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乡村英语教师到“国展”评委,你看他的书法关键词是什么

书法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如果您喜欢我的内容,欢迎关注、分享和留言。

文丨郭名高

吴振锋乃“华山三友”之一,我是沐浴着“三友”的恩泽成长起来的。

先生初为人师,在中学教英语,闲暇时搞书法和理论研究。据朋友传言,吴先生一有闲暇,常将自己关进书屋,邻里同事皆不明白他忙些什么!先生身材魁伟,阔脸,额头几缕头发常是翘着的,露出满是沟壑的皱纹,鼻梁上架副眼镜,看人时,鼻子一扬,目光从镜框边沿泻了出来。见面打个招呼,嘿嘿一笑,低头继续琢磨自己的事。有好几次,我和他相处,想落实传言的真实性,终究没能开口。我愿意相信这事的真实性,我也以这样的状态生活在一所中学,吴先生是我的榜样。

由乡村英语教师到“国展”评委,你看他的书法关键词是什么

吴振锋初以书法理论闻名书坛,2002年,论著《叩问心灵》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不几年,其隶书又在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获奖。理艺双修,且达到如此高度者,在陕西书坛那是屈指可数的。

那几年,我和吴先生尚不熟识,所得消息皆来源于史星文老师的言谈或文章。史先生是我的恩师,他知我爱写字,也写点技法方面的文章,就将我介绍给吴振锋先生。

某日,我在书院门转悠,见到吴先生的《叩问心灵》,买回来阅读。说真的,我没能读懂。我承认我的肤浅,但对如此的文风还是有有些敬畏的!这书摆在我的书柜里好几年,再次翻阅,似乎明白了一些,但终究没有阅读的快感,那是睿智者的深思,有严谨的论证,而我所期待的只是些体验性述说。

由乡村英语教师到“国展”评委,你看他的书法关键词是什么

我欣赏先生治学的态度。每次去万庐讨教,一桌一椅,半壁书籍,灯前的手稿,乃至先生的言谈细末,都使我受益。九百年前,那个范中正憋了好久,撂出一句话:“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心。”我认同这样的观点,也坚信吴先生的价值不是一笔一划的示范或说教。

年初,去先生家拜年,他说过一件事:一个基层作者,喜欢隶书,不好好临帖,拿了他的书临摹。几次想拜访他,都被挡在了门外。这是一种态度,正因如此,吴门弟子无一人直取先生笔迹。从“华山三友”师生展算起,我和吴振锋先生认识也有八九个年头了,至今未见他挥毫写字,这在常人是无法想象的。但这丝毫未能淡化我对他的感激。我偶有文章见于报端,先生碰到了,常在人前提说我的文笔,很欣赏的样子。见了面,他却闭口不言。我知道先生在提携后辈,心里鼓了劲,暗自努力。

由乡村英语教师到“国展”评委,你看他的书法关键词是什么

我去万庐的次数并不频繁,一年三两次,甚或更少!见了面,吴先生很高兴,握着我的手说:你来吴老师很高兴,刚搬新家,你这名字多亮堂,我是要沾光的!我带去的习作,他看得很仔细,直指要害,不迂回,说得我面红耳赤,一头汗水!心里不爽,但很受益,回去琢磨好久,再拿作品过去!

吴振锋的隶书高古、文雅,强调书写性,有《曹全碑》的润泽、《鲜于璜碑》的拙朴、砖铭的奇古;入笔多作篆意,强调主框架的一丝不苟,在细微处常见趣味,虚实、动静多有讲究;用墨虽没有大起大落,却有浓淡的关照;结字注重势的营造,有错落、有大小、有虚实、尤其近期的作品,有意在偏旁大小对比方面做文章,多憨拙之趣。

由乡村英语教师到“国展”评委,你看他的书法关键词是什么

吴先生的隶书与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不合,正因如此,愈显得出众。据先生撰文所述,他的隶书风格得益于一个展览。那一年,他去北京,见到沙孟海先生一小块隶书,字体修长,古意弥漫,他深受启发。吴先生能形成自己的书法语言,那是下过大力气的,据他讲述,为了写好横折那一笔,他和周俊杰先生通信十余封,反复求教;在字法问题上,先生对《隶书大字典》进行过深入的临习,那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啦!对他这种治学态度和方法,我服膺至深,曾也效仿一二,所得甚丰。但我以为,方法是有阶段性的,定位一定要准确。通临字典固然好,必须建立在对某一法帖或隶书共性把握的基础上,这一点至关重要。

由乡村英语教师到“国展”评委,你看他的书法关键词是什么

吴先生在隶书方面的成就,我以为得益于他对书法史的谙熟,对学养的培植,那是决定审美取向的土壤。当然,也离不开他对书法那份执着,对功利性的掌控。诚如先生在《护心的生活》一文中所描述的:

……但见有一株荷,顶端圆活着子实.子实周遭团着一圈嫩黄的蕊须,尚有四片花瓣悬着。风儿吹过,一片花坠入泥中。再一阵风,再落一片。不过四五分钟,这一杆荷,便直立着任风摇曳也不见动了,而旁边正放的荷花因为不能承受负累的重,东倒西歪地随风摇摆着。

放下便立得直,这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和智慧的!吴先生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