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仁:正确读谱是钢琴演奏的基石

周广仁:正确读谱是钢琴演奏的基石

我们学习的钢琴文献都是经过几百年的考验流传下来的。那些伟大的作曲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幸亏发明了五线谱,才得以将他们的音乐作品完整准确的记录下来。

初学钢琴的人都得学识五线谱,认识音符的位置和时值。但是会识谱并不等于能够看懂乐谱和理解音乐里的意思,因为真正的音乐是在字里行间。本文,我想提醒的是在钢琴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读谱。

学生在学一首新曲子时,首先看看作曲家为这首乐曲标注的有关乐曲速度和性质的音乐术语。

如果对乐曲性质理解错误,把一首抒情曲弹成活泼的舞曲,那不就歪曲了作曲家的本意了吗?因此选择正确的速度是重要的基础。还要正确的理解节拍记号。比如,要区分4/4拍和2/2拍,音乐不是数学,一小节4拍与一小节2拍,是两种不同的节奏韵律,哪怕速度是一样的;圆舞曲中3/4拍的节奏韵律是强弱弱,但我们经常听到学生把三拍弹得都一样响。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属于没有读懂乐谱和音乐表现的问题。

作曲家在乐谱里标注的所有提示都要搞懂。

我们的学生常常只重视音符的位置,而忽视音符的准确时值,如明明是四分音符,他们会弹成八分音符家八分休止符;休止符也经常被忽略。他们不懂休止符是无声的音乐;他们不仔细按照琴法记号演奏,把跳音弹成连音;更不注意力度标记,该轻不轻,该重不重。乐谱里的记号是作曲家留给我们的第一手材料,是我们演奏唯一可靠的依据,我们必须尊重,这是最起码的。

在搞清楚这些记号以后,我们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作曲家为什么要这样写?作曲家通过这些力度记号要表现怎样的感情,他标的奏法应该弹等等。

我发现,连我们高年级的学生有时候都看不懂乐谱。他们光把音符谈下来了,并没有真正理解音乐的含义和感情。许多专业学生,学了十年琴,还有一些常用的音乐术语没有搞清楚。碰到外国专家来上课,我们的学生一问三不知,真丢人。

我说音乐在字里行间,是指在仔细读谱的基础上去理解音乐的含义,这要靠我们的乐理知识和理解力。

例如乐曲结构的分析问题:每一个乐句都有中心和方向感,乐句和乐句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乐曲是逐层发展的,要知道高潮在哪里。其实,作曲家在力度标记中已经说清楚了,但学生常常意识不到,所以才会弹得平淡无味。

为什么奏法问题这么重要呢?音乐跟说话一样,都是带语气的,一个词汇有语气上的强弱之分。古典音乐中常有用连线连起来的两个音,演奏时,第一个音语气重一些,第二个音声音弱一些。

就像我们说“桌子”和“椅子”一样。语气上弱的第二个音,要用带起来的方法弹,如果不那样弹,意思就不对了;不同的走法产生不同的效果,一连串连音和一连串跳音在音乐上是两种不同的情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认真读谱,否则就不符合作曲家的意图。

国外钢琴家来给我们的学生上课时常说:我并没有什么新的见解,我所说的都已写在谱子上,你没有照谱子弹。他们的课往往就是解释乐谱。我觉得,我们的钢琴教学也应加强对音乐的解释。

最后我在谈谈对版本问题的认识。我们用的乐谱往往并不是作曲家的原稿版,而是后来一些钢琴家或教师编注的。他们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写在乐谱里。这些版本对教师来说有一定的学习和参考价值,给学生也带来方便。

因为有一些作曲家,如巴赫,在乐谱里除了音符以外什么记号都没有写,而三百年后的我们,就无从知道该怎样演奏了。但是这些经过编注的版本,有时也不完全作曲家那个时代的风格特点。20世纪以来,世界上越来越重视对作曲家原稿的研究,提出“忠于原作”的口号。所以我们也应该研究作曲家正宗的原稿版本,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正确的理解和演奏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