生的认识、评价就有了新的标准,注重学生的素质,探知学生的潜力,而不是只看中考成绩。而对于初中学校的评价,也自有老师们的看法,而不再是宣传中的、广告里的那些词语。

耳听眼见:一所学校有没有“实力”,应该由谁说了算?


当然,基础好的、素质高的学生,自有自己的适应能力、变通能力、调整能力,不管有没有曲折,都能在高中阶段出色地完成学业,在高考中实现人生梦想。

正如生命力顽强的植物,即使把它栽在荒漠地带,经受风雨考验,也能在开始的枯萎后坚强地成活,茁壮地成长。而在温室里培育的花朵,移植到大自然的初期,鲜艳盛开,但饱经风霜后,可能盛况不再,勉强成活。这就是育人环境的重要性。

想必大学里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母亲高中的评价,大致也是如此。而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的的评价,恐怕是也同一标准。

耳听眼见:一所学校有没有“实力”,应该由谁说了算?


商品好不好,厂家说了不算数,得让广大消费者来评价。可惜“选优”的权利不在消费者手中,这就导致众多商品名不副实,甚至出现虚假现象。

又到高考、中考季,“招生大战”无法避免地到来了。不管哪个层次的升学,家长们煞费苦心地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可事实上,总有不少人非常失望甚至后悔莫及。究其原因,还是“不看疗效,只看广告”。我这里有个办法,告诉大家:选初中和高中,可以到高一级的学校,向老师们咨询一下,看看自己的孩子,适合什么样类型和特点的学校,怎样才能出最好的成绩。选大学,可以进每个学校的百度贴吧,看看本校学生和社会对这个学校的真实评价。

耳听眼见:一所学校有没有“实力”,应该由谁说了算?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谓“更好”,就是指更适合自己孩子的环境。一个孩子,他不可能只在一个阶段成长,家长得为其一生负责。假如,我这个环节只负责身高,你孩子来量时,我将其人为拉长了,让他“合格”地甚至“优秀”地通过,但后来却难以长高,你说,我这个学校怎么样?


耳听眼见:一所学校有没有“实力”,应该由谁说了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