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少年游,少年愁

丹尼尔笛福不愧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

鲁滨逊漂流记:少年游,少年愁

鲁宾逊漂流记的文字虽很简单(也许是翻译的原因),但故事的代入感强烈,引人入胜,令人不自觉的想要设身处地。

鲁滨逊这一场少年游应会激荡得无数少年热血沸腾,毕竟书单推荐时注明了最适宜青少年阅读,而这些青少年大多走着无法反抗的求学之路。

鲁滨逊出走时是十九岁的少年,经三十五年的历练,归来已过不惑,收获颇丰不得不叹,老外自是想不到这伤春悲秋的感叹,但他的确被纯粹的中国文字升华了许多打动人心的内容。

哪个少年不做梦,哪个少年没有梦呢?年幼时的我喜欢辛弃疾的少年愁,时至而立之年依旧常想起,似乎会跟定我一辈子,仿佛心里始终住着少年时的自己: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鲁滨逊漂流记:少年游,少年愁

少年游自然是离不开少年愁,无愁便无游。这梦就像一场愁,大多数人忧心忧虑的想要实现和证明,满怀希望的奋斗和努力,而很多时候一场为了梦想抛开所有安逸的少年游却仅仅停留在“为赋新词强说愁”上。

离经叛道的少年多半不被社会所容,除非他真的能换来一个鲁滨逊似的结局,又能摆脱掉中国五千年来积累下的道德绑架。所以中国少年的梦多半循规蹈矩,书写于笔墨之间,那些真正为梦狂奔的人总被视为另类,然在最后被视为偶像,令一众不再少年的人暗自懊恼地在心里叹一句悔不当初:

悔不当初枉少年,犹记儿郎梦道牵。

谁人不叹少年时,寸寸光阴多负春。

多少人的少年愁变成了中年忧虑和晚年遗恨呢?


鲁滨逊漂流记:少年游,少年愁

有时候我总梦见学堂时的自己,总是执着于一念,也会忘了为何执着,成家立业不曾丢了这梦境,甚至有了孩子后依然会更深刻的梦着,仿佛年幼时的不甘心将自己的灵魂剖离了出来留在原地等我,然后等得不再耐烦,开始追逐我,无奈时光不待,她追得紧却也只是追得近罢了,我很想停下来等等,再看看少年时的自己,这时候梦外不是被一只小脚踢醒就是被一只小手横扫,然后梦醒,很清醒又多半也夹杂些未完待续的念头,看看时间,可能是凌晨或是清早,无论如何都希望自己还能入梦。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真的很喜欢做梦,清楚地梦到小学放学路上遇到的一位学长,他还是青涩稚嫩的年纪,说不出“恨生在农民家庭”的苦,梦到中学课堂上的语文老师说“你的字还要多练习”,梦到高中暗恋过的那个男生对我说“喜欢你”,梦到大学时宿舍里的欢声笑语,每每梦到舍友们团聚的情景后,醒来总会不自禁地数一数多少个年头......虽说梦里也有过不快,哭泣和呐喊,但能做梦总好过无梦可做,有故事总好过空白一页,在梦里可以肆无忌惮地离经叛道,也不枉曾少年一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