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南國奇葩——君子蘭

黃公度(1109—1156),字師憲,號知稼翁,南宋興化軍莆田東里巷(今莆田市城廂區英龍街)人,出生於世代簪纓的官宦家庭,是繼徐鐸之後宋代第二位莆籍狀元。黃公度父親仰慕其先祖、東漢隱士黃叔度(名憲),故給他取名為公度,字師憲。黃公度一生剛強正直,潔身自愛,因不事奸佞,不附宵小,屢遭排斥,不受重用。不幸英年早逝,卒年僅四十八歲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雁陣山——黃公度塑像

一、文冠天下,御賜閣額

黃公度八世祖黃滔是晚唐五代“福建文壇盟主”、閩中“文章初祖”。曾祖父黃陟是北宋元豐四年(1081)貢舉,官至大理寺評事。祖父黃邈與其父及兩位兄長同科中舉,“家鄉人莫不引以為榮”。父親黃靜,字至一,於政和二年(1112)登甲科進士,初授參軍;數年後,詔令升秘書省正字,轉國史院編修,又升任校書郎,通判澧州(今湖南澧縣),敕差提舉京西路茶鹽事,以功累贈中奉大夫,官終朝奉郎。黃門世代官德家風俱佳,從小耳濡目染,造就其剛正忠直秉性。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披綿黃雀美

紹興八年(1138年)戊午科禮部會試,朝廷取進士293人,莆籍舉子15人榜上有名。此年,試題為《天子示以德為車》。黃公度“敢將詩律鬥清新”,闡釋儒家以德治國政理,強調“厚德載物,動以中規”的政論,得到主考官的讚賞,名列進士第一為狀元。莆籍舉子陳俊卿第二為榜眼,73歲的林鄧為“榜尊”(年紀最大的進士),18歲的龔茂良為“榜幼”(年紀最小的進士)。地處偏僻的福建路興化軍竟然魁亞同登,尊幼蟬聯,轟動京城。發榜後,光祿寺擺宴,高宗皇帝親臨祝賀,對興化人才輩出很感興趣,問“卿土何奇?”黃公度答道:“披綿黃雀美,通印子魚肥。”而陳俊卿口出奇對:“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高宗聽罷稱讚不已。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雁陣山門

恰逢黃公度的從弟黃童在此榜亦聯袂登第,意氣風發的黃公度詠詩抒懷:“蘭省三千士,莆陽十五人。此時鄉曲會,異日廟堂身。”黃公度小時曾寄居於莆田涵江鰲山村姑母家中,在附近的雁陣山讀書。雁陣山系莆田囊山餘脈,海拔約60米,為涵江望江片的最高點,突兀於興化灣之濱,東瀕臺灣海峽,四周蒼松翠柏交蔽,清靜宜人,是一絕佳讀書處。公度仰青松之凌雲,臨大海之壯闊,時刻感受松濤海浪的薰陶,盡得大自然之靈氣,文章詩賦與日俱進。雁陣山頂有一雁陣塔是古時臺灣海峽的重要航標。據說抗戰期間,為防止日寇將雁陣塔作為轟炸贛南蔣經國行營的航標,蔣經國下令將其炸燬。2013年5月,雁陣塔按原樣重建竣工。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莆田新二十四景之一——雁陣塔

黃公度文魁天下後,高宗皇帝親自書寫“登瀛閣”三個大字賜黃公度雁陣山讀書處,以示嘉獎。為謝皇恩,黃公度寫下了《御賜閣額》詩二首:“傑閣侵霄漢,宸章煥壁奎。內庭頒寶宴,中使揭璇題。信誓山河固,龐恩雨露低。寒儒倚天祿,目斷五雲西。”“功掩蕭何第,名超崔氏堂。孤忠扶社稷,一德契穹蒼。金碧飛翬外,鸞虯結綺傍。落成紛賀燕,弱羽得高翔。”而立之年的他,凌雲壯志,喜悅之情,躍然紙上。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宋高宗手書——登灜閣碑

二、奸臣當道,報國無門

狀元及第後,黃公度被授籤書平海軍(今福建泉州)節度判官,兼南外宗簿,紹興八年(1138)赴任。他在泉州任上前後達七年之久。宋時,太守任期一般二至三年,黃公度任節度判官期間,先後迎來送往三任太守,而他未得升遷,仕途的艱辛難免讓他灰心。他曾在《迓泉守晚宿囊山》詩中寫道:“ 山木轉斜暉,秋風動客衣。露華侵坐冷,星宿傍簷稀。樓迥鐘聲隠,更長燭影微。年來倦奔走,早覺利名非” 。莆田囊山是古驛道,這首詩應是他迎接泉州太守夜宿囊山驛站時所作的,詩中流露出對功名利祿的厭倦。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莆田二十四景——古囊列巘

黃公度初入仕途時,左僕射兼樞密使(即左相)趙鼎對他十分賞識,兩人詩書酬答,結下文字之交。當時秦檜晉升為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兼樞密使(即右相),與趙鼎面和心不和,但很看重黃公度的才氣。後來,見他黃公度和趙鼎私交甚好,秦檜便心存芥蒂。趙鼎擔任過兩次宰相,既支持岳飛抗金,又舉薦過秦檜,但終因反對秦檜議和遭到秦檜的打擊,被一貶再貶,謫居潮陽,後絕食而死。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泉州開元寺雙塔

在一個動盪腐敗的年代潔身自愛、不移操守,卻因為忤逆奸臣而不容於官場,這是個人的不幸,更是國家的悲哀。正是因秦檜懷恨黃公度與趙鼎關係密切,不肯依附,致使大魁國器長久滯留南州卑職之上。但黃公度仍時刻憂慮國家安危。他與陳俊卿、龔茂良、方翥等既是同鄉,又是同科,都是正直之士,氣味相投,心聲相應,交遊甚密,常有詩詞唱和。黃公度曾詠歎:“平生憂國意,客至問朝廷。”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莆田二十四景——鍾潭噌響

人們常說:文人相輕,一山容不下二虎。但黃公度與陳俊卿兩人更是終生保持了兄弟般的情誼。剛出仕時他們都在泉州任職,黃公度初授泉州節度判官,陳俊卿初授泉州觀察推官。他們經常聯袂出遊,互訴鬱悶,共憂國難。黃公度與陳俊卿相見之時,常常是“話因久別卒難盡,情逐杯深那更辭”。兩人對酒吟詩,一坐就是半天,情未盡了心有餘恨。這種情份,遠不止酒逢知己千杯少所能比擬的。當兩人分別之時,也是時常寄詩表達思念之情。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莆田白塘李富紀念館

韓世忠麾下莆籍抗金名將李富,曾邀黃公度遊覽位於莆田白塘湖的聖墩順濟廟。李富(公元1085-1162年) 字子誠,號澹軒,莆田涵江洋尾人。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連陷南京、臨安(今浙江杭州市),李富捐家財募義兵三千人,攜糧響,乘舟楫,北上抗敵,隸名將韓世忠部,致金兵敗退。宣撫使李綱薦其任殿前統制司幹辦公事官。李富曾上書言收復失地為秦檜所扼,降承信郎。李富遂榮歸故里,致力於家鄉公益事業,建石橋34座、涼亭多座,築海堤,墾埭田280多公畝,重修囊山寺、重興寺和滿月院,修興化軍學,創梅峰書院並親自講學。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桃源洞——南宋名相李綱題詩

白塘湖是閩中地區著名的天然淡水湖,水面積約300多畝。湖中央有一小小的湖心島——浮嶼。當年李富從海道北上抗金時,途遇特大風浪,他祈求媽祖保佑果然化險為夷。為感謝媽祖救難之恩,李富功成名就後重修聖墩順濟廟。黃公度慨然題詩:“枯木肇靈滄海東,參差宮殿崒晴空。平生不厭混巫媼,已死猶能效國功。萬戶牲醪無水旱,四時歌舞走兒童。傳聞利澤至今在,千里危檣一信風。”他借詩抒發自己報國無門的遺憾。這也是歷代名家現存最早的以媽祖廟為題材的詩作。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莆田二十四景——白塘秋月

儘管世路危艱,仕途險惡,黃公度卻始終保持士人的節義情操。恰如其《早春紅梅盛開有感》詩云:“不與雪霜分素豔,卻隨桃杏競芳辰。自知孤潔群心妬,故著微紅伴早春。”“少年桃李競青春,回顧寒梅已丈人。強欲施朱追俗好,誰知翻是失天真。”潔身自愛,不肯失節媚俗,是他久不得升遷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白塘洋尾——《榮歸府栢坊》

三、謫貶嶺南,躬身為民

紹興十五年(1145)9月,黃公度泉幕任滿,“召赴行在”。時秦檜當國,喪權辱國,推行“和議”,迫害抗金志士,抗金名將岳飛被殺害,中興賢相趙鼎被斥逐,是南宋朝廷最腐敗的時期。他深知自己不合奸相秦檜之意,認定此去京城赴任凶多吉少,但“迫於君命,不敢俟駕”。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分水關——古驛道

赴京途中,黃公度行至福建福鼎與浙江蒼南交界的分水嶺時,但見落葉蕭蕭,北雁南飛,想起功業難就,知友飄零,不免百感交集,觸景生情,吟詩一首:“嗚咽泉流萬仞峰,斷腸從此各西東。誰知不作多時別,依舊相逢滄海中。”詩作賦予山泉以生命和感情,把它們的分流寫成友人之間無奈的離別,並預言殊途同歸,後會有期。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西湖嶽王墓——秦檜跪像

黃公度抵京述職後,被授秘書省正字。不料赴任才數月,厄運即刻降臨。秦檜暗使言官彈劾,誣告黃公度替趙鼎搖唇鼓舌,說他過分水嶺時所作的詩是為趙鼎而作。黃公度因此被罷官還鄉。他傲然不屈,既不怨天尤人,更不屈膝事奸,保持著正直文人的清高氣節。後來,朝廷命他到台州主管崇道觀。秦檜猶不解恨,再以嶺南荒惡之地謫之,令他擔任肇慶府(今廣東肇慶)通判,後兼攝南恩郡守。宋時,嶺南乃霧瘴之地,貶謫至此,與流放無異。此後六、七年,黃公度均在嶺南偏遠之地擔任小官吏。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肇慶星湖風景區

南恩小壘,地處南海一隅,地荒遠而人多鄙薄。黃公度體恤民眾疾苦,裁決滯留訟案,廢除橫徵暴斂。針對喪家殺牛備酒、破產舉辦齋祭的陋俗,親自作文諭導禁絕之。又增撥學廩二百餘斛,選擇秀民勸學習禮,學風大興。該州自唐貞觀時置郡,至此時才有士子首次登第。 \u0010他躬身郡務,政績斐然。黃公度在《再用韻書懷》詩中寫道:“行行漸漸入瘴鄉,官事從人笑我侵。越俎代庖真有愧,逢場作戲本無心。賓僚假日一杯酒,杖履西園十畝陰。政爾無能落閒處,且從猿鳥覓知音。”顯示出政事的輕鬆自如,亦不免有虎落平原,懷才不遇之傷感。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虎落平原

四、英年早逝,賢名流芳

秦檜居相位達十九年之久,一代忠良君子盡遭其陷害,致使國家元氣大傷。秦檜禍國殃民的行為臭名昭著,惡貫滿盈。黃公度身為狀元,一生官職之低,升遷之慢,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黃公度前後幾科狀元如張九成、劉章、王佐、趙逵等,皆因不肯喪節曲附,無一不被貶謫,直至秦檜死後方被起用。秦檜死後第二年,即紹興二十六年(1156),黃公度被朝廷召回,任左朝奉郎。高宗曾詢問黃公度政事,他乞請高宗“總乾綱,厚風俗”,被嘉獎採納。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杭州西湖

黃公度曾向朝廷上了兩道奏摺。在《論收還威柄問題》,黃公度指出:大臣可論議朝政,“如或議論不同,許各以己見次第敷奏,然後自以聖意斷而行之,天下幸甚”。在《論開放言路問題》,他認為:“國家之患,莫大於以言為諱。……臣愚伏望陛下寬謗訕之禁,下求言之詔,使人曉然知前日以言語獲罪者,皆非聖明之本心,自可日聞嘉言,感召和氣,實萬世太平之基。”在奏摺中,黃公度痛斥秦檜弄權之奸,直指高宗治國之失,均為治國之大政,切中時政之弊。顯示其治國、平天下的卓識真知,精忠報國的赤誠與勇氣,真不愧為翰林翹楚,大魁國器。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皇苑森嚴

高宗賞識黃公度的忠耿,不久下詔任命他為吏部考功員外郎。 然而,寵信與榮耀對於青春已去、病體奄奄的黃公度已毫無意義。黃公度長期遭受秦檜的政治迫害,加上嶺南霧瘴的常年侵害,身心疲憊,早已滿頭霜雪,病魔纏身。不到半年,這位正直、儒雅、與世無爭的南國君子、興化奇才,便默默地病死於任所,年僅四十八歲。時朝野上下“聞者皆以所蘊未究為惜”,都說“以公度之才識,造福國家,當有一番成就”。噩耗傳到黃公度貶謫之地的嶺南,“邦人像而祠之”,朝廷贈二品正奉大夫,葬於莆田天馬山麓楓蓮塘樟林,故此林稱之狀元林,此山名為狀元山。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莆田二十四景——天馬晴嵐

雖然黃公度官職較低,仕途不達,《宋史》無傳,但其好似雪裡孤芳之梅花,詩文與氣節皆不朽。宋代名相陳俊卿稱其文“典重溫雅,如其為人”,其詩“格律森嚴,興寄深遠”,“自成一家”,並說他“以文章魁多士,有盛名於時,胸中灑落,議論宏壯”。黃公度著有《知稼翁集》十一卷,《知稼翁詞》一卷。《四庫全書》收錄《知稼翁集》二卷,《知稼翁詞》一卷;《全宋詞》收其詞十五首;《宋六十一家詞選》中載其小令數篇。

莆陽風流——南宋狀元黃公度傳略

莆田二十四景——湄嶼潮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