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認為佩戴玉佩可以長生不老?

撰文 | 徐偉 張進 宮照華 羅東 李永博

“一週書單”又跟大家見面啦!

本期的主打推薦書目,是許進雄的《漢字與文物的故事》。在這套書中,許進雄就像一位博物館的導覽員,為讀者解說從石器時代到清代以來的諸多珍貴文物,除了介紹其名稱、功能、材質、年代、製造、裝飾等信息外,還特別重視文物背後所隱含的生活與社會意義。這些解說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又有紮實的學理作為支撐,為讀者瞭解中華古文明的形成演變過程,提供了很好的入口。

此外,本週書單從文學、經濟、心理等類別選擇了5本好書為大家推薦。來看看書評君都選了哪些新書,或許值得你關注和借鑑。

主打

古人为何认为佩戴玉佩可以长生不老?

《漢字與文物的故事》(4卷本)許進雄著,化學工業出版社,2020年2月

為什麼甲骨文的石斧被用來稱呼父親?鉞為何是王權的象徵?為何說玉琮上的神人獸面紋,反映甲骨文的“美”字?甲骨文“樂”表現的是何種音樂?“酒”字的發明,與專門裝酒水的陶瓶有何關係?古代是否由男性開始養成梳妝頭髮的風潮?古裝劇中時常出現的爵,到底該如何使用?古人為何認為佩戴玉佩可以長生不老?中國何時出現天圓地方與二十八宿的想象?鼓從什麼時候開始被用來激勵士氣?

這些饒有趣味的文字學、考古學和人類學問題,都需要追溯至漢字與中華文化的源頭,只有從甲骨文和早期文物中才有可能找到它們的答案。有的問題甚至因過於久遠,缺乏足夠的文字或實物證據作為支撐,仍然是未解之謎。研究者只能依靠合理的想象和推斷,才能給出某種可能接近真相的歷史假說,這些假說就像自然科學界的理論猜想一樣有待證明。

上述各種問題,都來自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許進雄先生的四卷本《漢字與文物的故事》,他在書中運用甲骨文和出土文物,圖文並茂、深入淺出地解析了一百餘個類似問題。許進雄曾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和多倫多大學沉潛三十年,安大略博物館收藏了包括甲骨在內的大批中國文物,號稱是中國以外“收藏中國文物最豐富的十大機構”之一。他個人也被安陽殷墟博物館甲骨展覽廳評為世界“對甲骨學最有貢獻的二十五位學者”之一。

在這套書中,許進雄就像一位博物館的導覽員,為讀者解說從石器時代到清代以來的諸多珍貴文物,除了介紹其名稱、功能、材質、年代、製造、裝飾等信息外,還特別重視文物背後所隱含的生活與社會意義。譬如,在介紹紅山文化的玉豬龍時,就借甲骨文的“肙”字談佩戴玉佩以驅避蚊子的可能性;介紹大汶口的象牙梳子時,就借甲骨文的“姬”字談髮飾與貴族身份的關係;講東周的蓮瓣蓋青銅酒壺時,就談瓶蓋上濾酒的特殊設計;介紹唐代的彩繪釉陶婦女騎俑,就談婦女生活解放與自主性的問題;講半坡文化的小口尖底紅陶瓶,就談中外以陶器運輸水酒的習慣;對唐代墓葬的伏羲與女媧絹畫,就談中國的鹿皮與結婚禮俗,以及中國古代臺灣地區居民與漢族的關係。這些解說生動新穎,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又有紮實的學理作為支撐,為讀者瞭解中華古文明的形成演變過程,提供了很好的入口。

(徐偉)

文學

古人为何认为佩戴玉佩可以长生不老?

《三種愛》張翎著,新民說·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3月

《三種愛》是女作家張翎致敬勃朗寧夫人、狄金森和喬治·桑之作,或說是她貼近她們的路徑與結果。大學就讀於復旦外文系時,張翎隨課程“進入一個由許多振聾發聵的名字組成的偉大文學傳統。喬叟、彌爾頓、莎士比亞、狄更斯、哈代、巴爾扎克、雨果、霍桑、惠特曼”,這些作家的作品固然偉大,可“他們都是清一色的男人”。於是她“在一串熠熠生輝的名字中尋找女人”。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她對自己性別身份認同的直覺性表現。

三位女作家的作為在其生活年代是驚世駭俗的。那時,男性的主導地位相當堅固,想爭取空間

(無論是寫作,還是其他)

,打破禁錮是必由之路。從當下回看,勃朗寧的私奔異國、狄金森的隱居半生,以及喬治·桑的女扮男裝,多少是一種無奈,卻也造就了她們的傳奇。張翎拜訪她們的故居,探訪她們的墓地,觸摸她們的靈魂,感知到的是三種不同的愛:有一種力量叫罹病、有一種誕生叫死亡、有一種歡愉叫聲名狼藉。三種矛盾,清晰地揭示了三位女作家生命與文學間的內在關聯,是她們對寫作天然且強烈的熱情。此外,這本書無疑是張翎對三人之愛的細密多情的表露。

(張進)

文學

古人为何认为佩戴玉佩可以长生不老?

《風暴眼》(澳)帕特里克·懷特著,朱炯強等譯,浙江文藝出版社,2020年1月

帕特里克·懷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澳大利亞作家。1973年,諾貝爾評委為他撰寫的授獎詞為“用文學史詩和心理學的藝術為這片大陸增添了新的藝術版圖”。作為一名極具人文性的作家,帕特里克·懷特的作品也體現了對此當之無愧的主題。在大部頭的長篇小說中,懷特描寫澳大利亞個體的家族史與這片土地紮根在普通人腦中的回憶,反映在歷史中變遷的命運和西方文明給澳大利亞社會帶來的影響。相比於《人樹》等作品,《風暴眼》延續了對回憶與歷史追溯的主題,但在藝術形式上它更傾向於普魯斯特式的氛圍。

在創作這部作品時,懷特本人已經視力衰竭並患有慢性疾病,《風暴眼》的主人公亨特太太也躺在病床上回憶自己的人生,精確的器物描寫和內心流淌的回憶在病床周圍的人物活動中展開,在心緒的勾連中,同時喚起了與個人命運滄桑密不可分的時代變遷。飄忽不定的陽光,寂寥的病房,擺在桌子上的玩具,家庭往事的喜悅與憂傷飄落其間——帕特里克·懷特在《風暴眼》中將心理學變成富有節奏感的藝術線條,在不同的時空纏綿蜿蜒,從而達到了一種既體現了命運的破壞性,又賦予了滄桑美感的敘事氛圍。因此,《風暴眼》也成為了懷特公認的藝術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

(宮照華)

經濟

古人为何认为佩戴玉佩可以长生不老?

《美國大蕭條》(美)穆雷·N.羅斯巴德著,謝華育譯,海南出版社,2020年4月

在奧地利經濟學派20世紀演進史中,羅斯巴德

(Murray Rothbard,1926—1995)

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和哈耶克一樣,都曾師從米塞斯。只是,他的聲譽並不如導師,也不如哈耶克。人們質疑他的原因之一是認為他在80、90年代脫離專業的學術研究,而與黨派政治產生無法切割的聯繫。

不過,羅斯巴德追隨米塞斯,將個人的自由意志和複雜性視為經濟研究的基礎,通過著書立說,實際上推動了奧地利經濟學派在二戰後的復興。而這其中就包括20世紀60年代的《人、經濟與國家》《美國大蕭條》。前者是理解米塞斯經濟思想的經典之作。後者則被稱之為“魔咒”之作。原因是該書後來數次在美國經濟危機期間再版,時間上的契合讓人一談到它,彷彿就看到美國的經濟衰退來了。所謂“魔咒”,自然只是一種神秘的圖書銷售之說。然而,這也確實證明了羅斯巴德關於當年大蕭條的論斷,已經成為反思經濟衰退不可忽視的典範之作。危機浮現之時,就是《美國大蕭條》的閱讀需求上升之時。

羅斯巴德在《美國大蕭條》受米塞斯啟發,從商業週期理論開始理解美國那場影響全球的大蕭條。他認為華爾街股市持續的暴跌,是美聯儲過低利率、信貸擴張扭曲了資源配置,釋放錯誤的信息,誤導了投資。通過通貨膨脹的方法,刺激需求尤其是基建需求,在他看來並不能使繁榮延續下去。他對政府幹預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而這一質疑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內是不可想象的,也註定是被邊緣的。因為顯然,英國凱恩斯及其主義對政府幹預市場需求的看法在“大蕭條”之後長期居於主導地位。而即便在今天,奧地利經濟學派經歷復興後也未迎來屬於它的高光時刻。這並不重要。經濟思想這一領域,只要開放就必然充滿不同學說的論辯和競爭。現在《美國大蕭條》中譯本已經修訂重版。它不只是提供一種反思範式,還在於在所謂市場或股市警示之書氾濫的當下提醒人們,仍然需要更多的嚴肅思考。

(羅東)

心理

古人为何认为佩戴玉佩可以长生不老?

《掌控情緒》(美)肖恩·史密斯著,張勁弟、杜峰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年4月

大多數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大腦要求我們去逃避,理性卻告訴我們不得不做。如何與大腦進行爭論,並讓大腦接受我們的意見,正是這本書關注的重點。

焦慮、恐懼,這些大腦釋放的負面情緒,早已融入到我們的基因之中。比如,在公共場合下發表演講時面紅耳赤、手心出汗是很多人都經歷過的窘境。進化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作為群居動物,幾千年的繁衍進化讓人類與生俱來地害怕將自己置於別人的審視之下,擔心自己不被社會接納,受到群體的排斥。

承認大腦給我們帶來不適的合理性,是克服非理性情緒的第一步。不同於一般的情緒管理書籍,《掌控情緒》並不僅僅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去做,而且通過作者的臨床經驗與腦神經學的視角,向讀者解釋這些負面情緒究竟從何而來。

(李永博)

撰文 徐偉 張進 宮照華 羅東 李永博

校對 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