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輝縣百泉藥材市場:立足於衛河之濱,發展於4月藥材大會

一、百泉藥材市場,興於明初,康熙末年走向繁榮

豫北地區的航運主要是衛河,在輝縣境內,衛河是清代貨物往來河南與直隸的重要水上商道,而這一優勢成就了毗鄰衛河的百泉市場的繁榮。關於百泉市場的來歷,百泉四月會的起源,是在明洪武八年(1375)。但百泉市場起初並不是專門的藥材市場,此時會中大約以珠寶商的金錢勢力最雄厚,故有刻石為銘之舉;然自是六十年之間,藥商的勢力,漸次地增大起來,藥商勢力壯大的標誌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陝西西安府華陰縣藥商同會和河南懷慶府河內縣藥商同會聯手,捐款在蘇門山修建了藥王廟。也就是說雖然百泉市場的興起時間是明朝初年,但是從清朝康熙末年開始,百泉才作為專門的藥材市場走向繁榮,且最終成為"華北三大藥材會之一"。

新鄉輝縣百泉藥材市場:立足於衛河之濱,發展於4月藥材大會

二、4月的藥材大會:祭祀衛源神,帶動藥材貿易

百泉藥會有兩大組織:永久性的藥王會和臨時商會。藥王會由藥商組成,負責解決藥商之間的糾紛,各藥行依行號大小繳納不等會費;臨時商會由政府機構和商人代表組成,職責在於維護市場秩序,全市商人都要按資本繳納會費。

百泉藥材市場每年於4月會舉行藥材大會,這是藥材市場的一項重大活動,藥會開始前,"4月初8日,祭衛源神,四方貿易者皆至百泉衛源廟祭祀",祭祀衛源神不僅表達了商民對於神明保佑商道通暢和商業興旺的感激、敬畏及祈願,更是百泉藥材大會的一個標誌性象徵

衛源廟位於輝縣北部的蘇門山上,山下流淌的便是百泉,藥材大會即在百泉附近。正式會期定於4月上旬,10餘日始散,但後來隨著藥市規模的擴大,從3月中下旬就有藥商前來,一直到4月下旬才結束。其間南北藥材亦聚集交易,貿易頗盛,連周邊村落的資源都會參與進來,藥材大會不僅推動了當地藥材貿易的發展,也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

,百泉"屆時各商雲集,人煙薈萃,清靜自然之鄉村,頓呈繁華"。百泉藥材市場雖然立足於衛河,但是並沒有把目標只是侷限於直隸與山東,而是吸納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藥商,且在進行藥材交流的同時也帶來了相關產業的春天。

新鄉輝縣百泉藥材市場:立足於衛河之濱,發展於4月藥材大會

藥會上除了藥商,還有其他為藥會服務的人員。藥材經紀人遊走於藥會各處,盡力促成山貨商與行商之間的交易並從中抽成;裝車卸車的活計則由百泉居民從事,按藥材件數計算工資;還有各種雜耍說書,日夜供遊客、商人娛樂消遣。

三、衛河航運保障了百泉藥材市場的發展

新鄉輝縣百泉藥材市場:立足於衛河之濱,發展於4月藥材大會

百泉藥材市場的發展與衛河航運的命運是密切相關的,衛河"河寬走八尺至一丈不等,深五六尺不等",水流量可以負擔日常的航運,但是在需要兼顧沿岸居民的灌溉用水時,便會產生一定的壓力,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月到6月,這個時間段剛度過了乾燥少雨的寒冬、雨季又尚未來臨,正是一年中河道最缺水的時間,因4月份藥材大會而增加的貨運量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康熙三十年(1691),"巡撫閻興邦題準:於每年三月初一日起,至五月十五日止,令‘三日放水濟運,一日塞口灌田,但五月系民間需水之時,應用竹絡裝石堵口,使大流濟運,餘水灌田,既以濟漕,亦無妨於農業",這種既保證農業灌溉、又最大限度支持漕運的方法,在道光之前都確保了衛河商業運輸的通暢,更重要的是能使百泉藥材市場不因水路商道的起落而中斷,在清代有一個連貫、持續的發展進程,這是百泉藥材市場能達到一定高度的重要保障。

感恩相遇,承蒙厚愛,我是小週週,喜歡請關注,咱們下一篇文章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