僥倖的殘破——明朝古寺智化寺(2)

欣賞完古老的京音樂,博學的志願者導遊開始介紹起傳承人進行音樂演奏的大殿。在大殿的角落裡,擺放著一面大鼓,原先是擺放在剛進山門的鼓樓裡,大鐘在鐘樓裡,鐘鼓樓並列在進入山門後的東西兩側。


僥倖的殘破——明朝古寺智化寺(2)

鐘樓

僥倖的殘破——明朝古寺智化寺(2)

鼓樓

如今鐘樓的鐘被封在二層,無法見到,只能聽到鐘聲的錄音回放。鼓卻因為一個偶然的原因,離開了鼓樓,如今被擺放在大殿裡。

鍾是銅的,夠結實,600年的時間,仍然掛在鐘樓裡,據說鐘上鑄造的銘文仍然清晰可見。鼓就是木頭上包一層牛皮,牛皮可存不了600年,而且木頭鼓身也腐朽了一半,但另一半還保留著當年的痕跡,於是拉到外地去嘗試修復。

僥倖的殘破——明朝古寺智化寺(2)

半側的大鼓

在拉到外地修復的時候,鼓樓的重建工作也同時展開。等大鼓修好悲劇了,鼓樓修小了,鼓塞不進去。鼓樓重建得不容易,大鼓修復得同樣不容易,考慮到將損失最小化,只好把大鼓擺在大殿裡,因為京音樂也在大殿演奏,不說明還以為是樂器的一部分。

僥倖的殘破——明朝古寺智化寺(2)

大鼓側面

事情有些尷尬,所以對大鼓沒有文字說明,每次志願者講解員都要把大鼓為什麼放這裡解釋一遍。只不過這件尷尬的事,用文字記錄下來也許更尷尬。

只好由不斷更替的志願者導遊把這個尷尬的典故傳下去,反正沒文字記載,當某一天導遊也忘記這個典故或者上邊不許再提,當初的修復方就可以對這件尷尬的事完全不認賬。

好歹鼓是修好了,今天可以近距離觀察明代古物,也是幸運的一件事,鼓身上的浮雕是明代工藝,是熟石灰加上豬油調成一種油膏,在木頭鼓身做上浮雕,再塗上金色,金色經過600年已經褪乾淨了,但這種油膏經過600年的歲月,卻沒有從鼓身上剝落。

僥倖的殘破——明朝古寺智化寺(2)

想象當初大鼓在明朝做成時候,硃紅色油漆,上面浮雕著金龍,光華璀璨。加上巨大的體積,在鼓樓裡威風凜凜地吊掛著,因為鼓身上有兩個吊環,當初可能是吊起來的,。

據說維修方只好羞答答地把一件更小的仿製品放進鼓樓,不過鼓樓在文創大潮時改為紀念品商店。想去看的時候,大門緊鎖,也不知道這個仿製品是什麼樣子。能近看這尊明代的古物,也許勝過在鼓樓裡看仿製品。

看完這個保持歲月痕跡的大鼓,解說員要我們向上看。大殿的房頂有一個四四方方的大洞,露出大殿的內部結構。


僥倖的殘破——明朝古寺智化寺(2)

沒有雕樑畫棟,因為當初建造大殿的時候,這些結構都被天花板擋住了,雕樑畫棟就多餘了。大洞原先是大殿的藻井,有點類似後世的吊頂,就是藉助屋子尖頂的空間,做一個裝飾。讓房子的主人覺得房子更高,也給了匠人一個炫耀工藝技巧的機會。

在先農壇的古建博物館裡,還能看到當年隆福寺的二十八星宿藻井,加上現代的燈光技術,能讓人彷彿看到天宮。當然,前提條件是你相信天宮就是這個樣子。


僥倖的殘破——明朝古寺智化寺(2)

智化寺的藻井,按照現在審美,不如隆福寺的壯觀。但和故宮太和殿用的雲龍藻井類似,都是一條金色的盤龍俯瞰蒼生,要的是體現皇帝尊貴,不是壯觀。

僥倖的殘破——明朝古寺智化寺(2)

大殿的藻井(實物現存於美國)

今天成為一個大洞,是因為原件被運到美國的博物館,不只這座大殿的藻井,後邊萬佛殿的藻井,都在美國的博物館裡。


僥倖的殘破——明朝古寺智化寺(2)

萬佛閣藻井(實物現存於美國)

因為運出國境是在二三十年代,當時軍閥割據,事實上處於無政府狀態,軍閥中的一方,佔領北京幾天,就可以自封為中央政府,就是魯迅所說,“城頭變幻大王旗”,所以當初是誰放這兩件文物出的海關,至今也是懸案。

考慮到審美時過境遷,個人覺得幸好去美國的是兩座盤龍藻井,雖然尊貴,但還算常見,在先農壇的古建博物館裡也見到過。而在藏殿獨特的佛像藻井卻是獨一無二的珍品。

佛像藻井在藏殿的轉經筒上方,藏在這裡讀西藏的藏,因為當年殿中有皇帝賜下的大藏經一部。

僥倖的殘破——明朝古寺智化寺(2)

這張翻拍自智化寺的資料

為何這尊孤品保留,這仍然是智化寺留下的謎團,可能是佛像藻井的下邊就是一個不能轉的轉經柱,沒法搭腳手架拆卸,所以佛像藻井幸運地留在智化寺。

下一篇就介紹這個可能保存了藻井的轉經筒。第一眼見到,就被震撼。


僥倖的殘破——明朝古寺智化寺(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