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氏模式助力脫貧攻堅,看將樂貧困戶如何變身“鴨司令”!

溫氏模式助力脫貧攻堅,看將樂貧困戶如何變身“鴨司令”!

4月1日凌晨3時,漆黑的山路,大霧瀰漫著山坳裡的養鴨大棚,將樂縣餘坊鄉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孫和清夫婦打起精神,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在兩個養鴨大棚裡,他們分工協作,忙著往自動喂料系統倒飼料、清洗水槽,一忙就是三四個小時,“兩個大棚存欄1.3萬隻鴨子,下個月即將出欄,到時又有一筆可觀的收入。”看著一隻只搶食的鴨子,孫和清樂了。

孫和清是腿腳不便的殘疾人,一雙兒女分別在中職、幼兒園就讀。80多歲的父親,患高血壓等慢性病,常年吃藥。全家5口人,靠低保兜底、務農和妻子張仲梅打零工勉強維持。

將樂溫氏家禽有限公司是將樂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通過“公司+貧困戶+貧困村”的產業扶貧模式,帶動貧困戶、貧困村增收脫貧。

在鄉、村兩級幫助尋求增收渠道的過程中,孫和清夫婦對溫氏養鴨項目逐漸有了信心。投資、技術、利潤、疾病等方面的擔憂,被逐一化解。

溫氏方面,實行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即公司提供鴨苗、飼料、藥品,回收全部成鴨,提供全程技術指導服務。

1個佔地1.5畝的養殖大棚,需投資近30萬元。鄉扶貧擔保基金提供5萬元2年的貼息貸款,縣、鄉、村和掛村單位共同籌資,孫和清感激地說:“大家一起幫助我們減輕資金壓力,我們更是幹勁十足了。”

“通過鄉里協調,建大棚的地點選在鄉農場。”餘坊鄉扶貧辦主任謝晉延介紹道,這裡自然條件好,交通便利,離鄉里只有5分鐘車程。

2017年2月,第一批鴨苗入棚。2個多月後,第一批6900多隻成鴨出欄,收入3.34萬元。嚐到甜頭的孫和清,立馬租下村裡的另一個大棚投入養殖。他說:“一年養鴨3批半,當年就脫貧了。”

僅3年,兩個鴨棚就出欄成鴨9.77萬隻,收入84萬元,孫和清認真算了一筆賬:“去掉煤電水、運費、租金等成本,每隻鴨子純利潤約5元。”

“收入穩定,照顧家裡也方便,日子是越過越順心。”張仲梅說道,貸款和外債都已還清,還有了積蓄。隨著養鴨技術越來越成熟,他們尋思著修繕加固養鴨大棚,增加養鴨大棚數量,擴大養殖規模。

如今,跟孫和清一樣,通過養殖“扶貧鴨”奔赴在致富奔小康道路上的農戶,將樂縣共有130戶,其中貧困戶4戶。

全縣33個貧困村的68個精準扶貧養鴨大棚,每年為貧困村增加租金收入270萬元。9個高校環控養殖小區,每年為貧困村帶來土地租金100多萬元。同時,溫氏利用“墊料+有益菌”進行養殖,由各個村集體投資,在每個鴨棚建立生物菌種發酵系統,讓汙水、鴨糞摻上稻殼、木屑,再加上菌種發酵,避免廢棄物汙染環境的同時,發酵後的材料還能充當有機肥,出售後收入歸村裡。

從農戶自建大棚,到公司自建大棚。養殖設備不斷更新換代,養鴨大棚已升級到第四代,從過去多人管理一個大棚,到現在一人管理多個大棚。投資不斷加碼,倒逼養殖模式更加集中、高效。正在加緊建設的8個高效環控養殖小區165個養鴨大棚,配套物聯網、全環控、高智能設備,每個大棚投資達七八十萬元,全部將於10月份投產。

溫氏的全產業鏈佈局也在逐步完善,龍頭帶動作用愈發顯著。技術服務中心、種鴨場、孵化廠、銷售交易平臺等產業配套項目已投入使用,飼料廠已動工建設,屠宰加工項目也在規劃中。

每天,在溫氏的銷售交易平臺,通過自動傳送帶,將一袋袋滿載著希望的“致富鴨”裝上車,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去年,將樂縣共出欄肉鴨300多萬隻,年產值1.57億元,農戶增收2400多萬元。(陳雨麗 羅彩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