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伯倫國際拍賣(深圳)大講堂:古人納涼解暑妙招,感嘆前人智慧

時至六月,天氣越來越熱,空調、冰箱、冰飲等都是必備品,以解炎炎夏日的焦灼難耐。在中國古代,沒有現代化製冷設備的古人如何解暑呢?小編整理出一套古人納涼解暑的妙招,領略他們令人驚歎的智慧。

巧製冰箱

紀伯倫國際拍賣(深圳)大講堂:古人納涼解暑妙招,感嘆前人智慧

青銅冰鑑(戰國)長76cm、寬76cm、高63.2cm

如果只看圖片,大家一定困惑於這件青銅器與解暑之間有何關係。

這件青銅冰鑑堪稱“世界上最早的冰箱”,也是當時祭祀中一種重要的禮器。如此奢華的器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只能是貴族才享用得起。

青銅冰鑑是由一個方鑑和一件方尊缶組成的青銅套器,方尊缶置於方鑑內,其底部一側有兩個長方形榫眼,另一側有一個長方形榫眼,安裝時,把這三個榫眼與方鑑內底的三個彎鉤扣合,其中一個彎鉤的活動倒鉤自動倒下後,可把方壺固定在方鑑裡而不晃動,製作十分巧妙。與青銅冰鑑配套的還有一把長柄青銅勺,勺的長度足以探到尊缶內底。

據《周禮·凌人》記載:“春始治鑑,凡外內饔之膳羞鑑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鑑。”原來,青銅冰鑑是古人用來冰酒的,尊缶內裝酒,鑑、缶壁之間的空間放置冰塊,在春夏之季就可以喝到冰爽的酒。“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楚辭·招魂》中的這兩句話就是說,夏天飲酒,撈淨糟沫後進行冰鎮,喝起來清涼味甘,煞是舒服。

夏季怎麼會有冰塊?不用擔心,古人自有妙計。每年大寒季節,古人就開始鑿冰儲藏,因為這時的冰塊最堅硬,不易融化,然後將冰塊藏到預先準備好的冰窖裡。冰窖都建在陰涼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鮮稻草跟蘆蓆鋪墊,把冰放到上面之後就覆蓋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然後密封窖口,待來年享用。

紀伯倫國際拍賣(深圳)大講堂:古人納涼解暑妙招,感嘆前人智慧

柏木冰箱(清)高82cm長91cm寬90cm

清代宮廷就普遍使用以天然冰製冷的木質冰箱了,這種器具當時被稱作“冰桶”“洋桶”,是由“冰鑑”演變而來的,它們一般為木胎,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製成。

圖中的柏木冰箱上有一對箱蓋,蓋上有4個銅錢紋開光,用於將箱蓋提起。箱內設一層格屜。盛夏時節,天氣炎熱,在格屜下放置冰塊,將食品置於屜板之上,而箱內四壁用鉛皮包鑲,可以隔絕外面的熱氣進入箱內,利於冰塊保持低溫,對箱內儲藏的食品起到冷凍保鮮的作用。冰箱外部的兩個側面各安兩個銅提環,以便提拉冰箱之用。冰箱下承柏木座,座面、束腰及鼓腿拱肩處均包鑲銅片,足下連託泥。冰箱造型簡潔實用,設計巧妙,但由於木冰箱的成本較高,使用場合主要限於宮廷和上層權貴之家,因此流傳至今的實物並不多見。

紀伯倫國際拍賣(深圳)大講堂:古人納涼解暑妙招,感嘆前人智慧

楊凝式(唐)《夏熱帖》 草書 紙本23.8×33cm

唐代書法家楊凝式曾書一封信札《夏熱帖》:“凝式啟:夏熱體履佳宜,長□酥密水,即欲致法席,苦非□□□乳之供,酥似不如也。(以下數字殘損難識)病?(下二行殘損)。”內容大致是,因天氣炎熱,送給僧人消夏飲料“酥密水”表示問候。酥密水是夏日解暑“神飲”,古時冬日鑿取冰塊,藏於地窖之中,待炎炎夏日取出,“積素冰於幽館,氣飛結而為霜”,既可降暑,又可製造冷飲。這在當時雖是個稀罕玩意兒,但楊凝式當過太子太保,所有他還是享受得起的。

心靜自然涼

先秦時,人們總結出了一套辦法,《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是這樣說的:“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顯然,這裡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動輒生氣發怒。“內經”這句話,也是後人過夏天的一大行為準則,通俗說來,就是“心靜自然涼”。

“心靜自然涼”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唐代文學家柳宗元便直言做不到。他在被貶到湖南永州時,夏夜酷熱難忍,無法入眠,半夜索性起來登樓納涼,曾寫下《夏夜苦熱登西樓》詩:“諒非姑射子,靜勝安能希。”意思是,想要我以心靜戰勝炎熱,實在毫無希望。 不過,如此挑戰,北宋書法家蔡襄竟然做到了。蔡襄在手札《暑熱帖》中寫道:“襄啟:暑熱,不及通謁,所苦想已平復。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精茶數片,不一一。襄上,公謹左右。牯犀作子一副,可直幾何?欲託一觀,賣者要百五十千。”

紀伯倫國際拍賣(深圳)大講堂:古人納涼解暑妙招,感嘆前人智慧

蔡襄(北宋)《暑熱帖》 行書 紙本23×29.2cm

從手札的內容可以看出,蔡襄頗通情理,“暑熱,不及通謁”,不去人家拜望,省得招人煩。炎炎夏日,通情達理的他也不免抱怨,感喟“日夕風日酷煩,無處可避”,但最終上升到人生哲學的高度,“人生韁鎖如此,可嘆可嘆”。唯有喝點清茶,稍帶送友人精茶數片,可解暑熱,感受些人生情趣。亦可謂心靜自然涼,由此可見,心態改變狀態。

紀伯倫國際拍賣(深圳)大講堂:古人納涼解暑妙招,感嘆前人智慧

馬愈(明)《暑氣帖》 行書 紙本23.7cm×38cm

明代書畫家馬愈不僅心態好,還很會擇時選地,他曾書《暑氣帖》邀請朋友醫相先生來訪敘舊:“暑氣初平,頗有涼思。十一日敬潔一觴,敢請移玉過寒舍話舊片時,惟不外是荷。署款:馬愈奉醫相杜先生閣下。”其大意不難理解。由此大家也可獲避暑之法:若想暑氣消退,只待傍晚時分稍見涼意,便邀朋友來相聚話舊。暑氣初平,心情舒爽,屆時備上酒菜,三兩知己對坐小酌,共話文章,暢敘友情,那是何等快活。

依靠調整心態解暑的效果實在因人而異,為了適應炎熱,古代民間首先提出了“納涼”概念。

紀伯倫國際拍賣(深圳)大講堂:古人納涼解暑妙招,感嘆前人智慧

馬麟(南宋)《靜聽松風圖》 絹本設色226.6×110.3cm

“納涼”,又叫“乘涼”。如何納涼?不同時代有不同選擇,但蔽日遮陽,避免陽光直接照射,以降低體表溫度是最普遍的方法。如唐代,人們喜歡搭涼棚以避暑。儘管涼棚並不是唐代的發明,早已有之,但長安人在用涼棚避暑上更有創意。明高濂《四時幽賞錄》記載了不少古人的“夏時逸事”,“避暑涼棚”說的就是當時京城人的納涼現象:“長安人每至暑月,以錦結為涼棚,設坐具為避暑會。”

紀伯倫國際拍賣(深圳)大講堂:古人納涼解暑妙招,感嘆前人智慧

燕文貴(北宋)《納涼觀瀑圖》 絹本設色23.7×24.8cm

“避暑會”,有點像現代的戶外“納涼晚會”,到宋代依然很流行。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是月巷陌雜賣”條,北宋“都人最重三伏,蓋六月中別無時節,往往風亭水榭,峻宇高樓,雪檻冰盤,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鮓新荷,遠邇笙歌,通夕而罷。”但“避暑會”應該是古代“有錢人”的納涼方式,民間則大多是在樹下搭個簡單的涼棚,或到洞穴等陰涼、低溫處避暑。俗話所說的“大樹底下好乘涼”,正是古人避暑的經驗總結。

這一年,香港紀伯倫國際拍賣公司不僅保持了傳統板塊中的優勢地位,同時在拍賣門類方面也勇於創新和嘗試。得力於廣大藏家和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實現了穩中求勝,眾多活躍的資深藏家直接參與競拍,保證了成交率,同時也出現了不小的驚喜。不少主題與特色專場競爭激烈,成交遠超預期,新買家積極參與極大地提升了市場的信心,促成了更多的中檔價位作品的成交。特別是古代書畫作為紀伯倫的優勢項目,許多重要稀缺的作品大都是領域中最資深的藏家直接參與。同時我們也發現了大量新鮮血液注入,不斷為市場帶來了新的發展和活力。

2018年,是紀伯倫國際成立的第九個年頭,佈局未來,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和不斷進步的藝術品拍賣業,紀伯倫始終堅持誠信、專業的經營理念,並且不斷尋求正規化、企業化的發展方向,力圖把紀伯倫國際拍賣行打造成國際藝術品交易的一流平臺。


藏品送拍點擊右上角“關注”私信“輸入”聯繫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