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中竟然混進了第一吝嗇鬼——王戎,濫竽充數還是另有隱情

引子: 在讀《世說新語》儉嗇篇時,發現此篇9則小故事中竟然有4篇時關於王戎的。這是不是說作為“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小的王戎竟然是魏晉時有名的吝嗇鬼!這就有意思啦!個性狂放不羈,疏淡賢遠的竹林名士裡,竟然能夠容得下如此“俗物”?這是王戎太能演?是竹林七賢徒有其名?還是另有隱情?



竹林七賢中竟然混進了第一吝嗇鬼——王戎,濫竽充數還是另有隱情


一《世說新語》儉嗇篇中第一吝嗇鬼形象

《世說新語》儉嗇篇,一共有9則故事,分別記載了和嶠、王戎、衛展、王導、陶侃、郗愔六個人的故事,其中王戎一人出場四次,可見真是當之無愧的主角——魏晉第一吝嗇鬼了。

讀其他幾人的故事,覺得也不過是生活節儉了一些,如郗愔則斂財過度了,但是跟吝嗇還有有點初入的。唯獨王戎的故事可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六親不認的吝嗇鬼現行呀。

你看,侄子結婚,作為世家大族之後又是當時名流“既富且貴”,你送一件單衣也就算了,事後還派人要回去這就過了吧。

你再看,女婿借錢未能及時還上,結果女兒好不容易回家省親,就因為沒還錢就給女兒擺臉色(我想女兒的內心一定是這樣的:瞧瞧這是人家爹能幹出的事麼!)結果女兒誠惶誠恐趕緊回家籌錢,將錢還上。王戎收到錢立馬笑臉相迎,實力詮釋什麼叫“見錢眼開”,什麼叫“翻臉比翻書快”。

你以為這樣就算了?王戎還有更“為富不仁”的吝嗇功績。

據說王榮家裡有顆上好的李子樹,結出來的李子比較好吃。這對於天天晚上跟自己妻子關在小黑屋裡暗搓搓算銀錢的吝嗇鬼王戎來說(事見《儉嗇三》),如果不拿來賺錢的話,那就是浪費呀!但是如果把李子賣給了別人,別人要是拿李子核去種,長出了一樣的李子樹,那我的李子豈不是買不上價格了!這事兒可愁壞了王戎了。後來他靈機一動想出了將李子核鑽孔的主義。這事兒如果葛朗臺看到了,估計都要甘拜下風。

按照當時社會對名士的品評標準,性格上如此功利,如此世俗不曠達的人,是很難被評為名士的,但是王戎偏偏就評上了,而且還進入了當時名士的最高圈子——“竹林七賢”之列,這不符合科學道理呀!

竹林七賢中竟然混進了第一吝嗇鬼——王戎,濫竽充數還是另有隱情

二、名士之風與吝嗇鬼的反差

“竹林七賢”我們都不陌生了吧,是有當時的社會名流: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七個人組成的以清談為主,性格灑脫狂放不理世俗規範為宗旨的一個非正式組織。據史書記載,王戎因與年長數十歲的阮籍成為忘年交而被介紹入圈。由此可見,王戎可是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小的啦。

能夠被任性狂放、不理世俗且比自己年長許多的的其他六賢所接納,王戎一定有他獨特的地方。

《世說新語》裡所記載的王戎吝嗇的故事都是發生在他中年之後的故事。在這之前的青年甚至是少年時期,王戎的評價都是正面的。

《世說新語》雅量篇中就記載王戎七歲不摘路邊李的故事。原因是“路邊李子樹誰都能看到,也能摘到,但是還是沒有人摘,這說明這李子樹一定是不好吃的。”

對於一個七歲的小孩子能夠這麼深刻的洞見力,也足以見王戎的才思不凡了。

《世說新語》德行篇裡記載王戎的父親死之後,他父親的故友們前來弔唁,送來協助辦理喪事的銀錢有數百萬,“戎悉不受”王戎一個也沒有接受。

如果王戎真的是個視財如命的吝嗇鬼,那麼他又為什麼不接受這些錢財呢?不合理呀!

再聯想一下,王戎是在中年之後才變得吝嗇貪財的,那麼這中間一定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他不得不以“貪財吝嗇”這個形象示人。

聯想到當時的社會環境,政治變動,世家大族一不小心站錯了隊,便會被連根拔除,如陸機、如潘岳等人。就是看到了這樣的社會環境,有識之士如“竹林七賢”者才會避世竹林,以酒為伴、以琴相和,清談玄辯,不理世事,以明哲保身。


竹林七賢中竟然混進了第一吝嗇鬼——王戎,濫竽充數還是另有隱情

作為七賢之一的王戎豈會不懂這個道理?

因此如“竹林七賢”用自己的狂放不羈來隱藏自己對世俗的不滿,王戎則用“吝嗇”這個形象來抵充自己前半生的才名,以求明哲保身。

不得不說,王戎這個方法還是非常有成效的。畢竟他是平安活到了七十二歲才自然去世的。這在魏晉時代的名士中是不多見的。

由此觀之,王戎是真智慧假吝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