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小夥伴,謝謝你,讓我認識了世界

週末帶娃在小區廣場玩,和鄰居媽媽在一旁聊天,一會小Y跑過來說:媽媽媽媽,小明用水槍接自來水噴我。我已經告訴他了,要節約用水,非洲的小朋友都喝不上水。

我真是又驚又喜。平日裡噴灑別人的那個調皮孩子也會說別人了。

因為,平時在家裡,我就是這樣教育孩子的。只要他洗手超過3分鐘,我就開始吼:節約用水,非洲的小朋友都喝不上水。

4歲的小朋友對非洲的瞭解有限,非洲是遙遠的地方,有很多大草原和動物,聽媽媽說非洲的小朋友用水困難。

因此,當收到《7個孩子的一天》的時候,小Y立刻喜歡上了這本“全球化視野”的繪本。

因為書中就有一位非洲小朋友,透過他的一天生活,對非洲這個遙遠又陌生的地方有了更深的瞭解。

親愛的小夥伴,謝謝你,讓我認識了世界

《7個孩子的一天》,介紹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7個孩子真實的一天生活,他們來自意大利、日本、伊朗、印度、秘魯、烏干達和俄羅斯。7個孩子有男孩有女孩,雖然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但大家都喜歡玩遊戲,喜歡吃好吃的東西,還有大家都去學校上學,學習文化知識。

最最重要的是,這本書裡的孩子都很接地氣,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吃穿住行,玩耍學習,和正在閱讀繪本的小讀者你我一樣。

《7個孩子的一天》的作者馬特•拉莫特,畢業於世界頂尖設計學院羅德島設計學院,是美國ALSO設計公司創始人之一。他以7個孩子為原型,創作了書中的人物形象。

一開始有點擔心孩子不喜歡這本書,因為書中的7個孩子年齡最小的7歲,都比小Y大。

娃:我很喜歡這本書。與挖掘機那本一樣喜歡。

媽:為什麼?

娃:因為它很大。也喜歡裡面的內容。

是嗎?沒想到尺寸也成了小朋友選擇的理由。


因為真實,所以親切

書籍中的插圖,印象最深刻的是第6頁上的全家福圖片和後面的7個孩子的家庭照。

翻看著前後兩幅圖片,感受到了“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句話。

這些家庭的著裝、姿勢可能與照片有差異,但笑容與神情都是一樣的。

世界對於我們來說,變成了一個個家庭,真實、親切,觸手可及。

親愛的小夥伴,謝謝你,讓我認識了世界

親愛的小夥伴,謝謝你,讓我認識了世界

《7個孩子的一天》的作者馬特•拉莫特,根據7個孩子的日常生活,創作了這本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繪本書籍。

這7個孩子,好像他們就生活在我們的周圍,推開門,就能見到他們。

感謝7個家庭的分享,讓我們以小見到,透過個體看世界,對陌生的國度和世界有了具體的認識。

“對好奇國外的孩子們的生活的讀者來說,馬特•拉莫特的《7個孩子的一天》帶領他們參與地球上的七個國家的日常生活,包括印度,烏干達,俄羅斯和日本。引人入勝的圖片和簡單直接的語言,以及尾頁七個家庭的真實合照,強調了人們分享真實生活的意義。”——英國《衛報》

此前對烏干達,僅限於地理位置,知道是非洲國家。通過《7個孩子的一天》,知道了烏干達人民的日常生活。

香蕉是烏干達人民的主食,早餐中的馬託基是烏干達國宴的主菜。

“馬託基”是以一種不甜的香蕉品種為原料,剝皮搗成泥狀,蒸熟後拌上紅豆汁、花生醬、紅燒雞塊、咖喱牛肉等配料的本地食物。吃過“馬託基”的人,普遍稱讚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飯”。

午餐和晚餐,青香蕉都是主菜。

親愛的小夥伴,謝謝你,讓我認識了世界

作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烏干達工業基礎薄弱,主要以農業為主。因此,孩子們上學的道路是崎嶇的山間小路,道路兩旁是桉樹和香蕉樹。相比較來說,烏干達孩子們上學的教室,條件就差一點,幾個孩子擠在一張長書桌上。

烏干達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瓦希里語。這一點,從插圖中可以看出來。

烏干達小朋友達弗恩用魯託羅語和英語書寫自己的名字,使用的是拉丁字母。

親愛的小夥伴,謝謝你,讓我認識了世界

我們的一天是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

《7個孩子的一天》的作者馬特•拉莫特,為了創作這本書,尋找了幾代人都生活在同一個國家的家庭,即原始的傳統家庭,而非移民家庭。因為這些家庭遵循著從父輩那裡繼承的獨特傳統。

而這7個家庭不同的生活方式,讓我們看到了各自的特色。

親愛的小夥伴,謝謝你,讓我認識了世界

我們都是一日三餐,吃著各具特色的食物。

早餐:伊朗的巴巴里麵包,秘魯的菜蕉,烏干達的馬託基,日本的味增湯,意大利的能多益醬,俄羅斯的卡莎,印度的奶酪餡餅;

吃過早餐去上學,有的步行去學校,有的坐校車,有的是父母開車送去學校,透過圖畫頁面,我們看到了各個地方的生活環境。

有的條件好一些,寬闊的馬路上車水馬龍;,有的條件差一點,是崎嶇的道路。

雖然我們說著不同的語言,寫著不同的文字,但是,我們都在教室裡跟著老師學習文化知識。

親愛的小夥伴,謝謝你,讓我認識了世界

吃過午飯,我們會休息娛樂,與同學在操場上跳繩。放學後或者週末,與朋友一起踢足球,丟石子,打冰球,或者到馬場騎馬。

雖然我們遠隔萬里,遊戲的名稱有出入,但內容可能是一樣的。比如印度的“手帕小偷”,與我們的丟手絹就很像;日本的“冰鬼”遊戲與我們的木頭人類似。

放學回到家裡,我們都會幫家裡做家務:掃地,晾衣服,照料玉米地,照顧弟弟,幫忙做晚飯,我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親愛的小夥伴,謝謝你,讓我認識了世界

晚餐時刻,我們都喜歡全家人聚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吃飯,交流一天的生活。但是,伊朗和意大利的小夥伴,只能週末全家共進晚餐。

入睡前,我們會與家人一起開展一些休閒活動:下國際象棋,玩康樂球遊戲,做汽車模型,讀故事書,看電視聊天,或者輔導弟弟做作業。

親愛的小夥伴,謝謝你,讓我認識了世界

我們睡覺的地方各不相同,但是我們都會進入甜蜜的夢鄉。

我們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是,我們擁有同一片夜空,看到的是同一個月亮!

書中的這幅插圖意味深長,讀到最後,大家都會心一笑。


一點小遺憾

拿到《7個孩子的一天》一書,告訴小Y這本書講的是世界各地7個國家孩子的一天。

——媽媽,有中國嗎?

掃了一眼,沒有。“亞洲有日本小朋友,就不會有中國了。”我這樣告訴孩子。因為我們都是亞洲國家。

中國這麼大的市場,這麼多的入口,這麼多的孩子,有點可惜呢。心裡還是有點不甘心。

親愛的小夥伴,謝謝你,讓我認識了世界

——爸爸,你認識這些文字嗎?

——不認識。

——我認識這個字,北京的京。

聽到父子倆的對話,我忙插話:

——是的,這是日本小朋友寫的漢字,使用的是日本漢字。

——媽媽,這是我們的漢字呀,北京的京。

——說來話長,日本的漢字也是中國的漢字,是從中國傳過去的。等有時間媽媽給你講。

作者為啥不寫一個日本文字呢?那樣有日本特色又容易區分解釋。

親愛的小夥伴,謝謝你,讓我認識了世界

《7個孩子的一天》之所以如此吸引孩子,是因為內容的真實親切。

——我比他小2歲,比他小3歲,11歲他最大。

——我喜歡吃麵包,喜歡喝牛奶,他們早餐也吃麵包。日本的早餐沒有面包。

——我也和他們一樣做家務,

——是嗎?你做什麼家務呢?

——拖地。爸爸媽媽上班的時候,我幫外婆拖地。

在閱讀與比較之中,孩子看到了各國小朋友之間的相同和差異,對世界,國家,地域,文化有了具體的印象,不再是陌生的詞彙,遙不可及的內容。

這樣的角度,更容易加深孩子的理解吧。

@擦亮星星,愛家人愛讀書愛旅行愛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